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间
——评杨聪《忆儿时·养蚕》一课

2014-08-07 12:12童蓓蓓浙江省杭州越读馆
未来教育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娘娘养蚕祖母

童蓓蓓/ 浙江省杭州越读馆

生死之间
——评杨聪《忆儿时·养蚕》一课

童蓓蓓/ 浙江省杭州越读馆

生与死,是每个人必须面临的现场,在生死之间的价值权衡,则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追问。

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的杨聪老师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他选择民国时期的一篇初中课文——丰子恺的《忆儿时•养蚕》,来和苍南灵溪一中渎浦校区初二学生一起探讨这沉重的必答题。

杨聪老师以其娴熟的技巧和丰沛的激情掌控课堂的节奏,将远隔时空的生活画面再现于课堂之中。在评课时,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末尾两段的取舍上。

杨聪老师自陈:“我把原文的结尾删去,想让孩子轻轻松松地读,玩味语文,想让孩子注重俗世的生活,传达人生的感悟。当下学生的作文,大多放弃了日常的生活。”

通常情况下,教师截去文中部分,经过学生讨论后再现、比较,常常是在写作技巧层面上做研讨。而《养蚕》一文中尾部两段的截去,则让文章的生死两端兀然脱落一端,其中的首尾形成的张力也自然消失。

儿童对生命的懵懂、好奇,以及对死亡的陌生感,在文章的前部形成一场狂欢:放蚕、养蚕、受茧、做丝,虽然被禁止乱跑和大声说话,但伴随养蚕而来的家居摆设、桑葚、各种零食、蒋五伯、七娘娘都表明这是独特的日子,有特别的活动、特别的欣喜和特别的规则。其中日常格局的改变、新鲜食物的供应、还有非家庭成员的进入,都将一种浓烈的生命气息带入其中。而作者也自许为“乐事”。

在文章中部,七娘娘因做丝致残的手、被油炸的蚕蛹,以及成长中生命的觉醒,则将死亡的阴影渗入那明亮的底色中。在“杀生”带来的道德自责中,仍有一个悖论:如果不养蚕,蒋五伯、七娘娘靠什么生活?好爽(生命力旺盛)、好享受(热爱生命)的祖母因乐于将生命的欢乐分享给他人,所以不惜年复一年做亏本的养蚕工作:通过养蚕来养活人。因此,祖母在世时,家中充满生命的热烈、闹猛。当祖母不在后,家中是死亡接连死亡,家庭内在的生命热流似乎就此中断。

民国教材的现代演绎:杨聪带领学生感受丰子恺《忆儿时·养蚕》一文。

就此,作者与祖母的生命态度形成对峙。祖母高唱欢乐颂,而“我”被罪感重压。祖母享受生命带来的丰富和喜悦,并把别人也拉到她那欢笑的团队中;而我却在自己的饮食、游戏中看见其他生命付出代价。我的生命——别人的生命——物的生命,三者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你观察到的亲朋好友或者其他人,是怎样处理这关系的呢?饮食会让他物死,不饮不食却要人死,这该如何对待呢……生死之间的张力带来多元而绚烂的问题集,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分享自己的认知,也可以在诘问中不断探索新的意义。

结尾对初二学生来说,会不会太早太残酷?其实,连幼儿群体都有许多面向他们的死亡主题的优秀绘本,如《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獾的礼物》、《曼先生的旅行》、《再见了,艾玛奶奶》,等等。而成人对死亡的讳莫如深反倒使人因忽视死而轻看生 。所以,在教材的处理上,保留结尾两段,和学生作自由而深入的探讨,是大有益处的。

猜你喜欢
娘娘养蚕祖母
一线光阴入洞中
养蚕不易
养蚕记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祖母家的夏天
祖母
祖母家的夏天
娘娘与唐宋的“恩爱”日常
祖母尚能倚门望(节选)
夸张『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