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族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途径研究

2014-08-07 14:48张宝石何学华包英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民族院校

张宝石+何学华+包英杰

摘 要:地方民族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这不仅是由高校自身功能所决定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此,通过分析地方民族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论述了地方民族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提出地方民族院校如何发挥其作用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地方民族院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6-0016-03

当前,中国正在进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战略积累,深度协调经济建设总体布局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占国土面积64%的民族地区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与挑战,民族地区能否探索出不同于现有发展模式的发展路径,将成为决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民族地区人才和知识积聚的地方高校,应当承担起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努力探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实践途径。

一、地方民族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地方民族院校是高等教育发展多样化的特殊样式,兼有民族属性和地域属性两大显性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两种属性决定了地方民族院校在办学定位、服务价值取向等方面异于其他高校。此外,地方民族院校数量不多,发展规模不大,加之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地方民族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归结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功能决定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高校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创新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文明创新的重要动力,肩负有明德、新民、追求至善价值的历史使命[1]。按照马克思唯物史观来看,人类社会是具体的历史存在,也是文明创新过程中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同一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正是在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高等学校存在的价值合理性不断彰显,并逐渐形成作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功能。纵观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所构成的高等教育社会功能,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随着社会变革的需求,高等教育不断在调整其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增强与社会的最大关联度,在高等教育步入全球化和区域化的今天,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更为突出,不但要服务社会,而且要引领社会。

2我国教育法规要求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服务社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贯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高等学校服务对象和要求有区别。如,“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学校适应的是阶级斗争的需要。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才转移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方面,并通过政策法规体现对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视。

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以上政策法规可以看出,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对高等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也为高等学校顺利实现服务功能提供了法律保障。

3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是地方民族院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地方民族院校的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为依托,地方高校能否彰显办学特色和独特发展模式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办学特色和发展模式能否立足于所处的服务区域,并做出正确的前瞻分析,利用所处的区位优势开拓为自我发展的空间和领域,弥补服务区域的知识弱势和区位黏性不足,打破原有的发展结构惰性,突破技术创新相对隔离的状态,积极探索校地互动发展的新模式,实现所在地区产业链的知识重新整合[2]。

二、地方民族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民族地区的创新与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科技和智力服务的支撑,这就决定了地方民族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地方民族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三个”不可替代性。

1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地方民族院校可以通过设置和扶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学科专业;开办少数民族预科班,解决少数民族考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将时代精神、地方人文资源、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传统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形成具有地方民族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不可替代性

民族地区大多处于高原、山区等自然环境比较复杂的“老少边穷”地区,在地理区位上“先天不足”,设在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大多远离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开发与利用程度低,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产业优势。为此,地方民族院校尤其是一些专业性院校,可以立足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科技研究的价值取向,面向地方找课题,以课题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文化引领的不可替代性

大学和文化有着天然的逻辑与历史的联系性,大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因子,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因此,大学文化的凝结和提炼便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既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传承、创造和弘扬民族文化是大学的价值取向,为社会培养具有人文情感和健康价值追求的各类人才是大学的中心任务,民族地区有着丰富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地方民族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通过实施文化引领发挥潜在优势,使其成为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文化引领的主力军,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先锋队。

三、地方民族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途径开展民族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和引领富于个性的地方民族文化是地方民族院校的基本任务,也是实现自身功能的主要途径,地方民族院校服务所处区域既是地区发展的需要,也是拓展自身空间,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立足当地,科学定位,注重内涵,凝练特色,面向区域,服务基层,就一定能增强自身的服务功能。

1科学定位,明确自身使命

地方民族院校要履行自身职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科学定位。定位是否科学而合理,关系到地方院校能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影响到自身的创新程度和服务广度。因此,科学定位是地方民族院校实现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原点,也是实践和探索校地互动模式的关键。

作为地方民族院校,尤其是专业性地方民族院校,要想实现科学定位就必须掌握科学定位的系统性,把握科学定位的准确性和前瞻性,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历史、地位、作用,又能正确分析学校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努力寻求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良性互动。地方民族院校由于所处地域的特殊性和自身功能的特殊性,使其自身的使命具有特殊性。因此,地方民族院校应科学定位,明确自身使命,在学校发展上,以市场化配置社会资源机制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立足基层,服务基层,面向社会需求,努力使人才培养功能进一步显现。正如英国教育学家A.N.怀特海所言:“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大学传授知识,但它是富有想象力地传授知识。至少,这就是大学对社会应履行的职责。一所大学若做不到这一点,它就没有理由存在下去。”

endprint

2加快发展,发挥桥梁作用

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艰苦,引进人才十分困难,即使引进优秀人才,也因生活习俗、语言、区域环境等客观因素难以稳定,甚至一些本地所培养的优质生源毕业后也很少回到家乡,如何让引进的优秀人才在民族地区安家更安心,这是地方民族院校所面临的严峻课题。地方民族院校不仅仅承担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而且还是连接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桥梁,是维护民族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和共同体。因此,地方民族院校只有通过自身的快速发展,增强实力,才能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落到实处,地方民族院校的发展,不但要有规模,而且还要有内涵和质量,否则仅有规模而没质量,学校的发展后劲不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难以发挥和实现,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高校的强烈要求。

3立足区域,凝练社会服务特色

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独特属性,是长期办学历史的凝练,是学校品牌竞争力的彰显。地方民族院校应立足所在区域,强化功能,培育和凝练特色的办学思路、发展模式、创新产学研结合体系,将学校发展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在独特的民族区域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务空间,逐步提升办学实力和服务水平。

首先,发挥地方民族院校的文化引领功能,打造先进的民族文化阵地。“大学从其诞生以来,聚集大量科技、文化精英,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而对社会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大学具有与生俱来的、更为独有的、影响更为深远的引领文化的社会功能。”[3]地方民族院校不仅要培养人才,而且要传承民族文化,地方民族院校的这种作用是其他高校或文化研究院所难以替代的,这也是地方民族院校在区域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

其次,寻求与民族区域特色产业相结合的研究点,形成特色产业研究团队,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成果的转化,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程度,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特色产业,同时也需要特殊的研究团队和技术[4]。因而地方民族院校应充分利用“亲缘”与“地缘”关系,寻求区域发展的现实课题,将学校的人才储备和科研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学校的发展赢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再次,提高地方民族院校的高等教育效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将特色人才的培养嵌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效能”是由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认为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有条件和有限制的,教育并非不受条件而能时时处处释放最大的效能。因此,地方民族院校应有效获取和充分利用对培养人有利的各种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实施过程,以实现培养人的教育目标为核心,并能不断满足教育系统内外各方面的要求,进而使其得到相应发展的特性和有效作用[5]。同时,地方民族院校应利用所处的地理区位、地缘禀赋及区域产业优势,为人才与所处区域提供更加紧密的技能关联与科研关联,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体的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6]。

最后,积极探索地方民族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地方民族院校要想长效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认清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趋势,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构建具有科学化、长期化和有效化的长效机制和评价指标,并从机构设置、平台创建、特色专业设置等视角完善长效机制[7],同时,扩大对外交流,增强吸收非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知识转化功能,扩展自身知识兼容能力和交流能力,拓宽校地互动的有效组织途径和范围。

四、结语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动态的有机系统,其能否快速而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区域内的科技支撑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地方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区域经社会发展人才的基地,应以生态位的视角确立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特色,通过凝练和培育特色的办学模式,形成一个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地方民族院校教育系统,及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1.

[2]李为忠.生态位视域下的地方民族院校发展定位与办学特色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9,(17):45-48.

[3]叶青.地市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7):32-34.

[4]刘大志.民族地区校地互动模式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4):388-393.

[5]李民.提升民族地区高校为地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9,(23).

[6]韩宝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地方高校特色发展之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5-10.

[7]李辉生.区域视角下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38-40.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Channel of Local Ethnic Minority

Colleges Serv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ZHANG Bao珠栀椀, HE Xue棠甀愀, BAO Ying櫠椀攀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Qiannan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558000, China)

Abstract:Local ethnic minority colleges serv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not only determined by the function of colleges, but is also the objectiv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essential road to their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local ethnic minority colleges serv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iscusses the irreplaceable status of this tendency and proposes the practice channels of how local ethnic minority colleges can fulfill their functions.

Key words:local ethnic minority college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ervice; practice channel 2014年6月第33卷第6期

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民族院校
我们的民族
多元民族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