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红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增强学习兴趣,还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还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童年,同时让老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兴趣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56-011.强化习惯养成是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可见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学业成绩的好坏。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书》认为,就整个语文教学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认真思考的习惯、使用字典的习惯、教师批改后自觉改正的习惯、经常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应该培养以下几种习惯:①认真读书的习惯。读书的时候,精力集中,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边读边思考。②勤动笔的习惯。一边读书一边圈、点、勾、画。毛泽东有"不动笔墨不读书",只要读书,就拿起笔把书中的重难点、疑点以及心得体会等,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或用文字写下来。③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从小学二年级起,就应该让学生准备《新华字典》,养成遇到生字新词随时向工具书请教的好习惯。④阅读课外书的习惯。从小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兴趣,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自觉地挤出时间读书。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使学生初步形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这不但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以及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极其重要,而且能让学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在广阔的语文空间里学好语文、用好语文,于无形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激发学习兴趣是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 的底蕴,它可以直接促进智力的发展。可见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他们才会产生一种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也就才有探究其奥秘的欲望。因此,激发学习兴趣、人人参与课堂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师的教学也就成功的一半。
的确,学习兴趣在学习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老师在授课时,导入要奇,授课要新,结尾要妙,处处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就是直接维持和推进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起支配作用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直接地发自内心地对学习的爱好和追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一旦对学习语文产生了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就能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和学就得到了和谐的发展,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大幅度的提高。所以说激发兴趣,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3.完善课堂结构是关键
在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今天,课堂教学却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所以转变教学方式完善课堂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课堂因预设而完美,教学因生成而精彩。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更需要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秘方。妙用肯定和奖励、竞争的方法。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取学习预期的满足,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与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
加强课堂管理,调控课堂节奏。在空间管理上,教师应注重教学环境的空间设计,将每个学生置于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在空间距离上,能够灵活地与每位学生顺畅交往,而不应该高高在上。学生的座位不宜安排得过于死板,应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在时间管理上,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 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并提高学生的专注率。在问题行为管理上,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如要学生明确行为标准、降低挫折水平、保持建设性课堂气氛等。人的大脑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兴奋--抑制--兴奋相交替的。因此课堂的节奏也应该是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安排内容要错落有致,分配时间要大体适当,平缓中偶有高潮,这样的课堂与人的心理特征相吻合,自然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撰写教学反思是保证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段话生动地说明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关注学生的反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加以有效地调整和干预。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对其活动进行理性的观察与矫正,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教学反思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针对教学存在的 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教学反思强调,教师不仅应清醒地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其理性的层面上多问几个"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能促使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完善教学过程,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否真正提高,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这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不会再是一句空话。参考文献:
[1]饶从满,杨秀玉, 邓涛著;教师专业发展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2]王娜;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黄少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08期
[4]张照中;实施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J];甘肃教育;2010年14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