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中的坚守

2014-08-07 07:12侯辛锋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4年7期
关键词:武穴武穴市师范

侯辛锋

6月20日,高考成绩揭晓,武穴市实验高中(以下简称“武穴实高”)再次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一、二、三本上线率均居武穴市普通高中第一名。

了解武穴市高中教育生态环境的人都知道,从进口看出口,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比表面看上去还要高。但是,校园里没有过多的庆祝,大多数教师只是相视一笑,似乎一切都理所当然。校长徐中华说:“高考成绩是一个窗口,但远不是全部。武穴实高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我们努力追求的是使教师生活幸福,让学生成人成才,最终实现学校跨越发展。”十余年转型发展的历程,印证了徐中华的话。

从师范到普高,改变的是办学形式,坚守的是教育信仰

武穴实高脱胎于湖北省武穴师范学校,至今仍保留着两块牌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调整,中等师范专科学校逐步实现转型或升级。2000年,在办学政策环境日益不利的情况下,武穴师范申请举办高中——武穴市实验高级中学挂牌成立,学校走上转轨之路。

“第一届招生不足200人。”副校长阮剑文回忆道,“尽管武穴师范曾经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成绩,但刚刚创办的高中还无法让老百姓信服。”确实,在老百姓眼里,高中学校的质量就是高考成绩,不经过高考的洗礼,一所学校就无法为自己正名。

当时,学校高中教师全部由师范教师转岗而来,缺乏“应考”经验。但师范学校教师有自己的优势,高三年级主任柯宇保分析道:“师范学校教师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教育有深情厚爱,对教育规律有深刻认识和强烈认同,而且,有‘培训教师的优良传统。”所以,大家的共识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不能全盘否定过去而一味应考,要在继承传统、发挥优势的基础上再学习、再创造。正如徐中华后来所说:“学校要顺应民心,但不应该被老百姓牵着鼻子走。武穴实高要提升质量,但不能唯高考是从。”

武穴实高成立初期,曾经试图学习黄冈中学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但是很快发现行不通,因为两校的生源存在巨大差异。以黄冈中学的标准来要求武穴实高的学生,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反思中,学校对“质量”的解读更为科学:质量是多元的,不存在唯一标准;质量不仅是结果,更是过程;质量要多作纵向对比,少搞横向攀比……学校的办学理念也随之一步步清晰起来——“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成功,简单地说就是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并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

在许多人看来,武穴实高的生源不够优秀。但徐中华有不同的看法。他说:“这些初中考试成绩不够优秀的学生,身上蕴藏了丰富的发展可能性。他们的兴趣更为广泛,才能更为多元,看问题的角度更为独特。这些不同,构成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个性特点,实施分层教学,并广泛开展体育、美术、音乐、传媒等特色教育,为学生成功、成才提供了更多方向和途径——在这些方面,武穴实高有着师资上的天然优势。

如今,学校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人数达到近3000人。许多学生家长说,把孩子送到这里,孩子不会被歧视、不会受委屈、不会有压抑,过得充实而快乐。“三年高中下来,只有十几个学生流失,其中还包括随父母外迁就读的学生。这是‘教真育爱的教育信仰产生的力量。”阮剑文说。

备课、上课、评课方式的“三个转变”,改变的是教育方式,坚守的是教育规律

记者采访时,恰好遇到武穴中学教研组长来校听课交流。学校办公室主任陈学斌介绍说,学校经常邀请外校教师来校交流,走出去学习更是家常便饭——这成为武穴实高的新传统。

对于到兄弟学校听课学习,起初有些教师一时转不过弯——武穴市很多中学教师都曾是他们的学生呢。然而在交流中,很多人发现其实高中教师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教学目标更集中、善于归纳总结知识规律、教师间的合作更紧密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师范培养的是‘成品人才,一毕业就进入工作领域;而高中培养的是‘半成品人才,毕业后要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深造。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柯宇保分析道。大家逐渐意识到,面对新的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必须从根本上重构教育教学方式。

在外出学习的同时,学校进一步强化两大支撑,即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每位教师每年都有一个校本课题。”教科室主任郭万升说,“这些课题来自教学一线,不求宏大但求实效。所有课题成果最终汇总,成为学校的课题成果库,供全校教师共享。”他做的“史料分析”研究,成为全校历史教师借鉴的蓝本,其成果已渗透到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数学教研组成立了以“黄冈名师”李秀元为核心的名师工作室,指导教师开展有效研究,其中一位数学教师一学年发表了18篇高质量教学论文。语文组则成立了语文教学研究会,编辑内部刊物交流科研心得和成果。

学校实施“名师工程”和“师徒结对传帮带工程”,开办“名师讲堂”和“青年教师论坛”,帮助教师个人确立适宜的发展目标,提高获取信息、接受和传播新知识、新方法的能力,以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阮剑文说,武穴实高实现了“三个转变”。第一,转变备课方式,将备课的关注重点移到学生学习方式、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比如,变传统的“教案”为“教学设计”和“导学案”,变“集体说课”为“专题研讨交流”,围绕主题进行讨论、研究,使“备”与“研”紧密相结合。第二,转变上课方式,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入、情景分析、问题探究、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创新活动,经过问题的碰撞、过程上的互动,谋求思维上的创新、意识上的统一,最终达到转换角色、变革方式、研究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突破问题的目的。第三,转变评课方式,立足于过程评价、学情评价和问题研究,着重看课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谐性。

“教育质量很重要,但获取质量的方式更重要。”徐中华说,“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武穴实高没有杀鸡取卵,而是利用教育规律,最大化地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从“大学老师”到“中学老师”,改变的是称谓,坚守的是教育情怀

在武穴实高,流传着一个“老宋办报”的故事。“老宋”名宋起,是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从1995年开始,他坚持每两周自办一份《双周快讯》,印发给全校学生。这份八开四版的报纸,内容包罗万象,比如教材读后感、感动班级十大人物颁奖词、班主任手记、学校喜讯、生日祝福、新年祝辞,甚至还有班长卸职书。无论主编怎么变,“老宋”这个指导教师从未变过,至今一直坚持了19年。累吗?“不累,做喜欢的事怎么会累!”这份来自“民间”的报纸成为学生和教师对话的平台,成为“老宋”特有的一种教育渠道,成为武穴实高一道特殊的风景。

在副校长干小平看来,“老宋办报”体现的正是武穴实高教师深深的教育情怀。武穴师范曾是武穴市最高学府,学校教师是地位崇高的“大学老师”,他们有浓重的荣誉感和深深的教育情怀。如今虽然大学的光环褪去,教师们成为“普通”的“高中老师”,但这种教育情怀却历久弥深。

学校提出“文化年级”的概念,每个年级每年都会流行一个关键词或者一句话。去年,高二年级流行的是“我的年级我的爱”,每位教师都自然而然地把年级当成了家。许多人主动找到成绩不好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症结并日复一日加以引导和督促。今年,他们的关键词是“我们”,他们的信念是“我们的年级,共同的事业”。这种信念让他们打破了班级的局限,以“育人”的眼光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和班级。开会时,年级主任讲完话,经常有教师主动站出来说“我发现我们还有不足”,而指出的问题,并不限于自己班级。

干小平曾有多次机会到市委组织部工作,但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因为“学校这种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我深深迷恋”。每年的新进教师,都要“以青春的名义”宣誓:“教育是我们无悔的选择,教师是我们骄傲的称号,学生是我们心中不落的太阳……教育是我们共同的事业,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一种文化,通过这种形式薪火相传。

2013年,武穴实高荣获“黄冈市高中教学质量特别优秀奖”,高考名列黄冈市普高第二名。学校召开全体教职工暑期集训大会讨论:这个第二是碰巧的第二还是真材实料的第二?成绩第二,管理是否称得上第二、师资是否配得上第二?进而激励教师“放飞大梦,心怀大爱,争当大师”。徐中华说,“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创建湖北省名校。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意愿,而是学校自强精神运动的必然结果。”

猜你喜欢
武穴武穴市师范
武穴杨二岭村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家庭趣事
农场里的自在时光——访湖北省武穴市乐于家庭农场农场主胡锁柱
百般努力,千般诚心,不负“佛国”珍品——走访武穴市农二代生态农庄家庭农场
《武穴农机抗洪曲》词一首
湖北武穴长江大桥有望10月开建
师范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