雕塑作为陈列语言在纪念馆策展环节中的思考

2014-08-08 11:28万晓青李武
艺术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策展陈列纪念馆

万晓青+李武

摘 要:在纪念类型展馆的陈列语言中,雕塑似乎是最为常见和基础的,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矗立在各个纪念馆展区的显耀位置,承载着具有浓重政治色彩的展览主题。本文以纪念馆布展工程中,对雕塑艺术品的构思和创作内容的研讨为切入点,寻找雕塑作为陈列语言在纪念馆中应用的规律,为纪念馆的创新发展积累一些有益尝试。 关键词:雕塑;陈列语言;纪念馆;策展“十二五”时期,纪念馆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从工作细节入手提高策展水平,在确保展陈与纪念馆使命相一致的前提下探索、创新、增强展览社会服务性,成为现阶段围绕纪念馆建设所展开的工作重点。无论是新馆立项伊始还是旧馆改扩建工程,展馆的展陈形式设计永远依附于展陈主题和展陈内容的展示诉求。展览的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相辅相成,在展览资料整理和策展思路研讨环节中,二者更是并行不悖。完整负责的策展工作,不仅是对展览意义、展览原则、展览受众群体分析、展览思路、展览主题和传播目的等标准的制定,更是对展览内容传播手段设计(形式设计)的方向性引导,也为后期展示效果设计团队提供细致专业的依据和参考。雕塑作为具有直观表现力的代表展示手段,多年来广泛应用于各种题材的展览空间。它的优点是在内容传播过程中,突破传统教科书式图文陈列,将强烈的直观象征性付诸雕塑艺术品本身,使其兼备说明性、表现性和艺术性,这些特质在纪念馆展陈环境中体现的也尤为突出。 1 雕塑艺术品在纪念馆中存在的必要性 在“革命历史”和“革命烈士”等红色主旋律展览题材下的纪念馆中,展览氛围的营造比一般展馆更具特殊性。展览在客观陈述展陈内容的同时,还需营造与主题相呼应的环境气氛,用以衬托和渲染富有政治性的庄严史诗和对烈士的崇敬与感恩。那么,能够表达纪念馆展览特征的陈列语言多种多样,是不是一定要用到雕塑呢? 首先,不是为了要用“雕塑”展品这种形式,而去创作雕塑艺术品。在长期的策展与布展工作中,容易总结出所谓的“经验”,如果辩证的去看待“经验”的负面作用,也可能造成策划工作和设计工作的疲劳,也就是依据惯性和模式化。每一个纪念馆的展览都有鲜明的主题和特色,从展览本身的内容设计出发,并以其为基础展开的形式设计才是更为合理的。纪念馆的展览中,对英雄人物和事件的表达,要传达给受众群体一种“坚定”“崇高”甚至“伟大”等意境,雕塑展品的特质从材料和色调上来说都相对符合这种精神品质物化的载体作用。关键是如何用?怎么用?用在什么事件和人物上?才能事半功倍的表达展览目的。 其次,不是每个展区或每个展厅都要用“雕塑”,更不是每个展览环节都可以用。纪念馆所展示的英雄烈士,有的是重要的革命领军人物,有的是英勇顽强的普通战士,还有的是为了革命胜利,牺牲、付出生命代价无名英雄。对于策展工作者而言,他们的使命和做出的贡献有所不同,但我们的感恩情怀和崇敬的心情是同等的。那是不是每一位烈士都要以雕塑的形式呈现? 纪念馆是用艺术的手段,再现史实和英雄事迹的地方。为了突出新时期服务型展示空间的功能,策展过程中,必须根据展区结构和展览内容合理规划展陈形式。展览语言尽量富有变化,展览节奏尽量把握平缓和高潮,展览重点和核心尽量使用特殊视觉冲击力的展览语言来陈述和表达,才能满足审美要求不断提高的受众群体。也就是说,内容舒缓的部分尽量用比较基础的图文展板、展柜、通柜等展览形式,展览内容阶段性主题或最为重点的部分,可以使用“雕塑”的形式,不仅从展览辅助手段的质量上有明显区别,而且从展项大小体积上也可以对其他内容有所区分。例如,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展览通过时间线索和重要事件、人物的重点描述,阐释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大规模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浙江革命斗争直至胜利的过程。展览内容时间跨度之大,展陈内容涉及的人物众多,展览的主题突出、强化表现,展览高潮的氛围烘托,非艺术化手段处理不能概况和诠释。 此类大跨度展览内容的布展环境的处理中,必不可少的使用概况和以点带面等设计手法,以突出展览亮点;为突出和强化主题,务必使用艺术性较强的形式强化对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扬;那么在对众多陈列语言的选择中,雕塑是最具概括性、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的。 2 雕塑如何以陈列语言的形式在纪念馆中呈现 追求展览特色化和个性化的陈列语言是策划和形式设计者共同追求的境界,但“纪念”类题材常常受陈列内容的特殊性束缚,难以从固定的展陈思维模式中寻求突破。 在纪念馆中,绝大部分文物都与革命政权和民族斗争史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此类文物的保存与征集都比较困难。众所周知,“纪念”主题展馆最基本的陈列语言就是物,以“物”说史、以“物”证史。藏品缺乏是策展阶段最大的困难,雕塑艺术品的创作,可以将史料不完善的展览内容(人物或事件)概念化的塑造,起到复制和再现的陈列语言功能,运用造型和肢体语言的表达,感染受众群体从形到意,提升到心灵层面的交流,与受众群体达成共鸣。此外,雕塑不仅自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最能够承载展览的精神内涵,它既是展品本身,也对展览氛围的烘托和渲染道具和背景。 雕塑造型注重人物内在的刻画,注重对革命精神的表达,纪念馆的雕塑作品一般不使用雕塑家唯美的自由创作,而是以其立意和构思角度出发,叙事性点明主题。兼有纪念和教育意义,所以多以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出现。雕塑或配合辅助衬托的背景环境,大型雕塑浮雕或背景会在陈述革命壮举故事的同时,渲染高尚、伟岸、激昂的精神境界和展览视觉效果,它所传达英雄主义的励志情怀,形象与展陈主题含义相互补充说明,彼此相得益彰。 3 雕塑艺术品创作依据的选取 雕塑既作为展览语言出现,它的作用就是辅助阐述展览内容。首要依据是展览的内容和展品信息,整理和总结并提出展览主题,然后选择合适的展示语言对其进行表达。必要的强化和突出展览主题是雕塑艺术品的主要功能之一,尤其是人物为主体的纪念馆。对核心人物和事件的形象刻画是最为必要的创作工作,那么创作依据选取有规律可循吗? (1)资料依据。对于特殊贡献和领导作用的人物形象,要重点刻画,加深其在展览中的印象。然而,战争过程中能够保留下来的展品和文字、图片资料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有部分人物形象资料不完善,为了展览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策展工作中要搜集和整合资料,尽量寻找描述清晰的资源,如老照片、文献文字记载,如与其熟悉或有印象的人员对其的回忆,如其直系亲属或家属相貌特征的参考等,结合信息对人物形象进行雕塑创作,给受众群体一个形象直观的展览信息认知条件。如针对历史事件的雕塑艺术品创作,则重点搜集与事件相关的背景资料,创作过程中不可忽视人物着重,所持武器或书籍的信息。将重点人物和参与人物的位置有理可循的进行排序、排位。 (2)结构依据。在策展阶段,首先要对展览结构进行梳理,对内容重点和亮点进行标注,归纳出必要展出艺术品和辅助展览环境的艺术品,对必要展示的内容进行先期构思和设计,最后根据深化设计论证结果,再确定辅助展示层面雕塑的体量。在事实与资料的基础上,提炼与强化重点,甚至可以用夸张的雕塑艺术语言,引导和控制展览节奏,配合展览结构设置。雕塑创作的内容选取与展览内容的设计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将情感等思维活动,物化于具体的展项,需求全局的分析、协调和把握,不能孤立任何一个展示环节中的创作行为。 (3)情感依据。纪念馆是革命史实研究与展示的场所,同时也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红色旅游的重点景区。注重于受众群体的情感沟通是展览成功的必然,与纪念馆受众群体的心理产生共鸣,雕塑艺术品的创作应在缆线节奏相对活跃和激动人心的时刻或完成观众心理诉求的内容阶段,还可以在展览过程中的高潮或结尾处的精悍收尾。当然,还要对受众比较熟悉和故事脍炙人口的英雄人物进行表现,这样更容易从情感角度拉近受众,增强展览感染力。 4 雕塑艺术品在展陈中的份额比重 纪念馆从策展到布展工程建设过程,没有任何一种展示语言可以真正意义上被量化评估。根据每个展览主题的独特性和展览空间的特殊性,几乎每个策展活动都是一个“订制”行为。其份额比重虽没有定量的规律可以遵循,但可以依据展区的空间相对独立性为出发点考虑雕塑艺术品的配置。还不得不考虑的是展览布展工程的造价,所以策展工作环节不能单纯地从策展理想角度出发,需要兼顾的问题还很多。当代纪念馆建设发展,已经突破追求巨大体量和贵重质感的误区,受众群体更容易接受平实的展览语言,用最少的预算,建设出服务性最好的展览是策展阶段最难也最应该把握的原则。雕塑艺术品根据展览预算和表现内容,在自身技术层面,也做了很多创新研究。例如,雕塑的材质,不同的材质对展览内容的表现力不同,从材料成本和人工施工工艺成本上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又例如,雕塑艺术品的大小,造型硕大的较有视觉冲击力,展览氛围表现力强;造型小巧的,容易拉近与青少年受众群体之间的距离,使展览的宣教作用更容易完成。 除上述四点以外,就雕塑艺术品自身而言,在多年的展览环境为基础的创作中,自身应不断地追求创新和发展,在遵循雕塑艺术传统特质的基础上,在造型创作和材料应用设计方面应不断钻研,推陈出新,与展览的时代特征相吻合。尤其是纪念馆题材,是以史实为基础的展览,对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重要事件的雕塑场景创作的优秀作品比比皆是,如何用相似的展览语言阐述出新时期对展览内容的新理解,是雕塑创作班底必须思考和解决的关键。 我国纪念馆范畴的展陈艺术博大精深,各种展览语言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都需要以具体的工作为基础,展开系统的分析和论证,总结规律。新时期的纪念馆策展工作,需创新策展流程和机制,把握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的阶段性,适应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强化陈列展览策划的观众导向原则,通过雕塑艺术品等把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陈列展览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 本文通过纪念馆策展阶段实践经历,和在具体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研究雕塑艺术品作为陈列语言的研究现状,作为理论依据,加之作者对雕塑艺术品设计特殊的关注和思考,总结出以上观点,仅希望与业内有识之士进行交流,并希望对雕塑艺术品的发展有所益处,为更多新建及改扩建纪念馆的策展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参考文献:[1] 孙迟,关洁.纪念展馆中雕塑设计方法探讨[J].中国会议,20130901.[2] 陈宗良.黄建萍.探索革命纪念馆陈列特殊之路[N].中国文物报,20090424(006).[3] 朱晓东.雕塑艺术的主题与形式[J].新闻传播,2002(08).[4] 杨玉山.历史人物纪念馆陈列探讨[J].东南文化,2005(03).[6] 王文哲.浅析纪念性空间的意境设计[J].科技信息,2010(35).[7] 侯长志.现代纪念性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0(12).[8] 李聪.纪念馆互动性展示设计探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03).[9] 龙华烈士纪念馆.烈士与纪念馆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 闫玉凯.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功能的思考[J].学理论,2010(14).[11] 朱熠.浅谈博物馆基本展陈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A].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C].2004.[12] 陈思韵.我国纪念性场所外部空间若干指标的量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13] 成月.战争纪念馆建筑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14] 周彩玲.浅析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信息表达[J].博物馆研究,2013(01).[15] 唐贞全.多元智能理论与博物馆展示信息传播手段的反思与重建[J].理论月刊,2011(08).[16] 宋向光.博物馆陈列的核心特性:意义沟通[J].endprint

猜你喜欢
策展陈列纪念馆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关于策展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2017 艺术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