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卉卉
摘要:非英语专业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文章重点分析影响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学好英语的主要因
素,提出具体的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现状的对策,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高校;非英语专业;影响因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用英语交流活动逐渐频繁,虽然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少有人从事英语交流工作,但绝大多数在今后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中都或多或少的会使用到英语。但从目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交流来看,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英语交流的提高有助于我国高校认识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交流方面与社会需求存在的差距和英语交流被忽视的现状,并探索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从而切实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一、非英语专业学生特点
(1)自主学习能力差,小组合作意识弱。出现问题不是想着自己解决,也不和自己的同学讨论解决,而是直接推给老师,什么问题都想从老师这直接得到答案,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正确答案。(2)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欠缺、接受能力较差。 (3)没有学习英语的兴趣,没有明确的方向。大多数学生普遍反映英语难学,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不知道如何学习英语。
二、影响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学好英语的主要因素
(一)学习目的不明,缺少学习动力。学习动机对英语学习的效率乃至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很多学生并没意识到这些。在师范类学生中作过调查。很多学生认为反正在大学学习三年后,毕业就回家乡从事数学、语文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根本不需要英语知识,何苦现在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在自己基础差、又难学的英语上呢?他们只是为了能获取毕业证,迫不得己才去学习大学英语的。如此被动地学习,怎能学好英语呢?
(二)怀疑自己能力,缺乏学好信心。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基础较弱,学习跟不上,加之因为以往学习英语的失败经历,总是怀疑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担心学不好英语,思想压力大,包袱重,产生紧张、害怕等不良的心理障碍,学习积极性低落。
(三)英语基础不佳,缺乏学习方法。校非英语专业在良好的英语基础、正确的学习方法两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由于专科学校招生的特殊性,学生英语成绩普遍更低,基础更差。
(四)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缺少培养翻译
技能的动力。由于近些年来听说能力的培养被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们也认为听说能力的加强就意味着英语水平的提高,殊不知翻译能力才是英语技能最综合的体现。学校的各种口语演讲比赛等活动、配套的广播电台等设施以及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都突出了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翻译虽有所涉及,但比重很小。这些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导向作用,使得翻译技能的培养较听、说、读、写相比处于最不重要的地位。
三、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现状的对策
(一)引导学生认识英语的重要性。老师要设法提高英语的魅力,提高学好英语结果的诱惑力,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发奋图强,努力学习。 大一学生刚刚经历了三年的艰苦学习,初入大学容易产生松懈的思想,尤其学生多以工科为主,在大部分中学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是教师过多的重视语言点的传授和操练,学生整日埋头题海、听、说、读,写的训练都被忽视甚至省去了。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英语的趣味性。中学英语教学迫于升学压力,过分重视语言点的传授和操练,忽视了听、说、读、写、练等技能的训练,使英语学习变成枯燥,乏味的事情。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直观教学。 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多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比如一些文化习俗,文化差异方面的内容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采用多种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应十分注重学生的参与,比如在做翻译练习时, 不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给出一些启发性的参考答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将答案写出来。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根据课文的内容给出一个主题以供学生讨论。可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引入英语视听资料,利用视听资料的图、文、声、情来调动学生的视、听、触、动等多个感官系统,通过让学生跟读、模仿、配音,将学生所学的英语语言放到其所在的文化生活中去学习,而不是在语法环境中一成不变的句子。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帮助那些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克服害羞的心理状态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教师在导入新课程的时候可以用对话的方式和学生讨论,同时对话的内容可以涵盖所学内容和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也可以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习俗,文化差异等内容。 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些逼真的情景让学生去模拟。
参考文献:
[1] 刘文俊,张华玮,夏少芳.大学生公共英语自主学习状况研究[J]. 空军雷达学院学报. 2010(03)
[2] 陈靓,叶依群.非英语专业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