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限购令实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2014-08-07 18:44白洁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13期
关键词:情报

白洁

摘要:2010年的4月,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的时期,随着“新国十条”(即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的发布,各地政府推出的关于限制购买商品房政策相继推出,在限购令实施的四年中,这项政策是否真正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发展?为此通过2010年到2014年限购令实施的有效性和限购令自身的合理性两方面的分析,以“限购令”为鉴,为相关房地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限购令;房地产;房价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3003201

历史定格在2010年的4月30日,在这一天,北京市住建委发布了一份名为《落实同一购房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有关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到,从2010年5月1日起,同一购房家庭只能在本市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限购令”——这项在未来的4年里深得人们热议的政策从这一天起正式地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似乎是个契机,自北京市发布限购令之后,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关于限制购买商品房的政策虽以不同的形式,却拥有着相同的实质,如多米若骨牌一般纷至沓来。

“存在即合理”从来不能成为支持一项经济政策走下去的理由,那么,限购令为什么要存在?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哪里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变量似乎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解释,在这里我们引入一个概念,即“房价收入比”,所谓“房价收入比”,指的是住房的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的年收入的比例。这个比例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居民购买住宅的支付能力的高低,按照国际标准,房价收入比的合理取值范围为4-6,而2010年,北京房价收入比为17.4,上海地区略低,为15.4,由此看来,我国在限购令出台前房地产市场的确存在一个空中楼阁的发展趋向。由此提出的具有“应急化”特征的“限购令”的存在似乎合理。

镜头切换到2014年,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的召开,新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发展导向也浮出水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

新的宏观经济政策所明确的发展方向似乎排斥“限购令”这种应急化措施的广泛存在,以此项改革目标为导火索,引发了我对“限购令”存在合理性的再次思索,2010年5月1日至今已有四年的光景,本文从“限购令”的源头出发,结合其四年来的政策成效,试图论证出当今经济发展态势下“限购令”有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华远总裁任志强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上每一次调控的最终结果都是房价的上涨。”2010年4月,被称“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出台之后,2010年平均房价4724元,上涨5.9%,2011年平均房价5377元,上涨6.9%,国家统计局2013年2月22日发布1月份70大中城市房价数据,超过7成城市房价上涨,涨幅尤以一线城市为甚。某个相关房地产研究中心在2014年的5月26日发布了全国上下35个大中型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排行榜。在剔除可售型保障性住房后,2013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均值为102,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福州4个城市遥遥领先,北京高达19.1位居榜首。

这些数据不得不让我们对于“限购令”这一项政策有所失望,“限购令”实施四年来,房价似乎仍是一路看涨的趋势。

当然,我们似乎不能只拿“限购令”为房价的“不作为”买单,在房地产涉及到的土地,原材料,劳动力价格等更方面急速增长的今天,若没有“限购令”的出台是不是房价会更加肆无忌惮的上涨呢?

“房价增长率”这一数据似乎向我们证实着这一假设的合理性,它试图向我们论证“限购令”的卓越成效,自2010年各地颁布限购令以来,国内一线城市,乃至全国的房价增长率稳中有降,相关的数据,想必早已被“限购令”支持者们津津乐道。

但是,“房价增长率”下降的数据到底有没有实际可参考价值?我们不妨先来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一套房子2010年价值100万,2011年涨到了150万,2011年增长率是50%,而2012年房价仍然涨了50万,但是由于基数变大了,所以2012年的增长率就下降到33.3%,原来,“房价增长率”高达16.6%的下降幅度之后所隐藏的,仍然是房价上涨了50万的事实,仍然是老百姓买不起房的惨痛现状。

关于房价的数字游戏远不止“房价增长率”这一项,我国现今的房价统计方式是取平均房价,这就很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干扰,今天只要少开发两栋别墅,房价的整体看起来确实是下降了,但这并不代表着老百姓可实际买的起的那部分房的房价也下降了。

一项制度的顺利实施以及想要发挥其到预定的效果,除了政策本身具有强大的理论基础外,对于实施者的要求也至关重要,房地产业一路兴盛,带动了钢铁,水泥等一大批工业化产业以及一些服务业的迅速发展,“限购令”的出台从一开始对于房产商来说,无疑影响了其自身利益的取得,从一个商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分析,这项政策使得各地房地产商心中始终秉持着消极面对的态度来配

合“限购令”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限购令”想要发挥其最大效用,不免显得有点不切实际。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只有“质变”才可以改变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征,将这样的一条科学的历史发展规律运用到制定相关的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政策中,可以为我们正确看待“限购令”这样一项经济制度带来一些启迪。“限购”本身就是一个只能触及到“量”,而无法改变其“质”的政策,通过限制购房的数量试图改变房地产市场不平衡的供需关系,或许真的不是解决房地产市场住房供需矛盾的长久之计,而“限购令”这四年来走过的足迹足以证明,想要真正的避免房产经济泡沫,稳定住房价格,解决住房难的问题,我们应该分析房价上涨的实质性因素,不要让“治标不治本”的镇痛剂取代治愈疾病的“良药”。

万幸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主要经济职能部门年度会议的召开,“防止改革目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化”的提出,不禁让我们翘首企盼,真正抑制房地产业顽疾的灵丹是不是已经在路上?

“限购令”实施四年了,“我为什么还买不起房?”仍是回荡在基层百姓中最无力的呐喊和最彷徨的质问,我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集思广益下,那些住房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百姓会在不久的将来自豪的说:“看,这是我的新房!”。新时期我国企业情报活动研究综述

齐铁臣李雯清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摘要:通过对有关企业情报活动的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研究成果的调查,阐述了我国企业情报活动的相关研究成果,并说明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情报;情报;情报活动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3003302

1引言

自从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之后,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有了更充分的接触,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部分优秀民营企业表现更为突出。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我国企业遇到的一个比较严峻的挑战就是来自竞争对手情报部门的威胁。这些情报机构(“情报中心”、“信息中心”等)和人员所从事的情报活动给各自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给刚刚融入国际市场的我国企业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近年来企业界、学术界、政府部门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面对这一难题,在国内涌现出了若干企业情报研究机构和人员。这些情报机构和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分别探讨了企业情报活动的相关内容,这中间不乏大量的优秀研究成果。

2新时期我国企业情报活动研究文献调查分析

针对企业情报活动的研究在我国开始的时间较晚,最早出现在我国图书情报研究领域,后来在企业界得到推广。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人员主要为图书情报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和部分企业界相关人士。截止到2013年8月9日,在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的网站上输入“企业情报活动”,结果共有2060多万篇相关网页出现由此可见,在市场上“企业情报活动”这一概念已经广受关注。在此基础上,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2.1有关企业情报活动研究的著作

目前,国内致力于研究企业情报活动的论著不是很多,而且已经出版的几部论著还主要分布在企业界(例如咨询行业)。张世平所著《经济情报决定企业命运》一书是作者在多年实践基础上,结合专业理论研究,将军事情报手段和思维方法用于经济领域,并参考国外的竞争情报理论形成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专业研究成果。

本书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开展情报活动的操作方法:情报的收集、整理、分析、传递,情报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等。这些内容是企业情报工作的具体内容,也是情报工作产生价值的基本条件。作者还提出要在企业中设立相关的情报部门,并提出企业情报人员必备的各种素质和训练方法,而后者为企业情报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探讨空间。

除了具有军队情报工作的研究著作以外,在公安系统也有把公安情报和企业情报结合到一起的相关研究成果。陈彪锋所著的《企业情报实务》主要介绍了企业情报的相关具体内容,如:情报收集、情报信息点的控制、情报人员和情报机构的管理,并讨论了企业情报的文稿处理和综合管理。另外,本书提出的“情报信息点”,和“企业全员情报收集”也能够指导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取情报、利用情报。

在市场层面上,蔡建文所著《商业情报的攻防之道》比较具有启发性和操作性。作者为媒体从业人员,长期从事经济畅销书的写作。本书中作者利用丰富的现实案例,向读者展示了诸多企业围绕情报的收集、分析、利用、保密等重要环节开展的企业竞争活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关于企业情报作者提出了“非法获取有罪,合理使用有才,依法保护有功”这样一条企业情报领域原则性的特征,也为该领域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学术领域,也有丰富的关于企业情报的研究成果。与前面三位从企业管理角度着手研究不同的是,学术界的几位学者则从更加具体的层面——竞争情报进行阐述。其中樊松林、沈丽容、刘敏榕、张怀涛等学者都提出了代表性的具体观点。竞争情报与企业情报既有重叠,又有区别,同时也是企业情报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以上专著成果可以看出,国内关于企业情报研究已经逐渐展开并普及到企业管理中去。研究层次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全部涉及。研究人员的分布较为广泛和均匀:企业界、学术界以及公安刑侦系统皆有分布。研究成果已经作为高校教材、企业管理参考书、普及图书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

2.2有关企业情报活动研究的期刊论文

在查阅关于企业情报文献过程中,作者不仅发现有高水平专著出现,每年都有大量的期刊论文来讨论这一课题。这部分论文的内容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和方面。在层面上涉及到战略层、战术层、执行层;同时也涉及到设计、生产、营销等各职能领域,由此可见其应用之广。

在检索到的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若干。齐铁臣在《论企业情报渠道的建立》中指出要建立企业情报活动的规划,从长远考虑建立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情报渠道。孟瑞省等人从企业情报收集的角度,以实际操作为基础,强调了企业情报搜集的原则、方法等。董慕生在《试论企业情报管理及创新途径》中着重从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献资源开发利用创新等方面阐述了企业情报管理发展创新的举措。

从收集到的具有代表性的期刊论文著者的所在单位看出,撰写有关企业情报活动这部分文章的学者主要分布在高校或者其他研究机构,如:各省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各地信息中心等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而出自企业界和军警背景的较少。

2.3有关企业情报活动研究的学位论文

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对企业情报活动进行研究可以全面系统地探析该领域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位论文可以较全面地掌握企业情报活动相关研究成果。在对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服务平台、重庆维普数据库等工具检索后发现,近年来出项了大量关于企业情报活动的学位论文。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有以下几篇,分别在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中皆提出了有意义的观点。

黄秋实在其学位论文中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分析了企业情报保护所需要的成本和未来预期的收益,并用模型和数据帮助企业进行情报保护策略的选择。高雁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首先强调了企业情报部门存在的必要性,更从实际操作的角度阐述了情报部门应主动服务、创新传统服务模式、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主动服务(知识组织、情报组织服务模式)。王向东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了“企业情报力”这一概念,并按照各要素所起作用的不同分别设置了三级评价指标,从而确立了企业情报力的测度体系。基于企业情报供给需求关系,顾良镛从情报推送的角度分析了情报部门如何满足企业的情报需求。肖雯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结合某集团企业实际情况设计了企业情报系统。需要指出的是,在检索出的诸多学问论文中,绝大多数学位论文都属于硕士学位论文层次,而博士学位论文和更高层次的研究成果则较少。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对于企业情报活动的研究还尚未引起高层次研究人员重视。

2.4关于企业情报相关业务的行业

企业有了情报需求之后,市场上必然会有相关的行业和企业出现,也必然会有相关的人员从事相关的业务。目前,市场上专门从事企业情报服务的企业(或者其他信息机构)并不多,这方面的从业人员也相当缺乏。从事该项工作的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类:各种咨询公司、市场调查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市场研究部门、各种财经类网站等。以上各机构也都有自己的业务划分,有的专注于某一行业,有的致力于某一方面的数据、信息服务,有的专门服务于某一类型的企业。这种划分可以帮助企业集中力量做好自己擅长的业务以提高服务质量。相信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必然会有一批更专业的企业情报机构和人员出现。

3结语

通过以上几项对企业情报活动这一主题的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内已经出现了一批人员和机构对企业情报活动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这些人员和机构在企业界和学术界都有分布,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从事相关业务的企业。但是在企业界需要有更加专业和科学的从业人员和企业出现,而在研究层次上需要有更高水平、更加深入、更全面的研究队伍出现。对于其他领域的相关经验,我们则可以直接借鉴应用,以充实企业情报领域的相关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张世平.经济情报决定企业命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陈彪峰.企业情报实务[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1.

[3]蔡建文.情报为王:商业情报的攻防之道[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4]齐铁臣.论企业情报渠道的建立[J].河北科技图苑,2010,(4):3435.

[5]孟瑞省,刘景莲.论企业情报的收集[J].商场现代化,2007,(24):7374.

[6]董慕生.试论企业情报管理及创新途径[J].企业经济,2006,(8):4951.

[7]黄秋实.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企业情报保护策略决策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1422.

[8]高雁.现代企业情报部门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2347.

[9]王向东.企业情报力的系统分析及其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1221.

[10]顾良镛.一种混合型信息推送技术研究及其在企业情报服务平台中的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08:816.

[11]肖雯.新奥集团企业情报信息系统的构建——基于企业信息化与竞争决策[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6:5264.

猜你喜欢
情报
情报
情报
情报
情报
情报
情报
情报
情报
情报
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