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保存的初民心性之学

2014-08-07 05:24张卓霖
2014年15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汉字

作者简介:张卓霖(1988.9-);男;籍贯:甘肃天水;硕士研究生;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先秦哲学、唯识学、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摘要:汉字不仅仅是语言的符号,通过六书它能保存与反映造字时期的思想文化。本文通过分析“一”“天”“示”“神”“僊”“眞”“德””“诚”等与形上学、认识论相关的字,直探传统文化心性之学重要概念的源头本意。这对于我们了解诸子百家未分之前的思想观念大有裨益。

关键词:汉字;说文解字;上古思想;心性引言:

通过对一些相关汉字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造字之初,在形上学、认识论方面初民就已显示出与希腊、希伯来文明迥异的特质。这些特质深远广泛地影响了后来的诸子百家。

一、非人格神崇拜,已有了抽象的形上观念。

“一”字在六书中属“指事”,有时代指数字或一物,但在“示”“天”等字中指代形而上的道。《說文》言:“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虽片面强调了“一”的形上意,但在许多相关字中它的确是此意。请看证明。《说文》小徐本在对“帝”字的解释说:

古文諸丄字皆從一,篆文皆從二。二,古文上字。□言示辰龍,童、音、章皆從古文丄。①“古文諸丄字皆從一”,这也就是说在古文中,“上”字和“一”字有莫大的关系,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互用。古文“示”写作,正是抽象形而上垂象人间之形。其上面的一横即是“上”,也是“一”,均代表抽象的形上概念。

同时,“示”也是对形而上的一种描述。《说文》言:

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從示。

“天”在传统的理解中便是物理之天。但《说文》对“天”的解释是:

颠也,至高无上。

“天”“颠”声训,音同意近。这明显的是一种形上概念。

另外,从“神”一字也可得到力证。“神”也就是“申”,《说文》曰:

[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②

特别要注意的是,“申”的古文写法是(凤凰版《说文解字注》)(凤凰版《说文解字》),与“玄”的古文写法是完全相同的。段玉裁对“玄”字做如下疏证:

[玄]幽遠也。《老子》曰。玄之又玄。衆妙之門。高注《淮南子》曰。天也。聖經不言玄妙。至僞尚書乃有玄德升聞之語。象幽。謂也。小則隱。而覆之也。幽遠之意。胡涓切。十二部。黑而有赤色者爲玄。

此別一義也。凡染、一入謂之縓。再入謂之赬。三入謂之纁。五入爲緅。七入爲緇。而朱與玄周禮、爾雅無明文。鄭注儀禮曰。朱則四入與。注周禮曰。玄色者、在緅緇之閒。其六入者與。按纁染以黑則爲緅。緅、漢時今文禮作爵。言如爵頭色也。許書作纔。纔旣微黑。又染則更黑。而赤尚隱隱可見也。故曰黑而有赤色。至七入則赤不見矣。緇與玄通偁。故禮家謂緇布衣爲玄端。凡玄之屬皆从玄。③

从上可知“玄”即是“神”,描述的是“神”幽远小隐不可思议的性状。这和中华文化中的悟道之书所说的完全相符。正如《诗经•大雅•文王》所说: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④

《周易•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⑤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 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⑥

《黄帝内经•太素本神论》:神乎神,不耳闻,目明,心开,为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见遍见,适若昏,照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⑦

综上可证,在上古时代,至少是创造“示”部字一类人的观念中,“神”绝非是一种人格神,对他的敬仰也绝非是一种因恐惧心理而产生的宗教式的崇拜。

由上可以推出的更重要的结论是:远古之时,“神”“玄”“示”“天”“一”等都是互应互释的同类概念,均是非常平实的对形而上的描述,到了后来,门派林立各执一隅才有了所谓的“儒墨之是非”,儒家力避玄虚只言天不言玄,然而它们实际上是同类概念,并且诸家的理论均由这些重要的概念为根本依据。

二、人是可以归到形而上的。

第一条证据。《说文》中释“天”曰:

顚也,至高無上。

释“顚”曰:

顶也。

“顚”由“眞”“頁”构成。“頁”即是头,见《说文》:

[頁]頭也。

“眞”《说文》释为:

僊人變形而登天也。

其上部《说文解字注》详释曰:

變也。變者,也。凡變匕當作匕。教化當作化。許氏之字指也。今變匕字盡作化。化行而匕廢矣。《大宗伯》: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產。注曰:能生非類曰化(着重号为笔者自加),生其種曰產。按虞、荀注易。分別天變地化。陽變陰化。析言之也。許以匕釋變者、渾言之也。从到人。到者今之倒字。人而倒。變匕之意也。呼跨切。十七部。⑧

篆文写作,是一个倒过来的人,是一种非类的变化,象征人的升华。再看《说文解字注》对“眞”的详解:

[眞]僊人變形而登天也。此眞之本義也。經典但言誠實,無言眞實者,諸子百家乃有眞字耳。然其字古矣,古文作,非倉頡以前已有眞人乎?引伸爲眞誠。凡稹、鎭、瞋、謓、□、塡、窴、闐、嗔、滇、鬒、、瑱、愼字皆以眞爲聲,多取充實之意。其顚、槇字以頂爲義者,亦充實上升之意也。愼字今訓謹,古則訓誠。

《小雅》“愼爾優游”、“予愼無罪”《傳》皆云:“誠也”。又“愼爾言也”、《大雅》“考愼其相”箋皆云:“誠也”。愼訓誠者,其字从眞。人必誠而後敬,不誠未有能敬者也。敬者愼之弟二義,誠者愼之弟一義,學者沿其流而不溯其原矣。故若《詩》傳、箋所說諸愼字,謂卽眞之假借字可也。

从匕目。變形故从匕目。獨言目者,《道書》云:“養生之道,耳目爲先。耳目爲尋眞之梯級。”韋昭云:“偓佺方眼。”,匿也。讀若隱,仙人能隱形也。謂篆體之下也。所□乗載之。者,之省,下基也。《抱朴子》曰“乘蹻可以周流天下。蹻道有三。一曰龍蹻。二曰氣蹻。三曰鹿盧蹻。蹻去喬切。眞从四字會意。⑨

段玉裁走的是儒士非常平实的考据路线,但他在此也不得不承认两点:“眞”这个会意字明显表达的是人通过身心的修养充实通达于形而上;“诚”即“慎”,“慎”即“真”。

由上可见,“真”是通达形上的方法、途径、过程,“颠”是结果,也就是形上天。至此,我们可以明了“禛,以真受福也”的意义。它绝非祈求人格神赐福,而是通过身心的修行“充实上升”而受福。

《说文》释“眞”为:僊人變形而登天也。

那么“僊”在《说文》中是何意义呢?

[僊(□)]長生僊去。从人从□。

“□”在《说文》为:升高也。

其古文写法为:。篆文写法为:、。为升迁囟门的意思。走实修路线的人都知道,无论道家、佛家、藏密、瑜伽派等等都是要打通囟门升华从而与无尽虚空合一。“□”作为会意字其古文、篆文写法都是表达了此意,而且“□”“僊”“颠”都有仙人登天之意,亦属同一韵部,这真难说是巧合。

又如《老子》第十章也讲到“囟门”与修道的关系: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着重号为笔者自加)⑩

“天门”即是“囟门”。

前面说了“颠”“真”“僊”,再来说“诚”与“德”。后世认为“德”“诚”只是一种伦理上的规范,从《说文》系统来看这是一种非常窄化的理解。“诚”前面引述过段玉裁的训释:“愼訓誠者,其字从眞”,“誠者愼之弟一義,學者沿其流而不溯其原矣。故若《詩》傳、箋所說諸愼字,謂卽眞之假借字可也”。

由上,“诚”实在就是“真”字,是通过内心的不虚伪不妄做通达形上的修行方法与结果,《中庸》传了尧舜周文孔子的心法,所以清楚地认识到: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诚如神。

再说“德”,“德”和“诚”一样,也是通达形上的修行方法与结果。《说文》释“德”曰:

[德]升也。從彳,悳聲。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德”和“□”的意义是相同的。“□”表示的正是通达形上之事。另外用形训的方法来看,“彳”为小步走之意,在“德”字中引申为实践、践行。“德”的右边为“悳”,现在的写法“”是后世的简化。并且“德”本就可以直接写为“悳”,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说文》这样解释“悳”:

悳,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

《说文》又这样释“直”:

[直]正見也。从、从十、从目。徐鍇曰:,隱也。今十目所見,是直也。

由上会意字“德”或“悳”形训的直接解释是:用十个隐匿的眼睛观心。喻指观察体会的仔细与广泛也。“十”表示观的程度之深与观的全面。“隐匿”是说这种看不是追逐外界的色像,而是向内反观内心。

这与“诚”的意义是相同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

《易经•系辞》对“德”的理解和“德”字本身所表现的意义是一致的: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性。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根据以上的论证,我们实在可以说,“一”“天”“上”“示”“神”“玄”“颠”“真”“禛”“僊”“□”“德”“悳”“诚”是一类字,综合体现了上古时代圣贤对形而上的领悟。

第二条证据。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气”的学说。中国传统“气”学说和藏密、印度文化的“气”概念是同一路向的。均认为“气”不是唯物概念,乃是心物一元的。人先得打通身体内的气脉,然后和宇宙的气脉相通方可证到形而上。

打通气脉的方法是静定。中国有较详细论述的资料最早可见于春秋。但我们可以从《说文》中考证到对“气”的深刻理解始于上古。许慎对“气”的解释是:

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

但若从整个《说文》系统来看,“气”的意义绝非“空气”“气流”这么简单。

与人体相关的“气”《说文》归纳成了整整一个部首,那就是“欠”部。“欠”字部文多达六十五,重五。所表示的“气”均非“气体”之“气”。有与人的生理有关的,如

[□]飢虛也。从欠、康聲。

[□]欲歠歠。从欠、渴聲。

有与人的精神有关的,如:

[欯]喜也。

[欣]笑喜也。

[欲]貪欲也。

[歜]盛气怒也。

[]言意也。

[□]悲意。

更有与形而上有关的:

[歆]神食气也。

这与“示”部字的“祲”意义是相同的:

祲,精气感祥。

和后世所说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及《易经系辞》“精气为物”是同一路向的,都是借氣而通神。这也是中国文化人可归到形而上在古文字上的第二条证据。

第三条证据。《说文》“示”部字中有一“”字::祝也。

《说文解字注》释之曰:惠氏士奇曰:“《素問》黃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卽祝也。已,止也。

“祝由科”已被现代科学证明是一门深奥而合理的利用人的心理力量改变生理的医术。它的原理和释迦牟尼佛说的“心能转物”孟子说的“气一则动志,志一则动气”是一致的。这说明至少在造此字时有先哲已经通晓了人本身的信可以穷神知化的能力的原理,只是用一种宗教的形式唤起这种至坚的信仰。

第四条证据。在《说文》系统中“鬼”“人”“神”有非常大的相关性。人可化为鬼:如“鬼,人所归为鬼”。人可化为神:如“神”的另一种写法为“□”。鬼也可以通于神:如“鬼”的古文写法为,从示。神也通于鬼:如“神”的另一写法为“□”。这些文字背后的思想和后世《易经•系辞》是一致的,如: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这足以说明中国文化中人可以是无比圣神也可以是无比堕落的思想实在是其来有自,非凭空捏造。

三、结语

心性之学是中华学问的特色与灵魂。以上用训诂的方式,跨越后来对中国文化一些根本概念的解释,直溯其源。意在指出我们所处的这个文化断层的时代往往低估了古人,忽视了当时人的生活状态、身心实情。我们必须用诚恳客观的态度回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理解他,对她的渊远深邃、传承有序有基本的了解。以与西方的认识科学生命科学交流对话,从而开启国家民族世界的新运。(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3]《道德经》

[4]《易经》

[5]《中庸》

[6]《黄帝内经》

注解:

①[汉]许慎:《说文解字》,班吉庆、王剑、王华实校点,南京:凤凰出版社《说文解字校订本》第二版。

②同前引书。

③[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许唯贤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④《诗经•大雅•文王》。

⑤《易经•系辞》。

⑥《老子》。

⑦《黄帝内经•太素本神论》。

⑧[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许唯贤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⑨同前引书。

⑩《老子》。

《中庸》。

[汉]许慎:《说文解字》,班吉庆、王剑、王华实校点,南京:凤凰出版社《说文解字校订本》第二版。

《易经•系辞》

[汉]许慎:《说文解字》,班吉庆、王剑、王华实校点,南京:凤凰出版社《说文解字校订本》第二版。

同前引书。

[汉]许慎:《说文解字》,班吉庆、王剑、王华实校点,南京:凤凰出版社《说文解字校订本》第二版。

同前引书。

同前引书。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许唯贤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易经•系辞》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汉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说文解字》视域下的先民生活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羊部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