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鸾英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有理有据、前后连贯地表达清楚一个道理。
3.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人类不能从自己的偏见出发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从而依据这些标准对自然进行干预,要从自然的整体来看待动物之间的平衡。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复习词语和语段,设疑导入。
1.听写词语:葱绿 消退
出示答案,点评,指导书写,自己订正。
设计意图:中年级书写教学依然是重点,把书写指导落在实处。
2.出示第一组词语: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嬉戏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勃勃生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感,要从一个个词语的品味和感受入手,通过读词语,产生形象,在词语和形象之间建立联系,体会词语的温度和色彩。
出示第二组词语:绿色消退枯黄蔓延 疾病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后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衰败景象?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对比分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处鲜明特点。森林的状态前后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让学生把对森林前后不同状态的描写放在一起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这样写的匠心。
3.出示狼和鹿的图片,课文第一节分别用怎样的词语描写这两种动物?
贪婪而凶残活泼而美丽
可是,当我们读到课文最后一小节的时候,却发现有这样的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指名读,问: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狼和鹿异位,对比鲜明。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中寻找答案。
第二板块:细读课文,寻找依据,理解课文蕴含的生态平衡的道理。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为什么说鹿是“祸首”,而狼是“功臣”?
2.组织交流、汇报。
(1)交流:为什么说鹿是“祸首”?
预设:
①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凯巴伯森林能承载的鹿的合理的数量应该是?——4千只。
“十万只”是四千只的25倍,出示图表比较。
从“十万只”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森林中怎样的情景?只能养活4千只鹿,现在却生活着十万只鹿,这就是——大量繁殖。
设计意图:利用图表的鲜明对比,让“十万只”这个数据在学生心中建立具体的的表象,进而想象在原本只能容纳四千只鹿的森林里,拥挤着这么多的鹿,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预示着悲剧的降临。
②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用心读这段话,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从“饥饿”一词好像听到了鹿们在说什么?
自由读,把你看到的情景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鹿群大量繁殖后由于食物短缺而造成的饥荒,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展开想象,还原画面。
③“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八千只病鹿。”
从“仅仅”“六万只”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从“只剩下”“八千只病鹿”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群鹿?
设计意图:本文通过鹿群前后数量和状态的对比揭示道理。凯巴伯森林原有4000多只“活泼而美丽”的鹿,后来超过十万只。不久饥荒、疾病降临,鹿群骤然死亡,剩下八千只“病鹿”。前后对比,说明了生态失衡悲剧的产生是必然的。
④现在来概括一下,鹿是怎样一步步沦为 “祸首”的?
由于没有了天敌——狼,鹿群、、
,结果造成了的后果。
(2)交流:为什么说狼是“功臣”呢?
“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结合上文的学习,你否读懂了这句话?
狼之所以被称为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是因为,还因为。
设计意图:本课语言简洁明了,前后语句的内在联系相当严密,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怎样有根据、有条理地揭示一种自然规律。这里借用课文内容来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看到林毁鹿亡的悲惨后果,当地居民终于明白了: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自由读,男女声分角色读,齐读,背诵。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
设计意图:这里是狼、鹿易位的对比。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板块: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1.通过上文的学习,我们知道造成森林毁掉的“祸首”是鹿,那么,鹿是真正的“祸首“吗?真正的祸首到底是谁?快到文中找证据。
出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二十多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用心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语让你的心为之一紧?把这些词圈出来。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的同时,还打破了什么——(狼和鹿之间的数量平衡)还打破了什么——(森林的生态平衡)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人类。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是大自然中的平等一员,每一种动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人类不应该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也没有权利对大自然的活动进行干预。
把你的感受带进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到底谁是这场生态灾难的真正“祸首”?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把目光投向“人类”。正是由于人类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大自然的无端干预才产生了这场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2.从不同角度重述故事,同桌各选一个:
(1)从鹿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鹿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2)从一只幸存的狼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狼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设计意图: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有必要修改一下叙事人称和顺序,以免被人类叙事所遮蔽。变换叙述的人称和角度,分别以鹿和狼的口气,重新讲述这个故事,一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复述,二是更深刻地认识到悲剧产生的根源,既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3.你还知道哪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灾难?
4.拓展阅读:
(1)“引狼入室”计划:美国政府在30多年前就准备实施“引狼入室”计划,但因为一些人的阻挠没能实施。后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1995年,“引狼入室”的计划终于成功实施,他们从加拿大运了一批野狼放入了凯巴伯森林。现在凯巴伯森林又恢复了生机。
(2)《道德经》选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依据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也就是让万物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成长、存在、消失。)
设计意图:古人是智慧的,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些道理,只是我们没有用心聆听。让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深化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有理有据、前后连贯地表达清楚一个道理。
3.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人类不能从自己的偏见出发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从而依据这些标准对自然进行干预,要从自然的整体来看待动物之间的平衡。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复习词语和语段,设疑导入。
1.听写词语:葱绿 消退
出示答案,点评,指导书写,自己订正。
设计意图:中年级书写教学依然是重点,把书写指导落在实处。
2.出示第一组词语: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嬉戏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勃勃生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感,要从一个个词语的品味和感受入手,通过读词语,产生形象,在词语和形象之间建立联系,体会词语的温度和色彩。
出示第二组词语:绿色消退枯黄蔓延 疾病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后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衰败景象?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对比分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处鲜明特点。森林的状态前后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让学生把对森林前后不同状态的描写放在一起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这样写的匠心。
3.出示狼和鹿的图片,课文第一节分别用怎样的词语描写这两种动物?
贪婪而凶残活泼而美丽
可是,当我们读到课文最后一小节的时候,却发现有这样的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指名读,问: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狼和鹿异位,对比鲜明。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中寻找答案。
第二板块:细读课文,寻找依据,理解课文蕴含的生态平衡的道理。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为什么说鹿是“祸首”,而狼是“功臣”?
2.组织交流、汇报。
(1)交流:为什么说鹿是“祸首”?
预设:
①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凯巴伯森林能承载的鹿的合理的数量应该是?——4千只。
“十万只”是四千只的25倍,出示图表比较。
从“十万只”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森林中怎样的情景?只能养活4千只鹿,现在却生活着十万只鹿,这就是——大量繁殖。
设计意图:利用图表的鲜明对比,让“十万只”这个数据在学生心中建立具体的的表象,进而想象在原本只能容纳四千只鹿的森林里,拥挤着这么多的鹿,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预示着悲剧的降临。
②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用心读这段话,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从“饥饿”一词好像听到了鹿们在说什么?
自由读,把你看到的情景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鹿群大量繁殖后由于食物短缺而造成的饥荒,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展开想象,还原画面。
③“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八千只病鹿。”
从“仅仅”“六万只”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从“只剩下”“八千只病鹿”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群鹿?
设计意图:本文通过鹿群前后数量和状态的对比揭示道理。凯巴伯森林原有4000多只“活泼而美丽”的鹿,后来超过十万只。不久饥荒、疾病降临,鹿群骤然死亡,剩下八千只“病鹿”。前后对比,说明了生态失衡悲剧的产生是必然的。
④现在来概括一下,鹿是怎样一步步沦为 “祸首”的?
由于没有了天敌——狼,鹿群、、
,结果造成了的后果。
(2)交流:为什么说狼是“功臣”呢?
“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结合上文的学习,你否读懂了这句话?
狼之所以被称为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是因为,还因为。
设计意图:本课语言简洁明了,前后语句的内在联系相当严密,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怎样有根据、有条理地揭示一种自然规律。这里借用课文内容来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看到林毁鹿亡的悲惨后果,当地居民终于明白了: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自由读,男女声分角色读,齐读,背诵。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
设计意图:这里是狼、鹿易位的对比。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板块: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1.通过上文的学习,我们知道造成森林毁掉的“祸首”是鹿,那么,鹿是真正的“祸首“吗?真正的祸首到底是谁?快到文中找证据。
出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二十多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用心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语让你的心为之一紧?把这些词圈出来。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的同时,还打破了什么——(狼和鹿之间的数量平衡)还打破了什么——(森林的生态平衡)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人类。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是大自然中的平等一员,每一种动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人类不应该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也没有权利对大自然的活动进行干预。
把你的感受带进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到底谁是这场生态灾难的真正“祸首”?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把目光投向“人类”。正是由于人类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大自然的无端干预才产生了这场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2.从不同角度重述故事,同桌各选一个:
(1)从鹿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鹿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2)从一只幸存的狼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狼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设计意图: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有必要修改一下叙事人称和顺序,以免被人类叙事所遮蔽。变换叙述的人称和角度,分别以鹿和狼的口气,重新讲述这个故事,一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复述,二是更深刻地认识到悲剧产生的根源,既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3.你还知道哪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灾难?
4.拓展阅读:
(1)“引狼入室”计划:美国政府在30多年前就准备实施“引狼入室”计划,但因为一些人的阻挠没能实施。后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1995年,“引狼入室”的计划终于成功实施,他们从加拿大运了一批野狼放入了凯巴伯森林。现在凯巴伯森林又恢复了生机。
(2)《道德经》选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依据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也就是让万物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成长、存在、消失。)
设计意图:古人是智慧的,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些道理,只是我们没有用心聆听。让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深化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有理有据、前后连贯地表达清楚一个道理。
3.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人类不能从自己的偏见出发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从而依据这些标准对自然进行干预,要从自然的整体来看待动物之间的平衡。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复习词语和语段,设疑导入。
1.听写词语:葱绿 消退
出示答案,点评,指导书写,自己订正。
设计意图:中年级书写教学依然是重点,把书写指导落在实处。
2.出示第一组词语: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嬉戏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勃勃生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感,要从一个个词语的品味和感受入手,通过读词语,产生形象,在词语和形象之间建立联系,体会词语的温度和色彩。
出示第二组词语:绿色消退枯黄蔓延 疾病
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道?这些词语描写的是——一百多年以后凯巴伯森林的情景。(出示句子和图)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
谁能读出凯巴伯森林的衰败景象?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对比分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处鲜明特点。森林的状态前后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让学生把对森林前后不同状态的描写放在一起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这样写的匠心。
3.出示狼和鹿的图片,课文第一节分别用怎样的词语描写这两种动物?
贪婪而凶残活泼而美丽
可是,当我们读到课文最后一小节的时候,却发现有这样的句子——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指名读,问: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狼和鹿异位,对比鲜明。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中寻找答案。
第二板块:细读课文,寻找依据,理解课文蕴含的生态平衡的道理。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为什么说鹿是“祸首”,而狼是“功臣”?
2.组织交流、汇报。
(1)交流:为什么说鹿是“祸首”?
预设:
① “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
凯巴伯森林能承载的鹿的合理的数量应该是?——4千只。
“十万只”是四千只的25倍,出示图表比较。
从“十万只”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森林中怎样的情景?只能养活4千只鹿,现在却生活着十万只鹿,这就是——大量繁殖。
设计意图:利用图表的鲜明对比,让“十万只”这个数据在学生心中建立具体的的表象,进而想象在原本只能容纳四千只鹿的森林里,拥挤着这么多的鹿,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预示着悲剧的降临。
②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用心读这段话,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从“饥饿”一词好像听到了鹿们在说什么?
自由读,把你看到的情景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这几句话形象地描述了鹿群大量繁殖后由于食物短缺而造成的饥荒,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语和句子展开想象,还原画面。
③“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了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八千只病鹿。”
从“仅仅”“六万只”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从“只剩下”“八千只病鹿”你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群鹿?
设计意图:本文通过鹿群前后数量和状态的对比揭示道理。凯巴伯森林原有4000多只“活泼而美丽”的鹿,后来超过十万只。不久饥荒、疾病降临,鹿群骤然死亡,剩下八千只“病鹿”。前后对比,说明了生态失衡悲剧的产生是必然的。
④现在来概括一下,鹿是怎样一步步沦为 “祸首”的?
由于没有了天敌——狼,鹿群、、
,结果造成了的后果。
(2)交流:为什么说狼是“功臣”呢?
“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结合上文的学习,你否读懂了这句话?
狼之所以被称为森林和鹿群的“功臣”,是因为,还因为。
设计意图:本课语言简洁明了,前后语句的内在联系相当严密,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怎样有根据、有条理地揭示一种自然规律。这里借用课文内容来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看到林毁鹿亡的悲惨后果,当地居民终于明白了: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自由读,男女声分角色读,齐读,背诵。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
设计意图:这里是狼、鹿易位的对比。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要求有理有据,表达层次清晰,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板块: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重述故事,进而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1.通过上文的学习,我们知道造成森林毁掉的“祸首”是鹿,那么,鹿是真正的“祸首“吗?真正的祸首到底是谁?快到文中找证据。
出示:“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二十多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用心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语让你的心为之一紧?把这些词圈出来。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的同时,还打破了什么——(狼和鹿之间的数量平衡)还打破了什么——(森林的生态平衡)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人类。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是大自然中的平等一员,每一种动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人类不应该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也没有权利对大自然的活动进行干预。
把你的感受带进去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到底谁是这场生态灾难的真正“祸首”?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把目光投向“人类”。正是由于人类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大自然的无端干预才产生了这场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2.从不同角度重述故事,同桌各选一个:
(1)从鹿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鹿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2)从一只幸存的狼的角度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并以狼的口气对当地居民说几句话。
设计意图: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有必要修改一下叙事人称和顺序,以免被人类叙事所遮蔽。变换叙述的人称和角度,分别以鹿和狼的口气,重新讲述这个故事,一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复述,二是更深刻地认识到悲剧产生的根源,既积累、内化了文本语言,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3.你还知道哪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生态灾难?
4.拓展阅读:
(1)“引狼入室”计划:美国政府在30多年前就准备实施“引狼入室”计划,但因为一些人的阻挠没能实施。后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在1995年,“引狼入室”的计划终于成功实施,他们从加拿大运了一批野狼放入了凯巴伯森林。现在凯巴伯森林又恢复了生机。
(2)《道德经》选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依据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也就是让万物以它们自己的方式成长、存在、消失。)
设计意图:古人是智慧的,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些道理,只是我们没有用心聆听。让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深化认识。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