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杰
在每次听课或评课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谈的是有没有学科味。比如语文老师上的语文课要有人文味,数学老师上的数学要有数学味等等,那么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我们上的科学课有没有科学味呢?又怎样才能让其更有科学味呢?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让小学科学课更有科学味,必须精心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课中务必要关注实验的探究过程
有句话叫“过程即经历,经历即财富”。我们常说过程比结论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小学科学课学习的过程是让孩子探索自然、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一些自然的直接现象和数据,再通过现象和数据的分析、推理得出一些科学结论和概念。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科学结论的得出,科学概念的形成,是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得出必须是建立在孩子观察自然、实验探究过程中所收集的直接经验基础上。它有别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大都建立在一些间接的经验上,比如语文是一些文字符号,数学是一些抽象的数字符号或模式。如果我们在科学课中,更多的关注孩子经历观察、搜集的过程,在经历这个过程中收集到充足的现象和数据,那么推导出结论就变得水到渠成。所以小学科学应该更多地关注观察探究的过程,而不是马上观察学习的结论,那样我们的科学味也就出来了。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假设、确定方案、实践检验、分析整理归纳、得出结论或概念”,这是基于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实验探究的过程。我们的科学课一般都要经历这样几个过程:通过发现问题,从中提出可以研究的问题,猜一猜会是怎样的结果或现象,再确定研究的方案,搜集数据,再根据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或概念。对于这样一个比较经典的教学流程,想一想你在平时的教学中丢掉了哪一块,或者哪一块没有做的很好。当然这是一种模式,对于这种流程,我们也可以探讨一下怎样的步骤对孩子是有效的,怎样的模式对孩子的教学是最高效的。
二、科学课中务必要关注思维的推进
不管语文、数学、科学,在“智”方面的最终目标都是推进、发展孩子的思维。我们的小学科学课中要怎样发展学生思维。我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在活动过程中推进思维。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思维在经历实验之前和之后有没有推进。如果思维推进了,说明这个实验是成功的。如果没有推进,那么这是实验只是得到了一个现象或数据,对孩子整个科学素养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还需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往深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我们科学老师在分析和把握教材时,在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时,我们一定要首先关注孩子是基于一个怎样的情况下做这个实验的?做了之后,孩子会得到些什么?他的思维会怎样发展?
2、在活动与活动之间的思维推进。《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教材中有两个实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和混合后产生什么气体,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思维递进过程。但有位老师却对原来教材这两个实验进行了系列的创新与改进,用四个系列实验来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首先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把气球吹大,使产生气体显性化;再用三根蜡烛的火焰从低到高依次熄灭,来理解这种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且比空气重,为后面得出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提供更严谨可靠的依据。实验一“产生气体”到实验二“证实气体是二氧化碳”,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思维推进。第三个活动,“泡泡龙”的制作使“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变得趣味横生,使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得以推进。第四个实验,自制灭火器则是一个生活化的推进,是对小学生学习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的很好应用。从产生到判断,再到兴趣,最后到应用,活动与活动之间的思维是层层推进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关注一个活动、两个活动、三个活动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什么样的递进关系。
如果在实验中、在实验与实验过程中、在实验与单元教学的关系中,去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的教学会更有条理性、更有目的性,教学也更有科学味。
三、科学课中务必要关注结构性的材料
我们科学课和其它学科不同,教语文、数学时,我只要一本书、一把尺子、一只粉笔拿去就好上课,但科学课不行。科学课要让学生观察、实验,就必须要有材料。没有材料,仅管他很感兴趣,但学生做不了实验,就没法观察,没法收集到充足的现象和数据。当年爱迪生发明灯泡,其实就是因为他爸爸小时候给了他一块磁铁,他就在玩磁铁的过程中不断研究,最后他成为了一个发明家。假使没有这块磁铁,我想他也就不可能在“磁与电”方面有如此高的成就。所以,我们科学课得有材料,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材料,才会有科学味。
光有材料还不行,还得有典型性。如《各种各样的岩石》中,你随意给他一块没有典型性的岩石,那么学生的研究就不能得到合理的现象,收集到充足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会是科学的。在矿物的研究中,花岗岩是最常见、最典型的研究岩石构成的典型材料。学生也只有对花岗岩进行观察与研究,才能收集到长石、石英和云母这三种组成岩石的典型矿物,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形成科学认知。所以只有提供典型的材料,他的观察才能是高效的,有效的。
但光有典型材料还不够,还得有结构的典型材料。结构性材料就是要有代表性、完整性,让我们的归纳推理更加科学的实验材料。比如《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一课,我们就要给给予学生各种各样的物体,如木头、铁、石头、塑料等等。如果只是一类或两类或三类的材料,那么它的结构性是有缺陷的,得出的结论也必定是不科学的。我们材料的提供做到了典型性和结构性,那么这样探究出来的结论往往比较科学、全面、完整,建立起来的概念也比较科学、完整。所以,上科学课要关注材料,关注典型材料,关注结构材料。否则根本无法谈科学味。
如何让我们的小学科学更有科学味,上出科学的特性。关注探究的过程、关注思维的推进、关注有结构的典型材料,这三个方面都能做到,科学课一般都不会偏离。
【作者单位:金华市环城教育集团第二小学浙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