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做法和作用

2014-08-08 22:55张峻
上海医药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家庭医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

张峻

摘 要 目的: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以体质辨识为抓手,在家庭医生责任制模式中引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功能,推进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开展。方法:在现有家庭医生责任制模式中,建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管理、宣传和健康管理机制,为签约居民开展体质辨识,根据辨识结果将人群分为未病、欲病和已病3种,提供不同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结果:初步形成家庭医生责任制模式中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运行方法,形成家庭医生、社区护士和中医师分工合作机制。结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符合经济、适用、有效、覆盖面广的社区卫生服务要求,与家庭医生责任制结合将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内涵,符合社区卫生改革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家庭医生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2-0017-04

The method and role of the family doctors in development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NG Jun

(Beixinj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Changning District, Shanghai 20033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evention of diseas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physical identifi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family doctors responsibility system to give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ommunity. Methods: In the current family doctors responsibility system model, the mechanism of management, advocacy and health management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established for the residents who signed the contracts to carry out the physical ident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recognition, the population wa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at was not ill, would be ill, and had been ill and different health manage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provided. Results: The operative method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initially established in the family doctors responsibility system which formed the mechanism of sharing out the work and cooperating with one another in the family doctors, community nurs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Conclusion: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servi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economic, applicable, effective, and widely covere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ts combination with the family doctors responsibility system will further improve the service contents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direc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reform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family doctor;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of disease

长宁区于2011年推出了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如何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功能整合到家庭医生责任制中去,并应用中医治未病理念保障社区居民健康,笔者进行了初步探索,现将相关成果报道如下。

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

家庭医生责任制模式简介

家庭医生制是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脆弱人群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问题、满足社区基本卫生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为家庭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1]。

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推出,使社区卫生服务由以中心、站点为主的中心—站点—家庭三站式服务,进一步深入为以家庭为主,由原先松散的群体化管理进一步深入到精确化的家庭及居民健康管理。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所谓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就是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以体质辨识为抓手,应用中医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变。其含义广泛,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三方面内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流程图见图1。

家庭医师从事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优势

目前,社区专门从事预防保健工作的公共卫生医师由于中医药知识有限,且受到执业资格限制,仅能开展一些简单的中医健康教育服务,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多样化和更深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中医师则忙于中医医疗和康复工作,很少有专门从事中医预防保健的中医医师[2]。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如果能够结合家庭医生防治一体化的基本理念,采用现有的家庭医生防治网络,增加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知识和手段,能够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在社区的覆盖面更广,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

家庭医生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做法和作用

建立中心-家庭医生两级管理机制

中心负责制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规划,编写中医社区诊断报告,并根据诊断报告制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实施计划、考核评估方案及开展相关人员培训。家庭医生负责实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建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宣传机制

在中心和站点醒目位置通过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宣传“治未病”理念及养身保健知识;家庭医生定期深入社区站点和居委,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咨询、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居民参与治未病体验、体质调养、慢性病中医防治、药膳食疗、养生保健等中医特色活动,同时广泛宣传“治未病”理念,见表1。

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健康管理机制

家庭医生是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开展的主要载体

在服务开展之前先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一方面应注重对中医师进行专业技能培养,使之能对家庭医生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进行指导,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对家庭医生的培训主要应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普及,使之符合社区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业务要求。中心先后开展8次相关培训,参与培训人员达120余人次。参与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家庭医生全部经过培训,考核合格。

将签约居民纳入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

结合签约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将中医体质辨识服务纳入到居民的健康档案服务中。中心每年为近4 000名签约居民开展免费体质辨识,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ZYYXH/T157-2009)为标准,借助体质辨识问诊仪的测定,确定社区居民的体质分类,初步了解本地区居民的体质情况。2013年共为社区4 146名居民进行了体质辨识,辨识结果见表2。

在进行体质辨识的居民中,结合病史询问,属于未病人群的有408人,占体质辨识人群的9.8%,属于欲病人群的有727人,占体质辨识人群的17.5%,属于已病人群的有3 011人,占体质辨识人群的72.7%。

以体质辨识结果为干预基础

1)未病先防

“未病”人群是指健康人群。以固本培元为管理原则,以家庭医生指导下的自我管理为主,通过发放健康宣教资料,让居民进行自我饮食调理、运动保健、情志调理等,从而达到预防或延缓疾病发生、增进健康的目的。

2)欲病救萌

“欲病”人群指亚健康人群。以固本与治本并举为管理原则,将医生指导下的自我保健和健康干预相结合,居民可针对遗传病史中可能发生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自我预防,针对生活方式中潜在的致病因素(如缺乏运动、高热量饮食、吸烟等)进行自我保健。家庭医生可根据居民体质类型及不适症状提供咨询指导,如食疗药膳养生指导(328人次),对有需求的居民转介到中医师处结合中医适宜技术进一步进行调养(1 026人次),从而达到改善体质、减轻症状、防止疾病发生、增进健康的目的。

3)已病防变

“已病”人群指已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治标为先,治本为主,固本为根为管理原则,在医生诊治、指导的基础上,居民开展自我保健。家庭医生结合慢性病管理、社区康复等,提供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中西医一体化菜单式服务;对需要进一步诊治的居民提供转诊服务,同时提供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健康讲座、保健咨询等服务,指导居民进行自我饮食调理、运动保健、情志调理等。而中医师则提供适宜技术服务,从而达到改善体质、控制症情、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维持健康的目的(表3)。

主要成效

经过2年的运行,中心初步形成了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下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制,形成中心—社区—家庭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同家庭医生三级预防体系对接,服务对象包括社区签约居民及家庭,服务内容涵盖妇女、儿童中医药保健服务、老年人保健、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及残疾人保健、慢性病中医药保健等方面。

在家庭医生责任制模式中形成了以家庭医生为主、社区护士和中医医生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服务机制。家庭医生负责社区居民签约、预约患者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指导等;社区护士负责建立签约居民健康档案(含体质辨识)、就诊预约、社区健康宣教、社区居民访视(非医疗服务)、个体化健康管理指导等;中医师负责培训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知识、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等。

讨论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应融合到现有的公共卫生体系中

中医药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决定了其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必然性,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力抓手。目前,长宁区通过家庭医生与其负责居委居民签订服务协议的方式提供“契约式”服务,制定了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慢性病防治一体化服务在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3],以此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的全程管理。此外,国家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比较健全、稳固,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必须体现服务的公平性及可及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医预防保健不应再建立另一套体系,否则易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秩序的混乱和公共资源的浪费[4]。家庭医生是承担公共预防保健服务的主体,因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融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家庭医生开展此项服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探索建立适合家庭医生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试行)》的第十二章中医技术中,对0~6岁儿童、孕产妇和老年人的中医健康指导以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健康干预进行了规范,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健康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8号)也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健康教育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正是这些“规范”和“标准”推进了社区中医健康管理和中医健康教育项目的开展[2]。因此,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一套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实用性强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指导规范,明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体系和服务内容,能够更好地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和推进。

参考文献

鲍勇, 杜学礼, 张安, 等. 基于健康管理的中国家庭医生制度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6): 831, 904.

顾怡勤, 顾竟春, 施永兴. 上海市社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20(12): 1147-1151.

贺小林, 娄继权, 梁鸿, 等. 上海市长宁区家庭医生责任制实施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 27(12): 17-19.

郁东海, 都乐亦, 孙敏, 等. 实践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32): 165-168.

(收稿日期:2013-01-31)

家庭医生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做法和作用

建立中心-家庭医生两级管理机制

中心负责制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规划,编写中医社区诊断报告,并根据诊断报告制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实施计划、考核评估方案及开展相关人员培训。家庭医生负责实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建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宣传机制

在中心和站点醒目位置通过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宣传“治未病”理念及养身保健知识;家庭医生定期深入社区站点和居委,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咨询、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居民参与治未病体验、体质调养、慢性病中医防治、药膳食疗、养生保健等中医特色活动,同时广泛宣传“治未病”理念,见表1。

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健康管理机制

家庭医生是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开展的主要载体

在服务开展之前先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一方面应注重对中医师进行专业技能培养,使之能对家庭医生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进行指导,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对家庭医生的培训主要应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普及,使之符合社区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业务要求。中心先后开展8次相关培训,参与培训人员达120余人次。参与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家庭医生全部经过培训,考核合格。

将签约居民纳入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

结合签约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将中医体质辨识服务纳入到居民的健康档案服务中。中心每年为近4 000名签约居民开展免费体质辨识,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ZYYXH/T157-2009)为标准,借助体质辨识问诊仪的测定,确定社区居民的体质分类,初步了解本地区居民的体质情况。2013年共为社区4 146名居民进行了体质辨识,辨识结果见表2。

在进行体质辨识的居民中,结合病史询问,属于未病人群的有408人,占体质辨识人群的9.8%,属于欲病人群的有727人,占体质辨识人群的17.5%,属于已病人群的有3 011人,占体质辨识人群的72.7%。

以体质辨识结果为干预基础

1)未病先防

“未病”人群是指健康人群。以固本培元为管理原则,以家庭医生指导下的自我管理为主,通过发放健康宣教资料,让居民进行自我饮食调理、运动保健、情志调理等,从而达到预防或延缓疾病发生、增进健康的目的。

2)欲病救萌

“欲病”人群指亚健康人群。以固本与治本并举为管理原则,将医生指导下的自我保健和健康干预相结合,居民可针对遗传病史中可能发生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自我预防,针对生活方式中潜在的致病因素(如缺乏运动、高热量饮食、吸烟等)进行自我保健。家庭医生可根据居民体质类型及不适症状提供咨询指导,如食疗药膳养生指导(328人次),对有需求的居民转介到中医师处结合中医适宜技术进一步进行调养(1 026人次),从而达到改善体质、减轻症状、防止疾病发生、增进健康的目的。

3)已病防变

“已病”人群指已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治标为先,治本为主,固本为根为管理原则,在医生诊治、指导的基础上,居民开展自我保健。家庭医生结合慢性病管理、社区康复等,提供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中西医一体化菜单式服务;对需要进一步诊治的居民提供转诊服务,同时提供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健康讲座、保健咨询等服务,指导居民进行自我饮食调理、运动保健、情志调理等。而中医师则提供适宜技术服务,从而达到改善体质、控制症情、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维持健康的目的(表3)。

主要成效

经过2年的运行,中心初步形成了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下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制,形成中心—社区—家庭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同家庭医生三级预防体系对接,服务对象包括社区签约居民及家庭,服务内容涵盖妇女、儿童中医药保健服务、老年人保健、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及残疾人保健、慢性病中医药保健等方面。

在家庭医生责任制模式中形成了以家庭医生为主、社区护士和中医医生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服务机制。家庭医生负责社区居民签约、预约患者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指导等;社区护士负责建立签约居民健康档案(含体质辨识)、就诊预约、社区健康宣教、社区居民访视(非医疗服务)、个体化健康管理指导等;中医师负责培训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知识、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等。

讨论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应融合到现有的公共卫生体系中

中医药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决定了其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必然性,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力抓手。目前,长宁区通过家庭医生与其负责居委居民签订服务协议的方式提供“契约式”服务,制定了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慢性病防治一体化服务在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3],以此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的全程管理。此外,国家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比较健全、稳固,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必须体现服务的公平性及可及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医预防保健不应再建立另一套体系,否则易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秩序的混乱和公共资源的浪费[4]。家庭医生是承担公共预防保健服务的主体,因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融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家庭医生开展此项服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探索建立适合家庭医生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试行)》的第十二章中医技术中,对0~6岁儿童、孕产妇和老年人的中医健康指导以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健康干预进行了规范,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健康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8号)也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健康教育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正是这些“规范”和“标准”推进了社区中医健康管理和中医健康教育项目的开展[2]。因此,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一套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实用性强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指导规范,明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体系和服务内容,能够更好地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和推进。

参考文献

鲍勇, 杜学礼, 张安, 等. 基于健康管理的中国家庭医生制度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6): 831, 904.

顾怡勤, 顾竟春, 施永兴. 上海市社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20(12): 1147-1151.

贺小林, 娄继权, 梁鸿, 等. 上海市长宁区家庭医生责任制实施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 27(12): 17-19.

郁东海, 都乐亦, 孙敏, 等. 实践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32): 165-168.

(收稿日期:2013-01-31)

家庭医生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做法和作用

建立中心-家庭医生两级管理机制

中心负责制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规划,编写中医社区诊断报告,并根据诊断报告制订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实施计划、考核评估方案及开展相关人员培训。家庭医生负责实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建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宣传机制

在中心和站点醒目位置通过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宣传“治未病”理念及养身保健知识;家庭医生定期深入社区站点和居委,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咨询、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居民参与治未病体验、体质调养、慢性病中医防治、药膳食疗、养生保健等中医特色活动,同时广泛宣传“治未病”理念,见表1。

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健康管理机制

家庭医生是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开展的主要载体

在服务开展之前先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一方面应注重对中医师进行专业技能培养,使之能对家庭医生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进行指导,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对家庭医生的培训主要应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普及,使之符合社区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业务要求。中心先后开展8次相关培训,参与培训人员达120余人次。参与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家庭医生全部经过培训,考核合格。

将签约居民纳入到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

结合签约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将中医体质辨识服务纳入到居民的健康档案服务中。中心每年为近4 000名签约居民开展免费体质辨识,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ZYYXH/T157-2009)为标准,借助体质辨识问诊仪的测定,确定社区居民的体质分类,初步了解本地区居民的体质情况。2013年共为社区4 146名居民进行了体质辨识,辨识结果见表2。

在进行体质辨识的居民中,结合病史询问,属于未病人群的有408人,占体质辨识人群的9.8%,属于欲病人群的有727人,占体质辨识人群的17.5%,属于已病人群的有3 011人,占体质辨识人群的72.7%。

以体质辨识结果为干预基础

1)未病先防

“未病”人群是指健康人群。以固本培元为管理原则,以家庭医生指导下的自我管理为主,通过发放健康宣教资料,让居民进行自我饮食调理、运动保健、情志调理等,从而达到预防或延缓疾病发生、增进健康的目的。

2)欲病救萌

“欲病”人群指亚健康人群。以固本与治本并举为管理原则,将医生指导下的自我保健和健康干预相结合,居民可针对遗传病史中可能发生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自我预防,针对生活方式中潜在的致病因素(如缺乏运动、高热量饮食、吸烟等)进行自我保健。家庭医生可根据居民体质类型及不适症状提供咨询指导,如食疗药膳养生指导(328人次),对有需求的居民转介到中医师处结合中医适宜技术进一步进行调养(1 026人次),从而达到改善体质、减轻症状、防止疾病发生、增进健康的目的。

3)已病防变

“已病”人群指已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以治标为先,治本为主,固本为根为管理原则,在医生诊治、指导的基础上,居民开展自我保健。家庭医生结合慢性病管理、社区康复等,提供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中西医一体化菜单式服务;对需要进一步诊治的居民提供转诊服务,同时提供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健康讲座、保健咨询等服务,指导居民进行自我饮食调理、运动保健、情志调理等。而中医师则提供适宜技术服务,从而达到改善体质、控制症情、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维持健康的目的(表3)。

主要成效

经过2年的运行,中心初步形成了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下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制,形成中心—社区—家庭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同家庭医生三级预防体系对接,服务对象包括社区签约居民及家庭,服务内容涵盖妇女、儿童中医药保健服务、老年人保健、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及残疾人保健、慢性病中医药保健等方面。

在家庭医生责任制模式中形成了以家庭医生为主、社区护士和中医医生共同参与、分工合作的服务机制。家庭医生负责社区居民签约、预约患者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指导等;社区护士负责建立签约居民健康档案(含体质辨识)、就诊预约、社区健康宣教、社区居民访视(非医疗服务)、个体化健康管理指导等;中医师负责培训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知识、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等。

讨论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应融合到现有的公共卫生体系中

中医药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决定了其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必然性,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力抓手。目前,长宁区通过家庭医生与其负责居委居民签订服务协议的方式提供“契约式”服务,制定了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慢性病防治一体化服务在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3],以此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的全程管理。此外,国家现有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比较健全、稳固,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必须体现服务的公平性及可及性。在这种情况下,中医预防保健不应再建立另一套体系,否则易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秩序的混乱和公共资源的浪费[4]。家庭医生是承担公共预防保健服务的主体,因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融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家庭医生开展此项服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探索建立适合家庭医生开展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试行)》的第十二章中医技术中,对0~6岁儿童、孕产妇和老年人的中医健康指导以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健康干预进行了规范,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健康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8号)也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健康教育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正是这些“规范”和“标准”推进了社区中医健康管理和中医健康教育项目的开展[2]。因此,在现有工作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出一套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实用性强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指导规范,明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体系和服务内容,能够更好地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和推进。

参考文献

鲍勇, 杜学礼, 张安, 等. 基于健康管理的中国家庭医生制度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6): 831, 904.

顾怡勤, 顾竟春, 施永兴. 上海市社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预防保健项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20(12): 1147-1151.

贺小林, 娄继权, 梁鸿, 等. 上海市长宁区家庭医生责任制实施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 27(12): 17-19.

郁东海, 都乐亦, 孙敏, 等. 实践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32): 165-168.

(收稿日期:2013-01-31)

猜你喜欢
家庭医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
家庭医生
“有个头疼脑热先想到家庭医生”带来启示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家庭医生 中国式签约
履职尽责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建设
社区卫生发展“老大难”还在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社区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