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贴近生活

2014-08-07 06:42砂国民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贴近生活手抄报数学知识

砂国民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135-01新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教学创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那么,数学教学如何贴近生活?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1.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切入点

数学课本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数学知识搭起了一座平台,我们作为教师的应该找准教材内容与生活的切入点,打通数学于生活的屏障,变课本数学为生活数学,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例如,学习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我在学生了解了这种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时候,发现班里的两个学生闹意见,其中一个学生报告我时,只说对方的错,我举起手绕了一个扇的动作,让他看响了吗?学生说,没有。这就叫做独掌难鸣,我抓住这一时机讲解相遇问题。让这两名同学到前面来讲,让二人表演相遇问题中的情节,表演时两位同学站在教室两侧,开始走,经过一定时间,两个人的手紧握在一起,相遇了,还互相问好。经过表演,学生对"两地相对、相向、相背而行、相遇"等重点词语有了真正的理解。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

2.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消除对数学的陌生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愿意学习数学,如,在学习面积与面积单位时,我首先将一张学生办的手抄报展现在大家面前,而后问,要给这张手抄报镶上木框,须求得什么?学生通过观察,齐说求的是长方形的周长。若把手抄报版面安上玻璃又求的是什么?学生直观的看出是求面积,这时学生自然地想到求镜框的周长和面积用什么单位,求面积用面积单位。如此等等,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充满生活中的数学有趣,生活有趣。

3.要变课堂数学为社会数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关注的是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中通过对课本中相对独立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来学习数学的。由于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逻辑推理能力的不足,这样的教学既难达到学习知识的目标,又难达到社会化的目标。这反映了以往人们对数学认识的局限性。事实上,数学既是认知的,又是社会的。因此,我们应该将课堂中的教学放归到社会中,放归到学生的活动和实践中,让学生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中去理解数学、体验数学、获得数学、应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社会和自然的情境之中,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才能赋予它具体的意义,也才能显示出它应有的价值。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预习时必须让学生试着找找生活中的原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循环小数"在预习时,可以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循环"的现象,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概念。

4.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才会是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才会感觉到数学是鲜活而有生命的。

猜你喜欢
贴近生活手抄报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我的手抄报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手抄报展示
手抄报也可以这么玩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幸福的人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