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成长视角的三螺旋创新网络研究

2014-08-08 02:12佟林杰孟卫东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螺旋竞争优势

佟林杰,孟卫东

(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基于企业成长视角的三螺旋创新网络研究

佟林杰,孟卫东

(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创新成为国家、区域和企业获取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而创新网络的出现,凭借其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优势,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资源整合和配置组织形式。首先,对三螺旋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进行详细阐述;其次,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构建企业竞争优势模型;最后,在企业竞争优势模型的基础上,借鉴企业成长理论和三螺旋创新理论构建三螺旋区域创新网络的企业动态成长路径模型,将企业的成长阶段划分为:创立期、连结期、成熟期、停滞衰退期和变革期。

企业成长;三螺旋;创新网络;构建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加剧,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为了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都努力进行全方位创新。而与此同时,创新网络凭借其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优势,开始在各国家和地区悄然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资源整合和配置组织形式。创新网络被描述为具有相互联系和作用结点的连接,创新的主体包括企业、大学、政府以及科研机构等等在内都属于创新网络结点的范畴,在创新网络中,创新的主体之间通过优势互补、创新知识的自由流动,实现了创新网络的外溢和扩散,密切了创新结点之间的作用和联系,从而推动了创新网络的最终形成。

一、我国三螺旋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

(一)三螺旋内涵的理论阐释

三螺旋理论是由埃茨科威茨和雷德斯多夫在1996年首次提出并使用的,该理论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研究大学、产业以及政府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往的创新理论提供了国家创新要素组成的分析框架,解释了创新能力的差异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系,但是对于社会系统中各部门之间的功能、角色定位以及互动关系并未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而三螺旋理论的提出和建立正好弥补了国家创新理论的不足,将政府—大学—产业归结为三大创新主体,创新系统的发展是三螺旋要素互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并认为其是创新产生的主要动力来源。三螺旋模型着重于政府、大学和产业三者在创新过程中互动关系的强化,大学通过创新育成机构孕育企业,产业则扮演商业化过程的角色,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间研究发展合作,政府—大学、政府—产业以及产业—大学的双螺旋关系逐渐被政府—产业—大学的三螺旋关系所替代。

三螺旋是一种螺旋状的创新模式,主要探讨在知识资本化过程中不同层面上三螺旋主体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在三螺旋中,每一个螺旋内部具有自身传递活动;其次,三螺旋之中的任意双螺旋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最后,三螺旋中的三元网络和组织互动。雷德斯多夫进一步指出三螺旋描绘了政府—产业—大学三者间的连接网络关系以及各螺旋要素的内部转变。大学从教学到商业化目标的转变刺激了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产业集群;企业通过关注市场需求,密切与大学的科学技术合作,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而政府加入主要目的是协调在知识传递和共享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同时担任知识传递需求的经济支持和发展环境角色。

(二)我国三螺旋理论应用现状

三螺旋协同创新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对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三螺旋实践应用要早于理论研究,我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的开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区域产学研的深度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三螺旋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大批的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产业集群。但是,我国无论是三螺旋理论还是应用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创新主体之间协作的效率较低、协同创新的规模较小、协同效应不明显,对区域和企业的推动作用甚微。

我国三螺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解构: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三螺旋创新环境是我国三螺旋实践应用的主要绊脚石,我国大学创业文化和创业精神的缺失、风险资本的创造性和补偿性不足以及三螺旋创新空间的临界质量形成缓慢等都严重影响了我国三螺旋实践应用的发展;其次,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区域创新主体的地位不明显、大学和政府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角色定位不清晰、各创新主体间信息部透明,知识流动不顺畅等问题导致区域间技术和知识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各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业链、知识链、政策链都不够完善,这就导致三螺旋创新网络的形成受到严重阻碍。综上所述,如何确保创新环境的完善以及创新合作网络的顺畅运行和优化调节是促进和推动三螺旋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二、基于三螺旋的企业竞争优势模型构建

目前,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与实践层面都主要集中在企业的外部生长和内部生长理论,而基于创新网络组织视角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却比较匮乏。竞争优势的创新网络主要强调要合理配置和整合企业的产业链关系,通过与外部主体的协作创新,建立具有共同价值产出目标的合作性企业网络。不同企业在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的比较优势是企业创新的原动力,当企业缺少创新要素或创新动力时,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来实现优势的互补和资源的互动,战略联盟是全球竞争环境下企业实现低成本创新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新型组织形式。

在三螺旋创新网络中,传统的创新双边关系转变为三边关系,三者处于平等的地位,任何一方都可以成为区域创新的主导者,每一条螺旋线都具有强大的内在和外在的互动过程,在三螺旋各要素互动过程中每一要素除担任自身角色外,在特定的情况下还需要扮演其他螺旋要素的角色。三螺旋创新网络的形成和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初期阶段。创新网络形成的初期表现为大学—产业—政府三者彼此关系的加强以及合作创新意向的产生或形成,比较常见的形式包括区域创新会议、区域创新发展方案的制定等等;其次,快速发展期。该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区域内各创新主体内部的变化,大学跨越了知识生产和传递的初级职能,开始向创业型大学或知识商业化方向转变。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发展导向定位,并承担部分政府和大学的职责和功能。政府则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产业政策,维持创新环境,为知识流动和创新提供适宜的空间;最后,互动成熟期。大学—政府、大学—产业以及政府—产业的双边关系通过相互作用不断加强,但同时各主体的核心地位仍被保留,通过创新主体间的相互作痛产生了新的重叠组织和网络来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比较典型的包括合作研发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当某一区域产生的重叠组织不断增加形成网络时,区域三螺旋创新网络也将逐步地形成和稳定。

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以及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我们构建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沙钟”模型,如图1所示。根据前述观点,只有将企业、大学、市场、政府以及同类竞争整合在同一战略内,可持续的创新优势才有存在的可能。在企业优势模型中,企业、政府、大学的三螺旋创新网络架构以及企业、市场和竞争的三角形架构形成了企业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的双螺旋结构,企业要想获得和保持这种竞争优势,就得在这种动态关系中把握好平衡,取得相对竞争优势。同时借鉴波特的五力模型,“沙钟”模型中竞争的外延较广,既包括企业现存的竞争对手,同时也包括潜在的市场竞争对手。

模型中战略联盟的参与源于企业互补性资源的欠缺,战略联盟可以实现互补性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互补性资源不仅能实现规模经济还能用来发展新技术和新的竞争优势。大学、科研机构、市场以及竞争4要素是保证企业创新动力的源泉,而政府则犹如调控“沙钟”的动力阀门,保证“沙钟”的运转效率,通过创新组织模式、制度支持、资金保障以及创新环境等保障三螺旋创新网络的正常运转。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还要平衡、有效发挥多种外界作用力。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第一,利益吸引力。推动大学、产业和政府创新网络形成的最基本动力就是利益的吸引力,利益是各方追求的共同的目标。协作创新过程中的优势互补成为维系创新系统内部稳定的重要砝码,但是由于各创新主体对利益认同的差异性以及利益对各创新主体的动力不均衡性就导致需要对各创新主体在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进行适当的调解,以获取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又能保证各创新主体利益的相对均衡。

第二,政策的调控力。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最适当的作用是什么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三螺旋理论,当政府和产业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能不考虑政府的作用。政府通过一系列直接和间接的产业和创新政策来推动和支持大学和产业的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通过控制创业风险,资助研发机构等方式不断促进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图1 企业竞争优势模型

第三,科技推动力。科学的进步推动了技术的革新,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往往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科学技术在因其惯性而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商业化道路,从而引导着市场的新需求走向。科技推动力是区域创新的主动驱动力之一,其发展模式可概括为科技发展推动技术革新、技术革新创造市场需求、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从而形成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封闭式循环上升的发展模式。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复杂的工程,仅依靠单一的创新主体是很难完成的,因此需要大学、产业和政府三大创新主体密切配合、分工协作才能适应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不断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竞争协同力。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但是由于企业自有资源和自身能力有限性,加之创新高成本和高风险性的存在,这就导致企业不得不积极寻求外部协作创新,从而被动间接地推动了三螺旋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还源于各创新主体固有的合作关系,而三螺旋创新网络的形成则是在固有合作关系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创新合作是各创新主体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相互之间博弈的过程,在创新合作的过程中能降低合作双方的创新风险和创新成本,保证区域创新网络的顺畅和稳定。

三、基于企业动态成长视角的三螺旋区域创新网络构建

(一)三螺旋区域创新网络要素分析

三螺旋区域创新网络主体主要包括大学及科研机构、政府、企业以及中介组织等等。这些创新主体是基于共同的价值或利益目标,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依靠协同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所结合而成的网络组织形式。三螺旋创新网络能够有效地促进创新主体优势互补,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流动,从而带动区域和企业的经济增长和技术革新。创新网络中各结点有序的互动和交流对创新网络的效能发挥有重要的影响,而创新网络结点间互动的秩序除了依靠政府的外部力量调控以外还需要建立内部的创新网络协议。创新网络协议是三螺旋创新网络有效、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是网络参与主体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创新网络协议是开放的系统,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和临界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运行流程以及共享约束性条件等等内容。在遵循创新网络协议的前提下,从企业动态发展的视角来看,企业在三螺旋创新网络中所承担的主要职责体现为:

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之中企业应该是市场导向型的,但是在三螺旋创新系统之中,企业不仅包括市场导向型、而且还包括研发导向型和平衡导向型企业。从全球产业现状来看,产业之中的企业大部分都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还有少量由政府支持的研发导向型企业。对于市场导向型企业而言,一般都是进行短期项目的研发和商业运作,而对于长远的科研项目的开展往往会受到资金、战略、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困扰和限制。而对于研发主导型企业而言,由于他们开展的科研项目是为了满足政府部门的需要,因此,对于这类企业而言,他们的最终目的不是将企业不断壮大,而是维持现状。而从三螺旋创新网络的角度来看,更需要的是既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满足政府的需求,又能够不断进行深入研发,壮大企业的实力和规模的平衡导向型企业。换言之,要在企业导向和研发导向中间的某个地方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周围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产业运作,以此来弥合企业发展和产品研发之间的空隙。

(二)三螺旋创新网络空间的构建

区域三螺旋创新空间是由一系列的政治组织、产业实体和大学机构组成的,它们通过合作不断改善区域创新环境和条件,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区域三螺旋创新系统。区域三螺旋空间包括知识网络空间、趋同网络空间和创新网络空间,三个空间彼此重叠,相互交叉。

第一,知识网络空间。创新活动的初始阶段通常都是由相关研发活动组成的只是空间创造的。实施空间是以“临界质量”的形式为区域发展提供原材料,事实上,这种“临界质量”的可达到性已经被认为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虽然研究机构在区域里发挥作用之前仅代表着区域发展潜力,但研究机构的迁移使知识空间得以扩展,能促进只是空间达到临界质量。

第二,趋同网络空间。趋同空间是把区域内具有不同组织背景和观念的各种创新活动者召集到一起的中立场所,根据对本区域知识来源的分析,明确各创新主体的创新潜力。通过创造趋同空间将来自大学、产业和政府的代表组织在一起,进行讨论最终形成区域创新发展的统一思想和战略。趋同空间的主要任务是在注重短期效应的思想和可能超出能力范围的公关工程计划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第三,创新网络空间。为了填补自主创新空间的缺口,需要创造相关的组织机制,三螺旋空间指创新空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在实现趋同空间的战略目标的新组织机制。区域创新的组织机制的地域性特点明显,并不存在万能的组织机制,因此,创新空间的做法是对区域创新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然后设计特定的发展战略,而不是对其它区域的成功模式进行盲目效仿。

(三)三螺旋区域创新网络的度量

三螺旋创新网络是基于知识链、产业链以及政策链交织形成,由企业、大学、政府等创新主体结点所构成的开放性创新网络组织。三螺旋创新网络组织一般具有知识溢出效应、协同创新效应、集聚效应以及技术传递和扩散效应等特点。

目前,国际上对于三螺旋创新网络的优化和绩效考核主要从结构和关系两个层面进行度量。首先,从三螺旋创新网络的结构层面即创新网络组织以及结点的分布。主要包括创新网络结点的密集程度、结点规模、位置分布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的评价;其次,从三螺旋创新网络的关系层面来看主要侧重于创新主体结点间的互动频率、资源共享率以及知识流动贡献率等方面。基于创新网络结构和关系层面的分析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企业所面临的资源劣势以及创新主体间的效率关系,从而为三螺旋创新网络整体效能的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不断推动三螺旋创新网络的扩展与壮大。

(四)三螺旋区域创新网络企业动态成长路径

三螺旋区域创新网络的企业动态成长路径模型是在企业竞争优势模型的基础上,在借鉴企业成长理论和三螺旋创新理论的基础构建的,从企业动态发展的视角可以将企业的成长阶段划分为:创立期、连结期、成熟期、停滞衰退期和变革期,见图2。

图2 基于企业动态成长视角的三螺旋创新网络

第一阶段:创立期。企业产生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私人资本依法注册成立的,此类企业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属于企业产生的通用模式;另一种是三螺旋企业,这类企业是大学研究群体的扩展,在私人资本、政府等的资金支持下所组合而成的企业,这类企业的产生属于企业产生的特殊形式,利用三螺旋相互作用创建高科技企业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企业的创业初期,企业的资源至关重要,为了获取必要的资源必须建立和依靠固有和拓展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企业的创立初期的核心网络是社会关系网络。

第二阶段:连接期。这一阶段社会关系网络基本已经固定,在社会关系网络的基础上市场网络和协作网络的连结成为此阶段的关键环节。在三螺旋创新网络下企业成长所必须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支持都需要通过与政府、大学、科研机构或中介组织等结点的相互连结而获取,不仅有助于企业对自身进行SWOT分析,而且还能提高企业的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速度。总之,结点连接期对于企业成长柔韧性和适应性的增强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阶段:成熟期。该阶段企业的发展规模、管理方式以及组织文化等都基本确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对于企业成长的共享率开始停滞,因此,要通过三螺旋创新网络进行技术革新来进一步带动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该阶段的核心网络是协作创新网络。在企业成熟期,企业通过创新网络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和科研合作,通过对企业的关键性技术创新来带动企业整体效益的增长,此外,企业还要从更广泛的领域与政府开展项目合作,共同推动区域内的知识流动和共享,科学引导技术研究和创新项目的研发,发挥企业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四阶段:停滞期或衰退期。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状态接近饱和而同时技术创新面临桎梏的时候,企业往往会呈现出两种状态:第一种表现为企业发展停滞,企业的市场接近和达到同期平均水平,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不断消弭,在此种状态下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基本持平,利益的收益空间狭小;第二种状态是企业发展的衰退,表现在企业的市场不断萎缩、企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企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比为负数,呈现不断亏算状态。

第五阶段:变革期。变革期并不是将原有社会关系网络、技术创新网络和协作创新网络进行解构和重构,而是在原有创新网络的基础上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重新组建或开拓新的社会关系网络,不断拓展新的市场,摆脱停滞衰退期的困扰,实现螺旋式的上升。

综上所述,用企业动态成长的视角来对三螺旋创新网络进行透视,以此来明确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资源需求和战略调整,为企业的发展构建具有相对优势的创新网络关系,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1〕 边伟军.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官产学合作创新机制与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9(2):4-6.

〔2〕 亨利.埃茨科威兹.创业型大学与创新的三螺旋模型[J].科学学研究,2009(4):481-488.

〔3〕 胡望斌.我国新企业创业导向、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4):107.

〔4〕 劳埃特·雷德斯多夫.三螺旋模式与知识经济[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8.

〔5〕 杨林岩,赵驰.企业成长理论综述——基于成长动因的观点[J].软科学,2010(7):106-110.

〔6〕 周春彦,亨利·埃茨科威兹.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70-174.

〔7〕 邬爱其,贾生华.企业成长机制理论研究综述[J].科研管理,2007(2):53-58.

〔8〕 熊励,孙友霞,蒋定福,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5-18.

〔9〕 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10〕 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11〕 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2):165-174.

(责任编辑 杜 敏)

The Study on the Triple Helix Innovation Net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Growth

TONG Lin-jie,MENG Wei-dong

(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Hebei 066004)

With the intensive competition around the globe,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for nations,regions and enterprise to acquire core competitive advantage.The emergence of innovation networks,by virtue of its resource 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dvantage,has become a new and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configu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forms.First,the paper describes the Triple Helix and practice; second,build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model based on the Triple Helix; finally,this paper builds dynamic growth path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business model based o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Model and the Triple Helix.Business growth is divided into the stages of establishment,link,maturity,stagnation,decline,and change.

business growth; Triple Helix; innovation network; building

2014-01-25

佟林杰(1986—),男,河北保定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创新。

F273.1

A

1007-6875(2014)02-0092-05

猜你喜欢
螺旋竞争优势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矮的优势
旋风“螺旋丸”
感谢竞争
画与话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