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敏球 黄跃清 黄丹菊
呼吸综合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结果的预测价值
叶敏球 黄跃清 黄丹菊
目的 探讨呼吸综合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4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分为甲组(n=25)和乙组(n=21)。甲组为机械通气脱机后3 d内可自主呼吸的患者,即脱机成功者,乙组为机械通气脱机后就出现或3 d内出现呼吸困难,需重新进行气管插管的患者,即脱机失败者。对2组患者的脱机指标及呼吸综合指数的各项标准进行对比。结果 经过测量记录,甲组二氧化碳分压、机械通气的时间,均显著少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肺顺应性、肺泡氧分压、最大吸气压、呼吸综合指数,均显著高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呼吸频率显著少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综合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结果有重要预测价值,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荐。
呼吸综合指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呼吸困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进程较缓慢的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患病人数较多,常由空气污染、粉尘、气候温度改变等因素诱发,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尤其是在急性加重过后,肺部功能逐渐减退并继续恶化,如果合并自身的免疫防御功能的降低以及继续处于外界有害的大气环境中,病情会反复发作,造成一系列的肺部、心脏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后果很严重[2]。由于该病的特殊性,所以及时采取机械通气非常重要。有报道称呼吸综合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的结果及预后临床价值显著。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呼吸综合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的结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2年2月~2013年7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经过机械通气超过24 h而脱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为(61.6±8.9)岁。经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分成甲组和乙组,其中甲组为机械通气脱机后3 d内可自主呼吸的患者,共25例,包括男13例,女12例;其中阻塞性通气障碍者14例,限制性通气障碍者11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为(60.7±9.1)岁。乙组为经过机械通气脱机后需重新进行气管插管的患者,共21例,包括男11例,女10例;其中阻塞性通气障碍者12例,限制性通气障碍者9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为(61.5±8.8)岁。2组患者在年纪、性别、患病类型及气管插管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保证呼吸道通畅、气管导管位置正常、两肺进气良好、呼吸机功能及运行正常,无漏气。(2)呼吸机旁备有简易人工气囊和(或)复苏器,气囊和气管导管之间的接头也应预先安好。(3)选用SIMV+PSV模式,保证潮气量输出量达8~10 mL/kg;呼吸频率为16~20次/min;吸气压力峰值为10~20 cmH2O;流速为7 L/min(其中每分通气量为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阻塞性通气障碍患者的呼吸比调为1∶3,限制性通气障碍的患者的呼吸比调为1∶1[3]。(4)保持罐中水温在65℃左右,出口处气体温度33℃左右,湿度98%~99%。湿化液用灭菌注射用水。(5)吸氧浓度为21%~100%(按患病程度改变)。(6)将气道压力上下超过或低于30%设为报警范围。(7)取30°~45°半卧位,采取密闭式吸痰系统,呼吸机管道冷凝水及时清除,每天更新加湿器内的水,患者脱机后关闭电源。
1.3 评定标准[4-5]
1.3.1 脱机指征 (1)患者可进行自主呼吸,吞咽功能良好,咳嗽有力;(2)血气分析结果正常或基本接近正常。
1.3.2 符合以下条件者为自主呼吸脱机失败 (1)呼吸频率<8次/min或>35次/min;(2)患者自主呼吸潮气量测量值<4 mL/kg;(3)呼吸频率/潮气量>105次/(min·L);(4)心率>140次/min、或心率变化超过原来心率的20%或出现心律失常者;(5)动脉血氧饱和度<0.90。呼吸综合指数=实际肺顺应性× 1/f×肺泡氧分压/动脉氧分压×最大吸气压。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脱机前结果对比 甲组动脉氧分压为(80.66± 8.86)mmHg,与乙组的(78.31±9.67)mmHg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甲组二氧化碳分压为(50.12±8.69)mmHg,机械通气时间为(6.34±2.54)d,均显著少于乙组的(59.78±11.14)mmHg,(9.87±3.4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自主呼吸成功与否与二氧化碳分压有关(见表1)。
表1 2组脱机前结果对比
2.2 2组呼吸指标的对比 甲组患者肺顺应性、肺泡氧分压、最大吸气压、呼吸综合指数均显著高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呼吸频率显著少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呼吸综合指数受多种因素影响(见表2)。
表2 2组呼吸指标的对比
通过机械通气进行呼吸对于呼吸困难或不能自主呼吸的患者可以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办法,可以改善通气[6],恢复肺功能,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恢复患者健康与生活能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患者是采取机械通气的主要人群,当患者可进行自主呼吸,且血气分析结果基本正常时可考虑脱机,脱机后部分患者肺功能可逐渐恢复,然而,有的患者,预后较差,病情会反复,甚至加重,且并发一系列的并发症,甚至引发死亡[7]。并且,由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特殊性,一旦发生,患者表现呼吸困难,病情反复发生,继续发展恶化,进而造成心脏的损害,导致肺心病的发生,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健康,所以及时地采取机械通气,适时地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尽早改善病情,提早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够阻止疾病的继续进展,大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而达到治愈的目的。有报道表明,呼吸综合指数对进行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患者脱机结果有重要预测意义,可明确脱机时间,改善预后,减少反复气管插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通过对呼吸综合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患者脱机所产生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2组动脉氧分压相差无几,但甲组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机械通气时间较乙组患者低。符合叶玲等[8]的报道,表明2组患者能够进行自主呼吸并满足了脱机的条件,与体内动脉氧分压有关,而患者脱机成功的关键可能与体内动脉二氧化碳分压高低和在重症监护室进行气管插管的时间有关。此外,2组患者的动脉氧分压相差无几,脱机后自主呼吸能力较强的甲组患者的呼吸综合指数较乙组患者高。符合叶玲[9]的报道,表明脱机情况与呼吸综合指数的大小密切相关。这可能与患者肺顺应性、肺泡氧分压、最大吸气压、呼吸频率有关。
综上所述,呼吸综合指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的结果有重要预测价值,可以明确脱机的时间,减轻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应用及各大医院的广泛推荐。
[1] 廖伟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呼吸道病原学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3):58-59.
[2] 易利丹,彭六保,谭重庆,等.新型镇静镇痛药-右美托咪啶[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1,30(1):5-10.
[3] 黄青青.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94-297.
[4] 黎毅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通气过程中镇痛和镇静的治疗与安全性[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2):817-819.
[5] 彭棉,方伟强,余雪涛,等.右美托咪啶在重症监护病房镇静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3):197-199.
[6] 刘娟,齐霁,王蓓蓓,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热瘀阻证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29(4):286-288.
[7] 张娜,陈宪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血瘀证候及相关因素研究概况[J].吉林中医药,2012,32(4):430-432.
[8] 叶玲,洪旭初.血必净注射液对AECOPD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干预特点及疗效评价[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0):1674-1675.[9] 叶玲.稳心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2,10(8):124-125.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5.070
广东 528100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 (叶敏球 黄跃清 黄丹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