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远
对于铜仁400多万居民来说,“去哪儿看病”曾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在家看,医疗水平信不过;出门看,周折辗转费用高。遇到疑难重病,人们只能越过武陵山到重庆就医,或是颠簸5个小时到贵阳求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成为铜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了真正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在贵州省卫生厅和铜仁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推动下,2013年11月,贵州省人民医院与铜仁市人民医院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为期3年的对口帮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促进铜仁医疗卫生事业提速发展。
半年的时间里,实践证明,“中心带动地方”的共建模式行之有效。截至2014年4月,铜仁市人民医院的出院人数同期对比上升30.36%,手术人次上升7.76%,门诊人次上升11.29%,治愈率上升9.4%,实现了医疗水平和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
按需帮扶推动改革
5月19日,铜仁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铜仁市医”)召开科室主任、护士长述职述廉大会,院长张永宏公布了最新的病人回访结果。“医嘱字迹不清”、“床头柜没打扫干净”、“清洁工态度不好”……事无巨细,不分轻重,所有问题公之于众。
这份让医护人员“红红脸、出出汗”的调查结果,由数百位出院病人共同评出。2014年年初,铜仁市医成立了由院长直管的回访调查办公室,每个月都会从出院病人中随机抽取30%进行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1~3月,医院的满意度连续上升。
“问题越来越少,满意度越来越高,说明新体制、新方法发挥了作用,我们的改革走对了方向。”张永宏说。
“满意度回访”,是铜仁市医提升服务水平、改革管理机制的一项举措。与贵州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后,铜仁市医“拷贝”了省医的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在护理、后勤、设备、耗材、药品等方面推动管理机制改革。三个月之内,铜仁市医完善了《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汇编》、《专科疾病手术常规内外科分册》等五大类机制、四十余项规章制度。改革力度之大,几乎推翻了原有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一套高效率、严管理的新体系。
新体系的建立,解决了铜仁市医管理混乱、把控不严的问题。事实上,在与省医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之前,这家在铜仁地区首屈一指的医院具有学风不浓、水平不高、服务不善、管理不顺等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观念的问题:固步自封、安于现状。
作为院长,张永宏非常清楚铜仁市医的症结所在:“我们不过是一家规模较大的县级医院”——医疗水平落后于同级医院,没有发挥三甲医院应有的作用。因此,他向上级领导和省医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帮扶要求。
“帮扶的科室、人选、内容,都是根据铜仁市医的实际需求,按需选配,对症开方。”省医副院长、帮扶团队领队张湘燕介绍,在签订帮扶协议之前,双方就帮扶规划进行了多次磋商,结合铜仁市医的实际要求,明确了“打造1~2个特色科室,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帮扶目标。
帮扶团队来了,带来的不仅是管理体系方面的改革,更是管理运行、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教学、业务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最重要的是,带来了全新的工作理念。
很快,铜仁市医的医护人员感觉到,医院的氛围不一样了:得到帮扶的几个科室,迅速建立了新制度,运行机制更加合理;这种带动效应逐渐辐射到整个医院,科室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学习的氛围浓了,比拼的意识强了,连着装、举止、用语都变得更加规范。
前来就诊的市民也感觉到,医院的服务不一样了:环境变得整洁干净、便民设施日渐完善,看病就诊更加方便;医生更加耐心,护士更加亲和,笑容多了,手续少了,个别态度不好的医生还被停职检查;更重要的是,医疗技术水平提升了,看病不用再往外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服务提升造福百姓
2013年11月,一位中央前置胎盘的产妇在术中大出血,失血7000毫升,性命危在旦夕。省医麻醉科主任医师章放香刚到铜仁,便立即参与抢救。所幸处置得当,产妇转危为安,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2014年2月,一位肾病综合征的患者接受肾穿刺活检,确定病因。这位患者原本是要到重庆接受肾穿刺,留在本地不仅节约了近1000元的治疗费用,还省下了一大笔交通食宿费用。
2014年5月,一位重症肺炎患者从思南县人民医院转来。71岁的她还患有冠心病,血小板数远远低于正常值。省医主治医师韩靖和铜仁市医呼吸内科主任毛世才联手出击,使病人迅速好转,几天内就转入了普通病房。
……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无论是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病人,还是重新回到铜仁市医诊治的病人,或是及时救治转危为安的病人,都说过这么一句话:“幸好有省医帮扶的医生在这里。”
“疑难重病往外送”曾经是铜仁市医的无奈之举。人才不足、理念落后,导致新技术进不来、新设备用不好。
签订帮扶协议后,省医派出首批专家团,由副院长张湘燕带队,成员包括麻醉科主任医师章放香、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万自芬、泌尿外科主任医师石华、肾内科主任医师袁静、骨科博士张一和内科片区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李玲。7位专家在铜仁驻扎下来,一方面看病坐诊,拓宽医院的接诊范围,接下了一批以前“做不了”或“做不好”的病例;另一方面培养人才,从所在科室挖掘有潜力、肯学习的医生倾囊相授,将其培养成为业务骨干。
双管齐下,对口帮扶科室发展成效显著:呼吸内科举办铜仁“全市呼吸疾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完成2例纤支镜检查;肾内科建立肾炎科研数据库及随访资料,开展肾穿刺活检;石华医师指导泌尿外科经皮肾碎石取石术、输尿管镜碎石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腹腔镜手术共计30余台次,提高了泌尿外科的微创技术治疗水平;张一博士主刀复杂疑难手术4台,指导各级手术近30台次,其中“可吸收骨水泥结合三柱固定治疗复杂Pilon骨折”为铜仁市首例;麻醉科在章放香医师的指导下,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成功救治神经外科手术大出血、术后呼吸功能不全高碳酸血症等急危重症患者5例。
2014年3月,第二批专家赶赴铜仁,开始新的一轮帮扶。这一次,心内科新增为帮扶科室,在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杨永曜的指导下,安装心脏起搏器、支架的病例大幅度增长,每周达到5~10台,手术数量较之前翻了2~3倍。
医疗水平提升,群众是最大的受益者。有省医专家“坐镇”,病人既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还不用辗转各地、排队抢号,家门口的铜仁市医自然成了群众的第一选择。
创新模式实现共赢
省医院长孙兆林表示,对口帮扶铜仁,是发挥省医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探索。帮扶的目的,是要给铜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带不走的医疗队”意味着激发内部活力、培养骨干人才,把技术和理念留在铜仁。因此,在改革管理体制、提升业务技能的同时,省医的专家团队把学科建设、科研教学作为帮扶重点,制定了严格的教学要求,通过专题讲座、文献汇报、病案讨论、集中会诊等方式组织集体学习。首批专家在帮扶期内举办了42场集中学习,派送业务骨干140余人次赴省医培训,同时,泌尿外科和骨科还各申请了一项医学继续教育项目。2014年5月,8个科室被评为“院级重点学科”,4个科室被评为“院级重点扶持学科”,帮扶科室全部入选。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断学习、不停思考。”这是石华医师总结的帮扶心得。第一轮帮扶期满后,他和护士长李玲被铜仁市医留了下来,继续驻守。在他看来,帮扶工作的要求更高,要满足教学需求,就得不停地学习和思考。
对于年轻的韩靖医师来说,三个月的对口帮扶是一次挑战。在省医工作时,她只需要管好自己的病人;在铜仁,她还要协助科主任管好整个科室,建立一支优秀的队伍。用她的话说,“在这里,每个人都有了更广阔的锻炼平台。”
省医党委书记、副院长赵莉认为,省医与铜仁市医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受益的不仅是当地群众和铜仁市医,省医也收获颇丰。一方面,锻炼出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精神风貌好的专家队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方“病源”,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病症,不断增强自身的基层临床实践能力。
“对口帮扶既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又能推进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群众得实惠,医院得提升,地方得发展,对口帮扶真正实现三方共赢。”孙兆林表示。(责任编辑/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