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凡,刘 林,王 振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083)
适用技术在节水灌溉农业中的应用
——以甘肃武威PRI项目为例
李 凡,刘 林*,王 振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083)
随着国家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节水型灌溉农业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支持。甘肃省武威市作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灌溉农业技术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当地通过运用不同类型的节水技术发展灌溉农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部分节水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逐步被其他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所替代。与此同时由香港浸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实施的“甘肃内陆干旱区交替灌溉节水技术示范与推广试点项目(以下简称PRI项目)”得到了较好的示范和推广,PRI项目体现的技术适用性是其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从适用技术理论的视角考察甘肃武威PRI项目在当地节水灌溉农业中的应用,以期能够探寻适用技术对于节水灌溉农业的重要作用。
适用技术;节水灌溉农业;PRI项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跨过两个门槛:技术应用的时空确定和技术应用的可行性确定。前者表明了技术应用的需要性,后者表明了技术应用的可能性。若以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为例,在当地需要应用节水型农业灌溉技术体现了技术的时空需要性,推广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技术则体现了技术应用的可能性。而对上述需要性和可能性的确定并实施技术则在整体上体现着适用技术理论,即技术的适用性是技术发挥最大作用的前提。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加凸显,但是随着人们对技术特点认知的不断提升,如何更好地运用技术的优点,避免技术产生的缺点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适用技术理论应运而生。适用技术理论的最初形态,目前一般认为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舒马赫“中间技术论”。但是,适用技术理论的历史渊源却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法国哲学家Ellul 在《技术社会》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适用技术这一观念[2]。他认为,技术之所以成为技术,其特征是由它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而界定的,脱离了技术所处的环境,我们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技术。而且“由于技术受地理上的与历史上的限制,各种形态的社会才得以存在[3]”。而现代意义上的适用技术理论直接提出者是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他提出的“中间技术”理论使其被奉为适用技术理论的鼻祖[4]。舒马赫在其《小的就是美好的》一书中阐述了“适用技术”的思想:通过对多种技术层级、应用目标等作出的比较,根据当地实际采纳适合的技术加以应用[5]。
在舒马赫提出“适用技术”理论之后,又相继发展出英国克拉克和杰克逊等人的“替代技术论”和印度雷迪的“适用技术论”[6]等。但是比较各种适用技术的理论不难看出,诸多适用技术理论包含着共同的特点。
1.1 理论性 理论性是适用技术论的本质特点,即适用技术并非指某一项具体技术,而是对于某种技术的应用性做出的理论上的研究和定性,也可以称之为对现有技术在应用前的一种综合判断和选择。以甘肃武威节水灌溉技术为例,在采纳技术前有诸多技术可供选择,但是必须在多种的技术面前进行判断在目前的条件下最适合当地的技术。
1.2 目的性 目的性是技术产生的直接动力,但是作为一种理论,适用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目标导向方面,即指在现有的目标需求条件下选择适合的技术加以应用推广,而不是根据目标创造新的技术,这不是适用技术的任务。甘肃武威PRI项目中涉及到武威市政府和技术的直接应用者—农户—两个主体,双方的目的是有出入的,前者注重节水技术对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后者注重节水技术应用可能产生的经济收入增加方面。而PRI项目中的技术恰恰能将两者的博弈关系得到较好的平衡。可以说PRI项目较好的体现着适用技术理论中的目的性特点,且这种目的性是多元而对立统一的。
1.3 时空性 适用技术论的时空特点可以归结为一种中国化的理解: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不平衡性及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不同, 使得适用技术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浓厚的地方特色[7]。而适用技术就是需要根据当地的特点进行技术的判断和选择。从这个角度讲,适用技术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辨原理。和其他农业技术一样,PRI技术在推广初期也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但是项目各方在实施中及时根据当地特点尤其是当地自然和人文特点调整技术推广的手段,坚持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促进了PRI技术的传播。
1.4 高效性 适用技术所选择的技术是最对的而不是最贵的,这就表明了目标导向型的技术需求其运作周期的“短平快”的特点,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是适用技术能够在部分后发国家得到较大规模推广的重要因素。适用技术在资源开发与转换过程中能够取得较高的效率和最佳的综合效益,具有高效性特征[7]。PRI项目借助既有的技术服务体系,正有针对性地实施技术推广。
1.5 人文性 适用技术是人们在对技术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中提出的,总的目标是使技术能更好的满足人的需要,这就从根本上体现出了适用技术的人文性。同时,在适用技术应用的具体过程中,充分考量人文的作用对于技术潜力的挖掘和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体现着适用技术综合性的一面,即不仅从技术等硬件角度分析技术应用的需要性和可能性,更从人这一软件角度分析技术应用的价值。PRI项目设置了节水和扶贫的两大目标,节水既是扶贫的手段,同时本身也是项目的目标,通过节水实现农业的增收并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扶贫则是项目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地农户只有在获得实际利益的情况下其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以人为本,从人发展的角度全盘规划是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并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件。
2.1 项目背景 在农业产区推广农田水利技术,可以较好地控制农业粗放型生产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提高灌溉效率,提高对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8]。国家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给予了高度重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9],提出要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在节本降耗、节水灌溉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10]。甘肃省武威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农业是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农业用水基本上是靠雨水和井灌,由于气候变化和常年超量用水,造成生态严重恶化,贫困和生产技术落后,当地农户大多采用大水漫灌,造成水资源浪费和流失。民勤县是武威市最干旱的地区,温家宝同志早在2001年时就表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11]。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效利用水资源,“甘肃内陆干旱区交替灌溉节水技术示范与推广试点项目(RRI项目)”于2011年4月16日项目正式开始实施。到2013年1月,项目已实施2年,现在已经进入第3个年度。
PRI项目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武威市水技中心及各区县水利系统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推广能力;在社区层面组建节水技术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户学习和采纳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小学生节水教育,宣传普及节水知识,改变传统观念,实现节水和扶贫两大目标。
图1 替代沟渠灌溉和部分根区滴灌
2.2 PRI技术原理 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技术(PRI)是对传统地面灌水技术的改进。它是将节水灌溉技术原理与作物感知缺水的根源信号理论相结合,提出的一种新的节水调控技术。其基本概念与传统概念不同。传统的灌水方法,追求田间作物根系层的充分和均匀湿润,而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技术则强调作物根区土壤垂直剖面或水平剖面的某个区域保持干燥,仅让一部分区域灌水湿润,交替控制部分根系干燥、部分根系湿润。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在田间可通过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交替给局部根区供水来实现,主要适合于果树、沟灌的马铃薯等宽行作物与蔬菜等(图1)。
2.3 项目具体目标 ①通过推广PRI等其他节水技术的使用节约农业灌溉用水;②通过实施参与式教学法和建立农民田间学校的拓展训练,农民将以有效和可持续性的方式教授农民,从而增加培训的成效;③在将来建立有效的地方滚动式节水推广体系,建立中国西北干旱区的范例。
2.4 项目内容 ①对甘肃省武威市初步拟定的候选村庄进行基线调查,最终选取14个符合条件的试点村庄开展项目;②在试点村通过社区动员组建节水灌溉技术农民田间学校;③在试点村小学对高年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④以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实验站为基地举办“农民日”宣传节水技术等。每年举办一次“农民日”,由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水利实验站和甘肃省武威市水技服务中心联合举行,对此感兴趣的农民将免费参观实验站的设施、试验田、实验室和设备。
甘肃内陆干旱区交替灌溉节水技术示范与推广试点项目(PRI项目)在项目技术选择、项目管理等方面充分体现着适用技术理论,两年多来,项目能够顺利实施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与当地条件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即最大限度的以当地需求为导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在项目选择方面,PRI项目针对甘肃武威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现实和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技术的迫切需要,选择了国际上先进的隔沟交替灌溉节水技术;在项目管理方面,PRI项目从项目的开始到结束各个环节充分挖掘了当地软件和硬件资源,树立起以农户需要为导向,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综合协调发展的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技术选择的适用性 石羊河流域是一个干旱缺水区,也是一个非灌不植的农业区。武威市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干旱缺水的地区之一,水资源短缺始终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水资源严重贫乏,地表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呈周期性、总量呈下降趋势,地下水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武威市国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2%,其中全市总耕地面积25.50万hm2,其中保证灌溉面积16.93万hm2,其余8.57万hm2山旱地完全依赖自然降水。土地资源未利用面积大,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46.9%,独特的光热条件和土壤特性,使节水经济型农业开发前景广阔。农业作为当地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传统主导型产业在日益恶化的环境下面临着发展的十字路口,亟需由传统的大水漫灌式农业灌溉向节水型农业灌溉转变。所以,当地选择农业灌溉技术时必须锁定“节水型技术”,这是PRI项目能够适合当地条件并实施项目的最基本要素。
3.2 由点到面的技术推广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节水型农业灌溉技术相对而言是一个时间并不长的课题,这就需要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充分考察当地传统灌溉技术对农户影响的持久性特点。这也意味着在当地大规模推行新型节水灌溉技术阻力是比较大的。但是PRI项目充分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水利试验站,首先搞好“点”的建设,在此基础上逐步影响试验站周边的村镇,吸引当地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持续关注;在项目实施初期选择14个试点村,但是仍然采用稳步推进,逐步发展的策略,在4个项目试点村是时候再进行剩余10个试点村的项目开展(表1)。
3.3 低成本的技术推广 节水型农业灌溉技术作为新型的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会采用较多的节水设备,如何控制农户投入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户是否采纳节水技术的关键。PRI项目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低成本,这是因为隔沟交替灌溉是一项“软技术”,即在不增加额外投入的前提下改变灌溉方式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同时,试验户在大田中进行的小规模试验也不会因为开挖垄沟而耗费太多的工时。这是PRI项目吸引农户的重要原因之一。
3.4 重视农民的参与 农民是节水灌溉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农民对节水技术的评价和信息的有效反馈能够实时修正技术实施过程中的失误。为此,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14个试点村的农民田间学校(Farmer Fild School,简称FFS)(图2),依托试点村的农民田间学校,PRI项目将技术由“点”深入地推向了“面”。且农民田间学校作为试验户农民相互交流的平台,能够将项目信息及时的传达到每一个试验户,在年度计划制定过程中,试验户能够全程参与并反馈所需要的信息。这是适用技术以目标为导向的直接体现。
表1 PRI项目试点村变化情况
图2 项目试点村参加农民田间学校学员数量变动情况
3.5 平衡发展,重点用力的策略 种植业作为甘肃武威的传统大耗水型产业,其发展面临着保护粮食安全但经济效益较低和压缩种植业规模扩大设施农业规模节水但社会效益可能降低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即使当地种植业全部采用新型节水技术,但是种植业作为刚性需水大户的特点不会改变。这就需要在粮食种植和发展设施农业之间做出平衡。如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在沙区调研时为民勤设计了“人均一亩口粮田, 每个农户至少建成1至2座高效日光温室”的节水发展奔小康之路[12]。为此,PRI项目在推广玉米等大田作物采用节水技术的同时,瞄准了当地的设施农业。这样,既满足了当地农户对粮食自给的需要,又能够将技术延伸应用到经济价值更高的设施农业中。
4.1 启示 在众多的农业节水灌溉项目中,PRI项目能够脱颖而出并成为一个典型案例是有着其原因的。再好的技术没有实际应用价值或其应用价值和实际情况找不到契合点都难以使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不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人的认识不断深化的问题。如何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运用适用技术理论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甘肃武威PRI项目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视农民需要在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是项目能够取得成就的最重要的原因。而低成本、由点到面的滚动式推进的特点和策略则为技术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外围保障,能够从农民对技术要求的方面进行考察并作出解决对策。
4.2 建议 作为较为成功的节水灌溉农业技术项目,PRI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也显示出其不足的方面:技术根植性较低;大规模推广面临着垄沟工时增加的可能等。为此在下一阶段的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上述问题,如根据当地地理条件,在14个试点村设置若干“示范村”,用“示范村”带动“试点村”发展,项目实践经验表明,农户对于其他农村发展的经验更加重视;同时加快机械起垄技术的突破,以便更好地配合技术的大规模推广。
逐步实施节水技术的整村推进[13]。目前PRI技术推广仍处于试点户传播阶段,若要推进规模的节水技术推广必须在已有试点户基础上逐步扩大规模,较为可行的就是实施PRI技术的整村推进。这样不仅有助于PRI项目的深入纵向发展,更有利于通过节水的规模效应达到生态保护的实质价值。
协调技术应用的重点,突出设施农业的地位。如上所述,PRI项目较好的协调了种植业发展和设施农业发展的矛盾,但是若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出发更有针对性地推进技术传播,其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社会综合效应会更加突出,这样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户的收入,更能在技术示范与推广中逐步树立新的技术推广理念,增强技术的根植性。
扩大PRI项目的技术来源面。目前,PRI项目的技术来源主要是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和香港浸会大学,这在保证了技术优势的同时也造成了技术相对单一性的弊端,同时当地高校并未参与到技术服务中,这样不利于技术的转化和普及。在项目后期可以接纳更多的技术来源,鼓励当地技术资源参与项目建设,为项目的持续推进打下坚实的内生基础。
作为适用技术理论的应用,甘肃武威PRI项目从项目选择到项目管理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技术的适用性,正是这种PRI项目的技术适用性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在项目后期实施过程中,技术适用性的特点也会得到持续发展,且在其他配合技术得到解决后,PRI项目“低成本、滚动发展”的目标也会逐步实现。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2] 康荣平.适用技术(世界经济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685.
[3] ELLUL J.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M].Nen York:Vintage,1954:76.
[4] 斋滕优.技术转移理论与政策[D].沈阳:东北工学院,1980:270.
[5] E·F·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21.
[6] 许志晋,徐宪春,冯丹纯.适用技术理论历史发展评析[J].科学学研究,1996(12):21-22.
[7] 苏振锋,翟淑君.适用技术概念与其它技术概念之比较[J].云南科技管理,2004(4):51-52.
[8] 杨廷珍.农田水利节水技术的发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5):137.
[9]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政策解读: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何锁定水利[EB/OL].Http://www.gov.cn/jrzg/2011-02/09/content_1800056.htm.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Z].2012.
[1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温家宝考察纪实: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EB/OL].(2007-10-02)[2013-04-10].http://www.gov.cn/ldhd/2007-10/02/content_767479.htm.[EB/OL].Http://www.moa.gov.cn/ztzl/yhwj/zywj/201202/t20120215_2481552.htm.
[12] 白青峰.为了民勤绿洲永葆生机[N].经济日报,2007-05-06.
[13] 王振,刘林,李凡,等.农业技术创新扩散视角下的节水灌溉农业——以甘肃内陆干旱区交替灌溉节水技术示范与推广试点项目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670-671.
Application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in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Agricultural—A Case Study of Gansu Wuwei PRI
LI Fan, LIU Lin et a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Water-saving irrigation agriculture technology has got greater development support as China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s key areas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agriculture technology extension of China, the northwest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rrigated agriculture by using different kinds of water-saving technologies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of some water-saving technologies, however, and they are replaced by other new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ologies gradually. At the same time, Partial Rootzone Irrigation (PRI) Water Saving Technique Training Pilot Project in the arid areas of Gansu Province (hereafter PRI project) implemented by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and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ot a good demonstration and promotion. One of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project to work is the technology applicabilit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spects the PRI project in the local application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agri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y theory, in order to explore its significant role in water-saving irrigation agriculture.
Suitable technology; Water-saving irrigation agriculture; PRI project
香港嘉道理基金会“甘肃内陆干旱区交替灌溉节水技术示范与推广试点项目”
李凡(1971-),男,北京人,讲师,硕士,从事区域规划研究。*通讯作者,副教授,硕士,从事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推广研究。
2014-04-29
S 274
A
0517-6611(2014)15-048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