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金远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指向人心,还是大脑?是成人第一位,还是成才第一位?是培养健全的人格重要,还是传授知识重要?韩愈在《师说》里给出了答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先于受业,成人优于成才。
教育的目的是指向人心。我在《生命深处的力量》这本书里,看到了这一答案。作者费新岸,黄石二中校长。作为一名行走在学术研究、教育实践、社会思考之间的思想者,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有机结合,集萃了多年来的教育管理经验和教育智慧精华,构建了独特而完整的人本教育文化体系。
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生命,要遵循生命的本性,促进生命的成长,提高生命的质量——这就是人本教育理念。费新岸认为,一所理想的学校在于管理者能够胸怀“人”的目的,从“人的教育”角度去实施“人”的管理,实现“人”的最大增值。好的教育,就是以人为主体,作用于人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不应该是一种告知,而应该是一种探索。孔子说,“君子不器”。学生不应该是一个消极、被动、盲从的知识“容器”,而是一个寻求生命灿烂展示的生长者。可惜的是,这样的教育并不普遍,许多学校重视“教授”,忽略“培育”,尤其是在升学压力巨大的高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坚信“生命,作为鲜活的个体,才是教育真正的‘本”。
教育的途径也应该指向人心。说教、灌输、机械而重复的练习,作用于眼、耳、手,或许也会入脑,却难以触及人的内心,作用于人心。
曾有几次漫步在黄石二中的校园里,饶有兴趣地看着学生们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仿佛置身于大学一般。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聚集起相同爱好的学生,没有人逼迫,他们学习起来却如饥似渴,教师只是指引点拨;“模拟联合国”“阳光女生评选”“爱鸟周”等主题活动让人意犹未尽——轻松惬意的原生态校园生活确属难能可贵,学生们从内心接受学习、热爱学习、快乐学习。教育,原本就应该这么轻松自然、积极主动、自由快乐。教育已经不再被单纯理解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应成为人的一种生活、生存方式。教育是为人自身的发展所需要,教育者更应该换位考虑受教育者内心的感受、需要和满足,并以此为途径,直指人心。
柏拉图说,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在于知识本体的完成,而在于把握住一生追求智慧的方法。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唤醒真正的人性,培育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康的情感,使人彻悟人生,进而引导拥有完善人格与能力的人自发思考学习,这才是真正正确与成功的教育。无视人心、不能作用于人心的教育不是最成功的教育。一所学校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几位政要或者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给予每个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给予他们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能闪闪发光。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的学习课程负责任,而且更要对学生将来成为怎样的人负责任。该书提倡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直面情感、良心、态度、价值。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教育学生“让砖说话,让草传情”,鼓励学生注重生活细节,因为任何一处细节都是展示人本教育魅力的舞台。
学生不是被塑造、被加工、被施加影响的物品。生命是充满活力的,其活力是发自生命的内在需求。教育不能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还要教人“为何而生”的思考,唤醒人“快乐一生”的动力与活力。我想,《生命深处的力量》能够引导我们自觉地把教育直指人心,激发每个学生生命深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