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民主问题与现代民主形态多种属性研究

2014-08-07 16:31周敏凯赵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亨廷顿民主化浪潮

周敏凯+赵盈

20140319周敏凯(1949),男,上海人,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②③[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欧阳景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107页;第13页;第1516页。〖=BT1A(〗【政治学与行政学】转型民主问题与现代民主形态多种属性研究——兼析亨廷顿的转型民主观周敏凯1,赵盈21.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上海200092;2.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200092自20世纪70年代“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以来,西方民主化理论研究的重心逐步向民主转型等议题转移,塞缪尔•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一书中梳理了近代以来现代民主发展的进程,但是世界民主化已出现新的动向;“西方文化论”将现代民主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体制联系在一起,企图垄断民主话语权,对非西方文化带有明显的文化偏见。多元民主理论支持现代民主形态的多元属性,世界民主化进程也展示了现代民主形态的多元属性。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西方“民主退化”与“民主输出困境”的事实再次证明,西方现代民主形态不具有普世价值意义,后发国家在选择现代民主形态时,必须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民主形态。转型民主;西方文化论;多元民主理论;民主退化D082A009206一、 转型民主问题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新动向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到来,尤其是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以后,西方民主化理论研究的重心逐步转向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议题,较多关注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进程的新特征与新动向的比较研究。在转型民主研究领域,塞缪尔•亨廷顿的转型民主理论影响不小,他的代表作《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1991)(以下简称《第三波》),奠定了他在转型民主研究领域的大师地位。《第三波》较系统地梳理了近代以来的世界民主化进程,并将这一进程描绘为三次高潮,而且强调,民主化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每一次民主化高潮以后都会有一次反民主化的回潮,使一些民主转型的国家又倒退回非民主政权。

民主化的第一波浪潮自1828年美国实行普选权开始,历经百余年,30个绝对君主制国家、封建贵族制国家与大陆帝国继承国家建立了最低意义上的民主制国家。①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德、意、日等22个转型民主国家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与军事集权政权,出现了第一次反民主化的回潮,到1942年全球民主国家仅剩11个。②

民主化的第二波浪潮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阶段开始, 延续到战后60年代初。二战结束阶段,盟军开始对法西斯国家进行民主改造,战后希腊、土耳其以及亚洲、非洲、拉美地区一大批国家纷纷走上独立民主道路,全球民主国家增加为55个;此波民主化的发生,主要是外部民主力量干预和去殖民化运动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世界进入冷战格局,许多民族国家独立以后,在美苏争霸的影响下,国内政治动荡,出现又一次反民主的回潮。一些转型民主国家回潮为军事独裁政权或官僚集权政权,到1973年此波民主化结束,已有22个国家回潮,全球只剩下30个左右民主国家。③

民主化的第三波浪潮始于 1974年葡萄牙结束军事独裁统治,此后,拉美地区、东欧地区、前苏联地区、非洲地区的一些国家以及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印尼、韩国、土耳其共约29个国家实现民主转型,纷纷走上民主化道路,民主化成为全球性运动。此波民主化的动力来源,主要是政权内部的原发性动力,而外部强加和去殖民化的重要性有所降低。而且在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暴力方式减少,普遍转向妥协、选举和非暴力的民主形式。“妥协、选举和非暴力,是第三波民主化的共相。”[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欧阳景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07、110、118、158页。

〖=BW(〗周敏凯等:转型民主问题与现代民主形态多种属性研究《第三波》对转型国家民主化的研究仅仅停留在1990年,此时冷战趋于结束。其实,冷战后的世界民主化进程又出现了一系列新动向需要进一步研究。因为此后的世界格局已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转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苏联解体,2001年美国打响国际反恐战争,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这一系列重大事件对第三波民主化进程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出现的新动向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

首先,自国际反恐战争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北非、中东、东欧一些国家在外来力量的推动下,纷纷发生推翻传统的威权政府的“颜色革命”, 例如,中东地区的伊拉克、阿富汗,北非的埃及、利比亚,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东欧的乌克兰,等等。这些国家历史上大多数没有民主经历,在美国反恐战争与全球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经济萧条,社会动荡,即使匆匆推进了民主转型,但是完成民主巩固的任务还很艰巨,短期内难以成为繁荣稳定的民主国家。

美国学者乔舒亚•柯兰齐克根据全球民主制度研究机构“贝塔斯曼基金会”的报告与《经济学家》编辑部有关“民主指数”的调查数据,在2013年出版的新著《撤退中的民主:中产阶级的反抗和代议制政府在世界范围内的衰退》中指出,在过去几年里发展中国家“民主制度的总体质量已经恶化”,在被调查的167个国家中,91个国家的民主状态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全球“有缺陷的”和“存在严重缺陷的民主政体”的数量高达52个,它们在民主制度、民主选举和政治文化上都存在缺陷。西方现代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正在衰退”,“2010年全球所有地区的民主程度平均得分都低于2008年”。田苗:《西式民主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呈衰退趋势》,载《求是》, 2013年第17期,第16页。乔舒亚•柯兰齐克的调查报告所揭示的西方现代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正在衰退”的现象,是否就是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回潮”现象?亨廷顿的《第三波》无法回答这一提问,他的转型民主理论需要进一步发展,以回应这个新动向。

其次,在应对严重危机与恢复经济的压力下,各国普遍加强了政府干预市场的力度,更加关注政府决策的集中有效性,以往的一些“威权政府”的举措现在大行其道。尤其是西方老牌民主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面前反而暴露出一系列民主体制上的缺陷,西方现代民主制度明显陷入困境,暴露了西方国家“民主退化”的缺陷。实践证明,西方民主化模式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并非完美,这是否表明西方民主化进程也并没有结束,也需要开始一个民主巩固与发展调整的新阶段?亨廷顿的民主转型理论是否仅仅是对后发国家的命题?这是拷问亨廷顿转型民主理论的新问题。

再次,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有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开始改革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推进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例如,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在亨廷顿的西方民主标准下,他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形态被列入非民主的“威权政权”,但是客观上,这些民主转型国家却在不懈地探索符合自己国情的民主化道路,大力推进新型的现代民主形态——“人民民主”建设,并在现代民主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因此,非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实行民主转型,是否只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现代民主形态除了西方民主形态之外,是否可以探索并建构新型的非西方现代民主形态?亨廷顿转型民主理论又会遭遇新的拷问。

猜你喜欢
亨廷顿民主化浪潮
马来西亚民主化前后执政合法性的变化研究
浪潮发布人工智能“浪潮元脑”系统
模仿人类“尬舞”的动物们
新色彩浪潮
中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论我国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以亨廷顿改革理论比较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
亨廷顿病的症状与治疗
论我国新一轮司法改革:职业化还是民主化
阳光 沙滩 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