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艺术元素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2014-08-08 11:13魏琪
艺术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动画电影

魏琪

摘 要:在当今的动漫作品,尤其是占据大半江山的日本动漫中,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有为数相当多的动画题材中都涉及了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日本民间文化中的妖怪文化,这是一个被许多动漫大师所喜爱和惯用的题材,例如水木茂的《咯咯咯鬼太郎》、宫崎骏的一系列经典动画《龙猫》《千与千寻》《幽灵公主》,亦还有《给桃子的一封信》《河童之夏》等清新治愈系动画电影。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角色本身还是故事情节,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妖怪鬼神面纱,在欣赏娓娓道来的故事同时也让我们对日本的妖怪文化更为关注。

关键词:动画电影;民间文化;妖怪文化

1 妖怪是什么

被誉为“日本妖怪学研究大师、日本鬼怪漫画第一人、怪谈系题材的元祖”的水木茂大师曾经在他的著作《世界妖怪事典》中提到:“世界各国的妖怪,本质上都是大同小异,只是不同地方的人们对它的称呼不同罢了。”我国古代民间小说集《搜神记》对于妖怪的定义描写为:“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妖怪,就是那些不同于动物、植物和其他物品现实形态的“超自然”的存在。那么究竟为什么会有妖怪现象的存在呢?从民俗学角度来看:妖怪被当作一种自古传承下来的民间信仰,是一种超越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的怪异现象,或者是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而能引起无法解释的、怪异现象的事物。上升到哲学的角度来解释,即妖怪属于一种意识对客观事件的真实反映,是客观事物真实且提升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件真善丑恶的艺术表现手法。因此:妖怪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将人们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进行加工而产成的。如果我们给妖怪分类,可细分为“妖、魔、鬼、怪、精”这五大类,各有特点也有共通之处,相当微妙。首先是“妖”:它是主要成员,原形由动植物修炼而成,能幻化成人形,并且具有一定的法力,可以在白天和夜里活动。例如,漆原友纪的《虫师》中主角银古遇到所谓的“虫”,其中一大部分都可以归类为由动植物修炼而成的“妖”。其次是与“妖”相近的 “魔”:出自于佛教,原本是对“魔罗”的简称,意译为杀者、能夺命者,又称恶魔。“魔”虽是“妖”的一种,但与一般的“妖”比起来法力更为高强,并且常常危害人类。而且“魔”有可能是神仙走上邪路堕落而成,并不是由动植物修炼而成的。再来看看我们经常提到的“鬼”:它在中国和日本的含义略有不同,在中国,一般指人死去之后的灵魂。而在日本,“鬼”泛指模样恐怖、脾气暴躁、体力过人的一种妖怪,与“河童”“天狗”被称为“三大名妖”。例如,日本民间知名度极高、杀烧抢掠无恶不作的恶鬼“酒吞童子”。从《百鬼夜行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根据肤色不同,有青鬼、赤鬼、黑鬼、牛鬼等种类。其中比较著名的便是“红鬼”和“黑鬼”,在我国正式引进的第一部日本彩色宽银幕动画片《龙子太郎》中就有对“红鬼”和“黑鬼”的描写。无论是动画作品还是插画,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对“鬼”的外形有共同的描绘:头上有一对角,嘴里长着尖利的虎牙,面目狰狞,模样可怕。最后是妖怪家族中的“怪”和“精”。“怪”:形容长相非常奇特的妖,大多具有较高的法力。“精”:一般分两种,一种法力较小;另一种具有一定法力,较为邪恶,往往对人类有很大的危害性。

妖怪中“妖、魔、鬼、怪、精”这五类细分各有各的特色,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了解它们的区分有利于帮助我们对妖怪文化的理解和之后的分析研究。

2 妖怪文化在动漫作品中的体现

(1)水木茂与《鬼太郎》。有着“妖怪博士”绰号的日本漫画大师水木茂先生,在接近五十年的漫画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动漫作品,其中不乏战争、科幻、幽默等题材,但妖怪题材可以说占据了绝大部分,如《河童三平》《妖怪大战争》等漫画作品被多次改拍成电影,其中不得不提到他的经典漫画作品《鬼太郎》系列,也被誉为“日本传统妖怪百科全书”。但凡一部好的动漫作品,都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咯咯咯鬼太郎》也正如此。主角鬼太郎虽是一个幽灵族最后的后代,初期妖性较多,但他通过成熟和成长的经历完成了一个渐进的转变过程。鬼太郎是正义的化身,他甘愿为别人牺牲自己的生命,对父亲眼球老爹也十分的孝顺,不管在妖怪世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有很好的口碑。除去妖的外衣,其实我们在鬼太郎身上更多感受到的是一个善良上进正义的少年形象。同样,在水木茂先生勾勒的全景式妖怪群体中,居住的大多是“宠物型”、对人们没有危险的善良妖怪。除了角色,《鬼太郎》在讲述妖怪世界故事的同时也不忘宣扬深刻的主题。例如,只有谦逊的态度和对自己的清醒认识才能对抗自我膨胀;人类肆无忌惮地向自然索取,也因而遭到自然的报复;梦想是一个人最珍贵的东西,如果你的梦想给了别人力量和希望,那它便能成为大家的信念,存在于大家心中的等。可见鬼太郎魅力并不仅限于精彩的鬼怪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角色,而是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关于为人处世、人类与环境、亲情、梦想等这些古朴的哲学思想,这也正是现在国内数量众多但缺乏营养的动漫作品所急需学习借鉴的。(2)宫崎骏与《千与千寻》。说起日本的动画不得不提宫崎骏,然而《千与千寻》便是他诸多作品中不得不提及的经典。无论是影片的故事背景、登场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甚至是片名,都带有浓厚的神怪色彩。片名的日文原为《千と千寻の神隠し》,即“神隐”——神的消失或被神怪隐藏起来之意。片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神怪,例如男主角小白,曾是曾经生活在 “琥珀川”的河流里的龙神;澡堂的锅炉房主管锅炉爷爷,表面上是一个普通的人类老爷爷形象,却长有可随意伸缩的六条手臂。还有汤婆婆、钱婆婆、无脸男、河神、三个头颅的舞首等各式充满奇幻色彩的神怪们,而它们的存在也并非纯粹的出自创作者的想象力,在《百鬼夜行图》中都能寻到原形。《千与千寻》整个故事也设定在一个让神仙们放松享乐、金碧辉煌的浴场中,代表了日本具有特色的汤文化。

3 日本妖怪文化的根源探讨

为何妖怪题材的动漫作品在日本如此受到创作者们的喜爱?归根结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自然环境。日本是处于亚洲大陆东面的大海上的岛国,地形狭长、森林繁茂,各种植物能很好地生长。并且有200多座火山,地震频繁,国民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因此,人们对大自然有着既感恩又畏惧顺从的细腻情感,对山神、河神、自然的崇拜。(2)宗教信仰。自然环境是妖怪形成的土壤,民俗宗教环境则是妖怪得意成长的源源不断的养分。日本的宗教主要由三个教派组成:原神道教、佛教和中国道教。虽然教派不同也有共同之处,例如原神道教的基础便是自然崇拜和灵魂崇拜;佛教传入后虽然很多人的信仰发生变化,但大多既是原神神道教又是佛教的信徒;中国道教中也有关于制药术、占卜术等长生不老的信仰。

妖怪文化并不全是美好的,有对宗教教义的宣传,夹杂着陈旧思想,但不能说妖怪文化就是迷信,他是民间信仰的一部分。我们需要透视妖怪的本质,认识到妖怪世界不过是人的世界的延伸,了解妖怪在人心底的作用,就能把妖怪和迷信区分开来,用客观智慧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水木茂(日).世界妖怪事典[M].星光出版社,2004.

[2] 周英.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 苏静.知日 妖怪[M].中信出版社,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动画电影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关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的法治规范与发展思路探析——以河北为例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事业发展和产业价值
动画电影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中日动画电影产业比较研究
我想拍一部动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