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琼
随着对医学免疫学以及医学微生物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在医学院校及科研院所中对于病毒或细菌等微生物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这就带来了生物安全管理的问题。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指的是在科研机构或者医学院校的生物研究场所中,通过采取各种方法及综合措施防止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危险生物细菌、病毒或因子对实验室人员暴露或者向实验室外部不断扩散,对产生危害采取一系列措施及管理。
“炭疽粉末邮件”事件的发生以及2003我国SARS病毒的爆发流行,让人类不断地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问题,把其当成研究辅助方向,作为一个新的课题让学者及人员关注。在实验室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实验者或操作人员产生失误或者淡薄的生物安全管理意识,将会导致人员受到生物细菌的感染或者致使传染物外泄,不仅对环境是较大的污染,而且将危及社会群体的安全。
对不同的微生物生物安全等级也不同,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实验室操作不同级别的微生物及所涉及范围不同,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平分成四类,医学院校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属于生物安全一级,对人体危害较小。但随着研究范围、研究种类以及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医学院校进一步增多,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为了保证教师及学生在实验室中的安全,减少病原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隐患,需要提高及强化病原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本文分析医学院校病原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问题,研究针对问题的防范措施及对策。
生物安全管理监管机制不完善 在大部分高校医学院中,生物安全管理条文没有建立监管机制或者制度条文得不到有效的落实。生物安全管理条文主要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医学院校在较迅速的发展形势下,对于条文逐渐忽视,有些医学院校就没有制定相关制度条文,还有些在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内挂有相关制度要求,但是在执行及落实中基本没有实施,实验室的管理者及教师也没有足够重视。在医学院校中,国家规定要制定相关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操作手册、实验室质量管理内容以及实施内容等,对实验室管理者、工作人员及教师的生物安全教育及培训都有明确规定,但是基本没有医学院校完全落实,人员对生物安全管理的防护知识及技能掌握较少[1]。
实验室人员对生物安全没有明确认识 医学院校实验室人员对于生物安全了解较少,没有足够的辨别生物安全的能力,对操作的认识不足。病原生物实验室产生的一些病毒、细菌及因子大多数是无色无味的,靠人的肉眼及感觉器官难以辨别,因而容易造成生物安全的感染、传染或扩散。对于在实验室中操作的教师及学生,很多操作规程或动作没有明确生物安全性。例如:在实验室中有些情况下,忘记实验室规定,带着粘有病菌的实验手套在电脑上查资料或者打电话,容易造成病菌的传染及扩散;对于实验室仪器及衣物没有很好的使用习惯,进出实验室时工作服不消毒清洗;在实验前后不注重实验台的卫生,没有清理干净;进行实验时没有及时洗手;对于扩散性的液体或病菌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或防护帽。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对于病菌及病原生物的安全管理并不能仅仅依靠平时对垃圾似的防治,要通过更加严格的要求及防治措施,避免实验中的试剂、仪器或废弃物上的生物污染。
人员缺乏生物安全意识 医学院校中的研究人员或教学人员对生物的安全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对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及教育没有足够重视,发生问题后才开始关注。对于人员的考核中,在理论及操作技能上对生物安全所涉及的地方较少,从而人员在实验操作中对生物安全考虑较少,对其重要性及危险性认识不足。医学院校对于教师及学者的考核主要放在科研成绩及研究成果,对生物安全管理没有重视或只有较少的关注。对于病原生物学实验室里仪器的设置及购置,只考虑代表高技术的先进、精密的研究仪器,而对实验室中生物安全的防范设施及防护的物品没有重视,如对生物防范较为有效的急救箱、洗眼器、常用工具箱、消毒器具等。对实验室中的生物安全等级没有分类及标示,而对于不同生物安全等级的实验室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样的。这些隐患的存在让生物安全管理面临巨大的危险性,急需采取措施解决。
提高实验室教师生物安全管理意识 对于生物安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安全问题,大多数是由于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人为失误的操作不当及仪器使用不当造成的,使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发生感染或伤害。要防止这类危险事故的发生,首先就要从教师队伍入手,提高教师的生物安全管理意识,增强教师自身操作教学能力,从意识上来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才能让学生及学者在实验室的操作过程中不发生失误或操作不当。教师的安全实验意识及科学操作的良好习惯,对学生的影响一方面是言传身教,另一方面是通过平时的潜移默化,减少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污染[2]。对教师队伍采取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及规范教育,通过平时的日程制度及考核来强化教师对生物安全性的重视,所需包含的生物安全管理知识有: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无菌使用、无菌操作技术,生物安全管理规定制度,个人防护用品及着装的使用及防范,实验室消毒方法以及清洁技术等。对于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及日常养护人员也要采取培训、考核,才能工作于实验室中。把定期的生物安全培训、学习教育落实到日常的制度中,组织教师间对生物安全管理进行交流及学习。
增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及设备的构建 在病原生物实验室中,建立生物安全制度以及利用生物安全的防护仪器设备是必要的。对于生物安全管理,通过制定规章制度,配备基本的防护设备,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才能保证实验室工作及学习研究的正常进行。可以在《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3],并在醒目位置悬挂。而常用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室防护设备有洗眼装置、消毒器具、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装置等。对于这些器具的应用,首先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在学生实验或教学前应利用部分时间对生物安全设备使用进行培训教学,了解有关生物安全的制度及设备器具的使用,在此前提下去正确操作实验室仪器及开展课程教学。对于发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要制定报告、伤害及处理流程及原则,同时建立生物安全事故责任制,利用制度来监督及督促教师和学生注意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及产生事故的危险性。
保证实验室设备正常,增强实验室的清洁消毒 对于病原生物学实验室,要定期检验其中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使用后及时清洁和消毒,对实验室中产生的废弃物按照规定处理。实验室检查及维修的主要仪器设备及涉及方面有:生物安全柜在使用清洁后是否达到技术及无菌要求,细菌及微生物的培养箱运行及温度控制是否正常,高压灭菌中的水量及管圈是否正常,等等[4]。对于实验室中的一些大功率仪器设备,运行中要保持人员的在位,对于发生异常的仪器设备应采取相关的措施处理。对于保存菌种的器具要严格管理,使用中要及时做好登记。在实验室使用后的清洁、消毒以及废弃物处理上要按照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循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于实验室总的消毒用品保证齐全,如消毒液、肥皂、消毒棉布等。学生在实验室中上课及学习要做好教育,上课正确使用消毒用品,课后利用消毒剂对仪器、设备、桌面及地面等地方进行充分消毒,对于有必要使用的地方采取紫外线照射,对于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要按照合理的处理方法处置,废物装置要清理消毒。
规范学生技术操作,加强对学生进行督导 在进行实验课的教学前,教师通过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病原生物学实验室规则,规范学生的技术操作,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教导、监督。医学院校的实验室一般对学生在着装及穿戴上都有规定,介绍实验室环境及存在的病菌、生物体,让学生能从自我防范的意识上来重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在实验的课堂上,教师对于实验的过程及动作要传授清楚,先演示后再让学生实际操作,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应多走动,提高警惕,加强对学生的巡视督导,对动作不规范、危险性较大的及时制止纠正[5]。教师通过严谨的教学作风、细心的监督过程,让学生感受生物安全的重要性,真正有效落实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在医学院校病原生物实验室中,生物安全管理得当,不仅能够有效推进实验室的教学及研究,而且能提高教师、学生在生物实验室中对生物安全的警惕性。因此,要通过不断加强教师生物安全管理意识,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及设备构建,保证实验室设备正常及规范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及废弃物处理,加强学生督导,规范学生实验操作,让医学院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安全、有效。
[1]李红花,李英信,李芳芳,等.加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J].现代预防医学,2009(1):76-78.
[2]罗成旺,卢金星.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进展与对策[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12):1093-1094.
[3]冯修猛,闫海润,金红.医学院校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现状与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6):2439-2440.
[4]秦燕春,张学宁,杨红英.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的重要性[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B):239-241.
[5]赵卫,朱利,黎诚耀.预防医学生亟需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J].现代预防医学,2007(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