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战略

2014-08-07 07:42花建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区域文化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研究”(项目编号:13&ZD038)的研究成果。花建(1953),男,上海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①2Thinknow Consulting Company,Innovation Cities Top 100 Index 2011: City Rankings, web. Oct. 2011, 〈www.innovationcities.com〉.〖=〗〖=BT1(〗中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战略花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上海200235实施中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针对中国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吸取各国的有益经验,研究和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战略,包括总体理念、阶段目标和创新路径。在宏观上,要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区域文化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模式;在微观上,要鼓励创新创业,促进产业要素集聚,加快培育产业主体,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把对内对外两个大局结合起来。中国文化产业;区域性发展;战略和路径G124A00391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而研究和实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正是贯彻文化强国战略的必要内容和重要路径。中国既是一个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周边邻国众多的东方大国,又是一个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加强创新驱动的世界大国,必须通过有中国特色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才能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全面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一、 时代潮流:区域发展与文化竞争力

1. 区域的内涵和协作的重要性

区域是一个具有明确边界的地理空间,也是各种资源、产业和人类活动的承载空间。从空间划分的意义上,区域战略、国家战略、地缘战略是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的。一个具有明确边界和内在联系的城市和城市群,或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和稳定框架的经济和社会协作区,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区域。没有边界就没有区域,没有区域就没有稳定的发展框架。一个人类活动系统的固定边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保护系统稳定的作用。

从全球范围看,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下,国家的权力经历了一个逐步向区域、城市和社会转移的过程,中央政府不再是掌握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的唯一权力机构,各种区域成为制订合适的发展战略、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对于世界性的大国来说,辽阔的疆域、大量的人群、多样的地理、多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形态,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区域空间,而振兴区域的发展活力,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动力之一。如美国旧金山湾区及硅谷,被视为最富有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硅谷面积为4700平方公里,人口300万,2013年贡献的GDP高达2580亿美元。硅谷排名前10位的公司,每一家都富可敌国。著名的澳大利亚咨询公司2Thinknow从2007年开始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指数》,对全球331个城市进行了创新能力分析。其中波士顿、旧金山湾区名列全球的第一和第二名,被称为第一等级的创新核心城市(Nexus)①。

而在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把原来具有高度自治性的多个中小城镇组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战略,并且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区域发展重点,也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潮流。如丹麦中部大区,为全国五大区域之一,它的面积约13,142平方公里,人口约120万,组合了30多个高度自治的中小城(镇),形成了统一的区域发展委员会Regional Council和区域发展指导局Board of Directors,以再生性新能源、建筑与设计、电子和信息、创意产业为五大重点产业。这一区域发展战略,引起了联合国贸发会议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正在和亚欧其他地区的区域发展结构,形成更加广泛的联系和交流。正如该委员会的专家尼尔斯•埃里克所指出的:“富有前瞻性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源于智慧和知识的区域创意产业,是经济活力的引擎。拥有这样的活力区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Nisls Erik Andersen: MIDTregionmdtjylland: Central Denmark Region, 2008年3月,丹麦中部大区和上海正式建立了友好市区关系。

〖=BW(〗花建:中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战略〖=〗2. 区域的资源和整体发展战略

从经济的意义上说,区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特别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极大。

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提供了新的人类地理关系和新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视野,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空间形成了空间事物和人地关系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出现了所谓虚拟化的信息地理空间,这种区域经济系统的界线除了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运输条件、成本等经济因素影响外,大大地跨越了物理空间和自然边界,以“在场、在地、在线”三种形态,表现为价值观念、产业结构、人才资源、文化活动和全球化联系与合作的有机整合。

而“区域软实力资源”也日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有关研究者认为:区域软实力是指一个地区对外具有吸引资金、人才、技术及消费者的能力,对内具有发挥区内各种资源、人才的作用,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区域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政府能力与公共服务;区域文化;人力素质;基础设施与相关产业;国际联系等。其中一个区域的基础设施与相关产业、国际联系是区域软实力的外部条件,政府能力和公共服务是区域软实力的运作框架,而区域文化通过塑造、发挥人力素质构成了区域软实力的基本资源。“区域文化是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严新明、刘金源:《地方性知识:区域软实力的内核》,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7月5日。

这种区域文化资源,尽管是一种无形的要素,但是它一旦在基础设施与相关产业的背景上被激发起来,在政府能力和公共服务的框架内被动员起来,在发展战略的引导下被发挥出来,形成产业基础、市场体系、政策引导、人力资源的耦合效果,就会如阳光通过透镜形成燃烧点一样,激发广大国民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种内在的强大驱动力。

比如:闻名世界的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就与义乌区域文化的演进和更新密切相关。这个位于浙西地区的小城镇,自明清以来,就形成了三大文化支柱:“尚文好学”的学术传衍、“尚武勇为”的义乌兵精神、“尚利进取”的商业文化传统。义乌人素有“鸡毛换糖”的商业传统,而从事敲糖生意的义乌人,在善进取、急图利的同时,注重以义取利;而且非常讲究诚信。正是在义利并举和诚信理念的孕育下,义乌的商业文化在整体上呈现出迥异于唯利是图者的进取型精神风貌,为义乌小商品经济的兴盛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并且发展起中国第一个以大规模文化交易和文化外贸为特色、辐射海内外的中国文化产品交易会。二、 前沿视角:区域文化产业的研究框架

1. 全球关注的研究和探索

跨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产业和城市的转型,诸多的研究者对区域条件和文化竞争力、区域发展模式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研究视角,虽然他们比较多地集中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而且高度关注科技、工商、人文发达程度领先,国际化联系广泛的大中城市,希望把握好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转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乡村地区研究较少(这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的高度城市化有密切关系),但是总体上说,为我们研究以特色资源、规模集群、空间布局为重点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了可以参照的重要思想素材。

其中如英国学者Charles Landry提出的7要素理论,指出一座城市在发展文化创意经济方面的关键在于:人员的素质;意志和领导者的能力;人才的多样性;组织形态、强有力的地方认同;城市空间设施以及网络联系、组织结构。美国学者佛罗里达Florida提出3T理论,指出一座创意城市必须具备发达的科技基础、丰富的人才资源、多元的包容度。英国学者Glaser提出了3S理论,强调一个富有文化和创意活力的城市,必须满足技能(科学基础)、阳光(良好生态)、城市外拓(城乡相结合的开阔布局)这三个要求。欧洲学者Carta提出3C理论,而香港学者许焯权提出了5C理论,指出城市的创意经济,必须有4种基本的资本供应,即结构/制度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等。

这些研究的共同趋势是越来越重视区域和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多种资源要素,不仅仅包括资金、基础设施、科技条件等,而且包括人员的素质;意志和领导者的能力;人才的多样性;不仅仅包括单项的有利条件,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城市设施以及网络联系,而且更加强调在动态发展中,各种要素的有效配合,在一个富有前瞻性的战略框架内整合起来。

2. 4+3的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框架

环顾世界,放眼未来,从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世界大国的实际情况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出发,我们应该在广泛借鉴国际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涵盖面更加广阔、适应迅速变动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框架,即4+3框架,用以指导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实施。

图1中国区域文化产业战略的研究框架

这4+3框架包括要素:(1)资源培养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倚重具有比较优势的独特资源,而这种资源绝不会凭空产生,也不能仅依靠历史传承,而必须通过投资、教育、孵化、引进等多种方式进行培养,如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力资源、科技基础设施、技术服务条件、积极进取的文化观念。(2)创新驱动力。21世纪文化产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和升级,越来越强调集约型、效益型、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3)市场拉动力。既包括针对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市场,也包括针对相关产业的文化服务市场;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倚重。有些区域拥有发达的制造业,有的以农业而见长,另一些则形成繁荣的商贸业。为寻求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会推动不同产业和市场之间的融合。(4)国际合作力。指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包括投资结构、进出口贸易、文化包容性等,一个区域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说明它可以更多地吸收国际上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也可以更有效地融入全球文化生产的价值链、文化资源的供应链、文化品牌的服务链。

而更重要的是,要把上述四大要素放在产业成长性、多元开放度、区域契合度这三大变量的背景下来思考,使得各种文化产业要素与区域的总体发展战略形成良好的契合,通过体制、政策和观念的聚焦作用,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三、 挑战和机遇:中国区域文化产业的提升

提出中国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框架,目的是为了针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面对的挑战和问题,把握各种区域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弱项,抓住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为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全局看,中国既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发展不平衡、周边邻国众多、国际环境异常复杂的发展中大国,又是一个通过国家意志和战略实施而推进和谐发展、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的世界性大国。中国既有丰富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遗产,又在努力吸收全球各国文化建设的经验,迅速地缩短与主要发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差距。经过了2008年以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逐步进入到经济中高速平稳增长的发展阶段。中国领导人清醒地告诉全世界:“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web. 3Apr.2012, 〈ww.news.cn〉.

②赢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分布图(20132014)》(第4版), 〈www.ccitimes.com〉. 这也反映在中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区域发展领域中,面对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BT4(〗1. 从文化主体的集聚度来看,文化基础设施、大型产业项目、文化领军企业分布很不平衡〖=〗

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文化企业,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优势在于拥有文化企业的规模和能级。从目前情况看,中国三大城市群即京津塘城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及东部沿海地区占有绝对优势。如《光明日报》等评选的2013年第五届全国文化前沿30强中,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等三大城市群,拥有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上海东方传媒、杭州宋城等23家文化企业,中部地区拥有湖南电广传媒等6家,西部地区仅有四川新华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东部地区有94家,中部地区为33家,西部地区为56家,东北地区为24家;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仅有上海外高桥、北京天竺、深圳三家。从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分布看,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参看图2)。这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格局很不相称,缺乏良好的功能布局和辐射空间。

〖=BT4(〗2. 从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开发来看,缺乏对遗产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综合利用〖=〗

人类的文化遗产,凝聚了人类在历史上应对各种挑战所积淀的智慧密码,并且形成了在自然、历史、生态、民俗等各种因素作用下的形态,大致分为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历史文化建筑(群)、历史文化纪念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大类。一个区域所特有的历史建筑、纪念物、道路、村落、街区等是文化形态之形,而技艺、歌唱、节庆、民俗、传说等是文化形态之神。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各种文化遗产数量惊人。仅仅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公布了三批,共157项,上海郊区的嘉定区、浦东新区、青浦区和松江区,其代表性历史文化建筑和纪念物存量就分别有48项、47项、45项和42项,而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必须重视和遏制文化遗产的非自然消亡。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各种文化遗产流失的速度不尽相同,建筑遗产与传统戏曲、技艺等门类消失损坏的速度较快。近年来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获得很大成就,但是许多地方还存在对有形遗产重视多,对无形遗产重视少;对开发利用投入多,对整体传承投入少的问题。

〖=BT4(〗3. 从文化产业对地方协调发展的契合度看,缺乏因地制宜的多样化发展模式〖=〗

近年来,全国多个区域开创了依托当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探索可行性路径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使得文化生产力获得了快速的增长,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就形成了相互融合的发展关系。如依托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的以文化科技和金融的结合作为动力的张江文化产业园;依托影视产业服务和影视文化旅游开发形成的全国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依托悠久文化遗产结合新型城市化而建立的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园区;依托边疆民族风情所建立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项目——印象刘三姐歌墟等。但是在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着模式单一、缺乏创意、效率低下、照搬套路的弊端。

〖=BT4(〗4. 从文化管理和运作的体制来看,突出存在条线分割与区域协调发展不匹配的情况〖=〗

从区域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全国呈现出从“带状”到“块状”、从“点状”和“带状”向“块状”、以行政区划分向以城市群为核心、从追求GDP增长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导向。但是,在文化产业管理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条块分割、各个部门之间缺乏衔接的情况。比如国家鼓励民营资本投入大型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但是相关土地管理文件规定,这类土地只能出让给国有事业单位,限制了民营资本投入的积极性。又如各种文化主体的比例,也缺乏合理的结构。截至2011年11月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到50.8万个。其中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经营性单位有42万个左右,执行事业、社团及其他单位会计制度的公益性单位有6.5万个,其他单位2万多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Web. 30Dec. 2011, 〈www.ccizone.com〉.。而截至2012年底,各类全国性社会组织共有1600家,其中全国性的民办非企39家,基金会127家,学术性社团600多家。其中主业为文化类的社会组织不到1/4。文化类基金会不到30家,后者数量太少,大大限制了社会资金通过文化类基金会等渠道的筹集和运作效率。

〖=BT4(〗5. 从区域文化产业对国家的国际战略之贡献来看,缺乏自觉的配合〖=〗

从2008年以来,国家先后颁布了长三角、珠三角、环北部湾、中原经济区等30多个区域发展战略,近期又颁布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2014年3月5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颁布《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该《规划》涉及川、黔、滇、藏、陕、甘、青等七省区,核心区域内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人口超过760万,覆盖面积超过68万平方公里。它目的是在尊重当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以优秀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为核心,促进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具备引领示范效应的特色文化产业带,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突破了原有的行政区划,强调了传承文化遗产和整体协调开发的新思路,勾画出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和面向2020年的中国新地缘战略。这些区域发展战略又与中国国际战略相结合,以区域崛起、内外结合,推动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以地缘优势、梯度辐射,推动对外开放。但是目前各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这一态势很不协调,在面向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台海地区方向上,还没有形成代表国家文化实力的主要功能区域,亟待形成各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四、 总体战略:基本目标和要求

为了增强中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依托中国区域发展大格局,实施以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多元包容、内外结合为特色的区域文化竞争力发展战略。并且在2021年和2049年分两个阶段,从构建区域文化竞争力的总体框架,到全面实现中国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是:

1. 适应区域发展战略

从2008年以来,国家批准颁布的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等近30个区域发展规划,在规划和目标方面,体现了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宏伟战略,总体特点是:(1)从跨省区到次区域,突出地缘优势,培育不同层次增长极,不受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有跨省区的如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也有次区域的如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2)突出因地制宜,鼓励多样化发展模式,如长三角规划突出了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世界级的大都市群建设,江苏沿海发展规划突出了面向海洋的蓝色经济区特色。如珠三角规划突出了推动一国两制、促进粤港澳三地的分工合作等。(3)区域发展战略与中国国际战略相结合:以区域崛起、内外结合,推动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以地缘优势、梯度辐射,比如海峡西岸集聚区的规划,对推动祖国统一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将大大增强中国西南部沿海地区的综合实力。

有鉴于此,中国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应该与上述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的主导方向和重点集群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的大局相适应,突出因地制宜,利用各区域资源包括科研基地、产业集群、特色市场、历史遗产、民族风情、贸易大港等,加强各个区域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引领作用,发展因地制宜的不同文化发展路径,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和特色文化区域,创建多样化的文化生产力集聚发展模式。

图3国务院批准的部分区域发展规划示意图

2. 加强中心城市带动

以大城市群为核心,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升级,实施以文化科技创新为核心、多级带动的产业空间发展新格局,建设文化科技相结合的“智核”,集聚区域创新资源和增长动力,建设一批人才集中、科技繁荣、文化包容性大、产业和市场配套好的产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投资。

3. 促进产业之间联动

加强产业联动,突出融合发展,发挥文化产业对于一、二、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发挥文化建设对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生态化建设的贡献,加强与金融、科技、贸易、工业、建筑、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包括产品融合、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突出文化建设推动产业和城市双转型的促进和融合作用,普惠广大民生,通过总体契合、适度超前,提升该区域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水平。

4. 推动遗产传承创新

突出文化建设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与保护和倡导文化多样性结合起来,让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都能够通过参与文化建设,延续和弘扬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同时也要适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量人口流动和从农村向城镇迁徙的特点,不但关注本土的传统文化资源,而且关注文化的流动性,把源自外地和境外、具有很强“移民”特色的文化资源,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使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资本的开发结合起来,体现文化惠民和文化富民的效益。

5. 结合国内外两个大局

中国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开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格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对外文化开放的“升级版”,必然以强大的区域文化软实力作为后盾,中国区域的文化产业战略,为推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大格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中国不断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包括提出中国和中亚国家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起来,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机制以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等。

这就要求中国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把对内和对外两个大局结合起来,形成文化竞争力的国内战略与国际战略的结合,把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竞争力模式,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格局相结合,形成面向亚太地区、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和中亚等战略方面的文化功能区域,形成引领区域文化实力的“增长极”、面向国际市场的“辐射极”和普惠文化民生的“服务极”。五、 宏观推动:顶层设计与区域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这为研究和实施中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指导之下,要结合国家颁布的30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和各地的实际情况,针对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区域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性,综合利用生态、文脉、科技、经济、政策等多样资源,探索和实施多种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1. 国际化大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以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五大城市群为代表,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资源最集中、主体最为强大、国际化联系较高的集聚中心。此类国际化大城市要利用科技产业化速度快、人才集聚程度高、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顺应大城市向集约型、紧凑型、智慧型发展的大趋势,顺应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特别要指出:随着产业和城市进入了双转型的新阶段,以智能化生产、绿色型开发、生态型文明为特点,以紧凑型、集约化、智慧型的城市增长

图4文化创意主体聚焦的空间特点

作为模式。包括了从农业向制造业转型(工业化),从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转型(服务业化),从传统服务业主导向现代服务业主导转型(服务业高端化)三大形态和阶段,成为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为核心,体现高端掌控和网络节点的核心区域。虽然文化产业链在平面分工的意义上,不一定要集聚在大城市群,而是可以分布在广阔的城乡,但是在价值链的要素集聚的意义上,却越来越依赖金融保险、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口岸通关、国际交流等有利条件,形成平面分散和垂直集聚的有机统一。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华侨城、广州科学城等地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经验,生动地显示了大城市建设文化产业集群,推动规模化、效益型、国际化发展的广阔前景。

〖=BT4(〗2. 工商业强市和专业镇街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我国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等省市,在“县域经济”、“镇域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形成了一大批工商业强市(县)和专业镇街,包括长三角的昆山、江阴、无锡、萧山、诸暨、平湖等,珠三角的顺德、南海、东莞、宝安等,福建的石狮等,出现了一批GDP超千亿元的产业强市(县),它们下属的容桂、乐从、龙江、花桥、大唐等专业集镇也形成了GDP超百亿和双百亿元的产业强镇。近年来,广东省专业镇GDP总量占全省GDP比重超过28%。廖兆龙、王淑莲:《广东省专业镇发展情况及对策》,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编:《广东发展蓝皮书2011》,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1年。它们构成了中国区域经济逐步升级的重要引擎,也面临着土地资源过度消耗、产业能级低、城镇布局不合理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类地区要推动文化产业通过“渗透、包容、引领、联动”的方法,带动文化产业与工商业的联动,使得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兴起的工商业和专业集镇通过文化产业的带动,形成新的产业能级和发展活力,特别是要适应县域和镇域经济推动产业升级、拉动内需、扩大市场的需求,打造以创意设计、文化体验、品牌经营、消费服务等为拉动的新型产业链,带动当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不断升级,使得中国从世界级的制造业大国和时尚消费大国,走向世界级的文化时尚和品牌开发、研发、生产和营销大国。

〖=BT4(〗3. 工业资源型和资源枯竭型地区的文化竞争力发展模式〖=〗

我国目前有煤炭、森林工业、石油、矿业等工业资源型城市118个,包括煤炭城市63个,有色金属城市12个,黑色冶金城市8个,石油城市9个。这些工业资源型城市由于多年来依赖开采资源发展重工业,造成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不高,而发展文化产业成为该类地区寻求替代性产业的重要选择之一。此类区域要针对工业资源型和资源枯竭转型城市亟待产业转型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当地替代性的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体现文化惠民的效果和有效路径。

4. 生态功能型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跨入21世纪以来,国家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中国国土辽阔,生态类型多样,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森林、湿地、草原、荒漠、海洋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但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大。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55%,其中极度脆弱区域占9.7%,重度脆弱区域占19.8%,中度脆弱区域占25.5%。此类地区要适应生态功能性地区包括脆弱型生态环境的资源特点,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演艺旅游、工艺美术等项目。

〖=BT4(〗5. 民族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型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联合国贸发会议等的报告特别提到:应该把“文化遗产”作为创意经济四大组别之一,即文化遗产、艺术、媒体与功能创意 :“文化遗产被认为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来源、文化与创意产业的灵魂”UNDP & UNCTAD, 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10.。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大量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富集型区域往往是民族文脉最集中、最深厚的地区。针对这类地区的特点,要深入探索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路径,推动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国家近期正式启动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强调:一是根据长期形成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文化资源特点以及各地的文化生产力布局,以文化资源为“点”,以交通枢纽为“线”,以中心城市为“面”,建设“廊道型”文化产业经济带;二是在空间布局上采取差异化和梯度发展策略,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确定为核心区域、辐射区域、城市枢纽,达到既突出中心又辐射周边的目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国家财政部官方网站,2014年3月5日。这给了民族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型地区发展文化产业以重要的启迪,鼓励这些地区以点带面,发展创意美食型、旅游演艺型、艺术家集合村型、影视制作服务型等文化产业集聚模式。

6. 农林牧副渔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此类区域要适应农林牧副渔功能区域的特色,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结合中国走向现代农业的大趋势,开发创意农业、花卉园林、创意旅游、岛屿文化、水域体验、文化遗产体验等特色化的产业集聚区,利用现代农业经济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发挥创意和创新,研发出具有较高创意含量农产品或活动,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创意美食、创意旅游、创意生活等新兴市场。浙江宁波滕头村形成的“全国绿色指数第一村”、东阳花园村探索的把创意农业、木雕红木家具业、影视制作业等相结合的“花园村”路径、成都锦江区等提出的“五朵金花”等模式,以创造性的实践,为农林牧副渔主体功能地区把区域的丰富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的优势,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

7. 对外开放前沿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此类区域包括多个沿海、沿边地区,处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是保护国家安全、推动对外贸易、开展国际合作的前进基地。此类区域发展文化生产力,要立足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体系、迈向21世纪负责任世界大国的趋势,整合国际上不同区域的市场和资源,建立多种形态的产业合资与合作模式,成为体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前进基地。此类地区要适应沿海、沿边地区的特点,结合边境口岸和港口的优势,开发多种适应国际文化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开展跨境文化贸易和跨境文化合作项目,成为体现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前进基地。六、 重要举措:创新重点与实践路径

〖=BT4(〗1. 因地制宜,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文化竞争力政策〖=〗

要针对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制订和实施各有重点的文化竞争力扶持政策。比如:针对产业和城市的双转型,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征收增值税,文化创意产业中广告服务、会展服务、商标著作权转让服务、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部分门类纳入本市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而杭州市针对当地民营资本活跃、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率先出台关于鼓励和扶持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繁荣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鼓励在杭州市民政部门注册的民办博物馆、民办书画院、民办图书馆、民办艺术院团、民办纪念馆、民办美术馆、民办收藏馆、民办陈列馆以及文化创意类社会组织等,有效地激发了各种社会主体和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对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启发。

2. 前瞻理念,打造创意和创新的社会共识

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埃德加•沙因指出:企业和组织文化是在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且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它不但包括了一个组织要追求的核心目标,而且反映了关于真理、时空、人性和理想的更深层次观念。由此,具有优良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文化的群体,将随着竞争的展开和困难的磨砺,越来越显示出长远的活力。

这正是中国推动区域文化竞争力战略最需要培育和最值得珍惜的文化品质和区域共识——尊重市场、鼓励创业、挑战权威、勇于冒险、培育强者,是代表最强大战斗力的“文化DNA”。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中国许多区域格外需要培养适应未来知识型、创新型社会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认同,形成全社会的普遍文化共识,鼓励“敢于超越,王者归来”。不在意成功带来的财富,而更在乎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推动更多的国民特别是青年人从“生存型创业”走向“机会型创业”与“创新型创业”,形成澎湃的文化创意经济活力。

〖=BT4(〗3. 适应双转型,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和园区的升级版〖=〗

从现代产业竞争的意义上说,产业集聚区以集聚推动创新、共享降低成本、叠加提升品牌、服务提升地租的特色,而成为许多产业推动集约化、规模化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它们正在不断超越工业园区和科技基地的传统模式,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向更高的阶段升级,成为文化产业走向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1.0版的特点是: 企业集聚,扩大规模,注重产能,注重以产业组合而形成竞争的优势;那么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2.0版的特点是:打造平台,快速成长,注重效益,注重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益提升;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3.0版的特点是:跨界融合,鼓励创业,虚实结合,创意社区,注重以知识型创业者为核心的长程发展,进一步采取“软硬”兼施,通过融资、税收、项目、优惠、租赁等渠道进行制度性的激励,发挥时效性长、引导性强的优点。

〖=BT4(〗4. 跨业合作,发挥文化产业对一、二、三产业的促进作用〖=〗

跨界融合已成为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潮流。文化与工业、商贸、旅游、房地产等行业的“越界、渗透、提升、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全球以发达国家为先导,逐渐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人们在获得大量物质产品和常规服务之后,越来越重视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这就是 “体验经济”。比如:新款设计的精美包装巧克力,让年轻人作为赠送情人的礼物,从包装、香味、标签中,传达恋人的含情脉脉,尽管巧克力的质量和工艺没有变,但是赋予的情感内容更加丰富了。大量案例证明: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业融合,需要更为丰富的集成创新。它突出文化创意成果与一、二、三产业成果在技术、包装、品质、风格、广告、象征意义等方面的融合,把文化创意的能量播撒到城市人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大力发展产业联动,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创意密集型的新兴领域和新兴业态,从注重产品技术更新的“硬创新”,走向关注情趣和审美的“软创新”,从而走向更高水平的综合型“巧创新”。

〖=BT4(〗5. 平台体系,发挥新兴文化经济领域的平台作用〖=〗

发挥“平台经济”的作用,提高园区服务效益。大量实践证明:在新兴文化经济领域,建立提供技术研发、设备共享、内容配送、投资融资、产权保护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而且形成良好的体系,将会有利于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形成良好的要素流通和集聚效应,这就是所谓的“平台经济”。大量研究说明:一个地区率先建立了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将会对集聚优质资源、培育产业主体、激发创造活力发挥重要作用。

〖=BT4(〗6. 生态服务,推动文化建设对和谐发展的推动力〖=〗

休闲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成为当今区域发展的一大潮流。它突出了产业的生态化、消费的循环化、享受的绿色化。区域的文化竞争力建设在生态化、新型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转型增长的时代背景下展开。文化产业要发挥对生态休闲新城等的贡献,要与经济、社会、生态、社区服务等相结合。文化产业不但要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要构造具有优良文化创造力、优质文化消费、优雅休闲活动的城市空间。大量实践证明: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城市的创新活力主要来自知识型和创新型的人才。他们乐意集聚在鼓励创新和创业、科技和教育发达、能够包容文化多样性、具有广泛国际联系的城市中。

7. 新型城镇化,展示文化产业多方面贡献力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强大引擎和重要内容之一,也将给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文化产业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贡献,必须突出四个重点:发挥文化引领和提升作用,推动产业和城镇双转型;壮大文化产业主体,培育新型企业家群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推动产业要素的流通和各种财富的涌流;再造城镇空间形态,从产业园区走向文化城区。全国诸多城镇在这些重要领域做了大量的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和创造活力,也将为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以下“英文摘要”转第68页)〖=1(〗

201404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动画产业国际化经营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2BGL13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区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分割区域
擦桌子
谁远谁近?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区域发展篇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