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与收入差距的统计与分析

2014-08-07 01:36刘思麟
2014年13期
关键词:升学率教育经费倍率

作者简介:刘思麟(1992-),女,辽宁鞍山人,沈阳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统计学专业。

一、指标与统计方法的选择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城镇和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本文对城乡的教育和收入现状进行分析,分别对城镇和农村的教育差距和收入差距进行测度,分析我国2001—2009年城乡教育差距与居民收入差距的程度和变化趋势。

(一)统计指标的选择

本文的一级指标有教育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三个二级指标对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两个二级指标对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行衡量。

(二)统计方法的选择

目前衡量城乡差距的指标主要有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倍率等。本文选取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倍率三个指标来对城乡教育差距和收入差距进行测度。其中标准差是绝对指标,变异系数和倍率是相对指标。

用其测度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大小。N表示地区个数,xi表示第i个地区的人均收入;μ表示城乡人均收入的平均值。城乡人均收入标准差表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大小,标准差越大,表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越明显,反之则差距不明显。变异系数(CV),也称为离散系数,是测量一组数据中各观测值离散程度。计算公式为:

用其测度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σ为城乡生均教,Y为育经费或收入的平均值。变异系数的值可以大于1,也可以小于1,值越大表示离散程度越大,变量间的差距就越大。倍率为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比上最小值,用来衡量该组数据两级分化的程度。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衡量差距用得比较多的指标,但本文没有选择其来研究我国城乡教育差距与收入差距的问题,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因为基尼系数虽然在反映总体差距方面有优势,但在反映地区间差距方面存在局限性。二是计算城乡收入基尼系数,首先需要分别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进行分组,而我国目前统计年鉴中并没有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分组,如果自行决定分组标准进行分组计算,计算结果可能会缺乏准确性和可比性,因而选择计算更为简易的变异系数对差距进行测度,能较为客观的反映地区间的差距程度。

二、城乡教育差距统计分析

教育机会,是指对受教育者来说接受教育的可能性,特别是接受义务教育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常常受到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机会差距则是指不同地区的适龄人口在接受各级教育可能性方面存在的差别。本文采用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和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四个指标来衡量我国的受教育机会状况。

我国学生各时期受教育情况年份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

生升学率初中毕业

生升学率高中毕业

生升学率2001991955529788200298697058383520039879795968342004989981638825200599298469776320069931000757751200799599980570320089959978217272009994991856776

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都在98%以上,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毕业生比率明显下降,部分初中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中毕业生升学率维持在70%以上,我国正逐步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基础教育似乎基本实现了普及,但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就算不到1%的失学率,失学人口数也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庞大数字。2001年学龄儿童为106735万人,入学率为991%,未入学的人数达9606万人;小学毕业生为23969万人,升学率为955%,未入学的45%的人数达到了1078603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29%,未入学人数为8155万人。2009年小学毕业生数为1805199万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91%,09%未入学的学生数为162468万人;初中毕业生未入学的人数为25844万人。大量的失学人口,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失学人口数反映出我国受教育机会仍存在不平等,基础教育的普及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上表中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可近似的看做是农村地区的升学率情况。由此推断,城乡在基础教育入学机会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且差距程度随着教育级别升高而增加。

城乡教育经费统计

年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全国农村倍率变异系数全国农村倍率变异系数20019714779760121800098313711810136513527014992002115494953651211100955153348112921135800151820031295391058251224101008166795121075137760158820041561421326311177300814192543148665129510128620051822761572571159100737227732181992125130111620062121181846711148600692266863219033121840098420072751432463721116800552348509292658119080087120083410093116831094100449453183400578113130061620094171438422108570041155646502351107700511

可以看出,全国和农村的生均教育经费均逐年增加:2001年全国普通小学和农村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97147元和79760元,到2009年分别增加到了417145元和384226元,分别是2001年的42倍和48倍。普通初中同样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2009年全国和农村的初中生均教育经费都分别为2001年的405倍和5倍。2001年我国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方式进行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开始实施“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政策。2005年人大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訂,义务教育由中央、省、地(市)、县四级政府共同承担,这些调整和政策很大程度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上表中看到,农村小学、普通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绝对差距有逐年扩大的趋势:2001年全国和农村的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差距为17387元,2005年差距扩大为25019元,到2009年差距进一步拉大为32919元;2001年全国和农村的普通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相差35753元,2005年为45740元,到2009年扩大为54115元。而从相对差距来看,全国和农村的差距呈现出逐年减小的趋势:2001年全国和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倍率为12180,2005年为11591,2009年缩小为10857。初中生均教育经费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2001年全国和农村的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倍率为13527,2005年为12513,2009年缩小为11077。从变异系数来看,全国和农村的小学、普通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差距也呈现出逐年缩小的趋势,但缩小的幅度不大。

猜你喜欢
升学率教育经费倍率
大型桅杆起重机起升变倍率方法及其应用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FANUC0iD系统速度倍率PMC控制方法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一种智能加工系统中的机床倍率控制方法
拉伸倍率对BOPP薄膜性能的影响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