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专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8-07 19:18王雪娇顿莉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

王雪娇+顿莉莉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受到了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表现,尤其是大学新生,因其环境、学习、人际等方面的极大变化,产生了众多适应性问题。为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生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选取幼专生这一群体,分析其适应性问题的表现及相应对策,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幼专生;适应性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6-0037-02

大学新生刚刚离开高中生活,对于环境、学习、人际等方面都发生很大变化的大学生活,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在这段适应期,有一部分学生可以顺利过渡,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活,而有一部分学生则长时间存在适应性问题,使个人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怎样帮助新生及时调整心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是高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适应的含义

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往往生活在复杂多变化的环境中,《心理学大词典》中指出,适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是指当作为有机体的人遭受心理挫折时,主体利用自我防御机制来减轻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的内在过程,更多表现为无意识的适应过程,作为主体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改变环境;而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时间位于前者之后,伴随个体心理成熟和思维水平的提高,主体能够利用自身的调节系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从而使自身的内外环境达到平衡的过程[1]。

具有较高心理适应性的人应对环境变化时有积极灵活的态度,能够主动调整自己,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保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存状态[2]。已有研究表明,适应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

二、幼专生适应性问题的表现

众多研究显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在行为习惯、人格发展等方面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所以,幼专生作为准幼儿教师,其心理健康水平必须重视。心理学家艾夫考认为,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发展则是一种积极的适应[3]。所以,适应是否存在问题是评估幼专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笔者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连续三年针对幼专大一新生实施心理普查,共有4 216人接受普查。SCL-90量表检测出心理状态差的学生有583人,占全体新生的13.83%;具体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有256人,占全体新生的6.07%。国内高校的筛查比例一般为10%~30%,所以,与国内其他高校的新生测量结果相比,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专新生中心理状态差的学生比例偏低。经过心理普查及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访谈,我们了解到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环境变化导致适应困难

高中生所处的环境相对简单,但由于高校采取住宿制度,大多数学生进入高校就读时都必须住宿在4—8人的宿舍,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一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同学往往不适应高校环境。另外,大部分学生由于环境的改变,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有的学生是由于学校的现实环境与想象中的大学环境存在一定差距而产生对现实的失落感。

2曠恛方式转变引发动力缺失

许多中学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成绩,常常将大学生活形容得非常美好,使学生对大学生活十分向往,大多数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持有错误的认知,认为来到大学终于可以放松了,不用再如同高中时高强度的学习,殊不知其学习强度与高中相比不降反升。另外,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有些学生反而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心中忧郁、焦虑。

3人际交往存在困惑、矛盾

在心理状态差的同学中,一半以上的学生反映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这是大一新生最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一部分同学适应不良,喜欢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还有部分同学,面对摩擦、冲突,却心胸狭窄引起不快。研究还发现,新生的人际交往的困惑主要体现为对交往技巧、交往原则、交往心理品质的迷惘与困惑。

三、幼专生适应性问题的相应对策

1加强新生心理普查,强化新生入学教育功能

高校通过开展新生心理普查,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大学新生的整体心理状况,更能从中掌握存在适应性问题的学生情况。高校在新生入学一周内,组织实施心理普查,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将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反馈给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和辅导员,未来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和指导。同时,依据每一届新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在形式上既可采取专题报告、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方式,也可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新生人校后,在心态上及时地作出调整,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4]。

2鷠塏大学生社团活动,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高校生活与中学生活的显著差异之一就是大学生由于住宿,更多时间生活在校园环境中,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密不可分。高校不但负责知识传授、教书育人,还要承担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后勤保障、人身安全等诸多任务。若放任学生,有一部分不知如何安排课余生活或处理不好学习与课余生活关系的学生,很可能就会无所适从,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所以,高校可依托各类大学生社团,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尽快跟上大学的生活节奏,适应新的环境。如借助心理社团,每年可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周)”、心理剧竞赛等;依托大学生艺术团,开展各种艺术竞赛、组织班级联欢等活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帮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原则,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品质,同时,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社会化发展。

3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根据《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要求,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发挥其课堂主渠道作用,提升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构建其心理健康知识体系,特别是针对大一新生增加关于促进心理适应的知识。如大学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培养自我教育、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同时,构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招募和选拔一批学生作为心理委员,积极推进朋辈心理互助活动,以助手的身份协助老师开展工作,在同学当中发挥坚实的基础作用。

4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适应能力

为了加快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如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帮助新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5]。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具有许多相似点和共同点,其解决方法具有可借鉴性,例如大学生的环境适应问题、学业问题、情绪情感问题、个人生涯规划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所以,高校可以通过特定适应问题的团体小组将具有同类适应问题的大学生组织起来,并针对具体问题展开小组交流和讨论。

另外,高校还可通过引导预防加强个体心理辅导。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和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首先帮助大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自我调节的重要性,其次提高新生在适应不良或存在心理困扰的情况下主动寻求专业人员帮助的意识。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广大新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不适应,提高适应能力,尽快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走上正轨,远离不适应的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大学学习,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6]。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K].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樊富珉.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J].清华大学学报,1996,(4):43-48.

[3]赵波.论大学生生活适应问题及对策[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2,4(2):34-38.

[4]韩艳春.大学生适应问题调查研究与教育对策[J].学理论,2009,(12):250-251.

[5]樊富珉.团体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杨立新.试论大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新途径[J].大学,2010,(11):176-177. 2014年6月第33卷第6期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
暑期游泳培训班现状及对策研究
乡村传统财会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