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军
文章通过文献法对我国基础体育课程中的智能理论进行了梳理,认为体育课程以多元智能理论引导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真正地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取得了智力与智能的双赢。同时,文章也分析了目前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多元智能目标的体育课程构建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体育体育课程体育课程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相较于传统的智能理论,体育课程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多元智能地发展,能真正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的个性,取得智力与智能的双赢。尤其是在我国教育正全面深入地进行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构建的大环境下,多元智能理论对体育课程的影响将会更深入,这将直接体现在体育课程理念与价值观的更新上。因此如何使体育课程与多元智能理论更好地融合、构建是体育工作者要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一、多元智能理论核心思想
多元智能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首次提出。他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非单一的,并且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的智力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发展的。因此每个人都拥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八种主要智能,后来又增加了第九种智能——存在智能。同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组合。近三十年来,该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上,随后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也开始重视该理论,把它作为教育理论依据之一,并写进我国《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现代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有自己的特殊性。传统观念认为体力和智力是两个不相关的能力,体育只是“锻炼身体”而已。而实际上体育不仅仅是“身体锻炼”,它除了关注人的身体健康外,更关注人的心理、社会与道德层面的健康。因此体育课程中融合多元智能理论,实施多元智能教学,是体育课程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符合体育课程发展的总体目标的需要。
二、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1.传统智力观影响依然深远
在我国,大部分学校教育中仍然在采用传统的智能理论,即传统的智力观。传统的智力观只注重学业智力,主要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在实施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忽视运动、音乐、美术、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其他智能的培养,甚至阻止其发展。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表现为课程设置相同,教学方式单一,考试统一且标准化。而学生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个体独有的个性被压抑而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这种智力观是一种狭隘的智力观,在人才的培养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期以来,体育课程也一直深受这种传统智力观的影响。
2.课程设置只涉及运动智能
体育课程在遵循体育教学原则和相关政策性文件的基础上,虽然在学校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实情况却是体育课程设置不能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差。同时在教学中只注重运动智能的培养,也造成忽视涉及学生的语言表达智能、数理——逻辑智能、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的培养。事实上是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且每种智能都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综合性的发展。
3.以纲为准导致教学内容丰富性差
目前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上的规定内容为主,主要以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体操等项目为主,其他项目则要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同时考核时要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而体育课程教学往往注重于体育运动技术的传授,而体育文化和保健常识的教学则备受冷落。因此,教学内容的单一与沉闷,以及没有向其他领域知识的延伸或延伸得不多、不广、不深,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
4.教学方法灵活性差且忽视学生个性
尽管体育课程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体育课程仍然以过去的“三基”教学为主要内容,不积极或是漠视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不灵活,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学生自己练习”的形式在授课。同时教学中强迫性地要求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忽视个体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存在的差异性,违背了教学规律,违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大大地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经过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体育课后,出现了很多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下降,在走向社会时却没有掌握任何一项锻炼身体的方法的现象。
5.体育教学评价单一缺少过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依据是绝对成绩的反映,只注重技术评价和结果评价,考核以运功技术为主,而缺少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且评价单一,只看体育测试成绩是否及格或是达标,往往忽视学生自身的进步幅度与学习态度的变化情况,易损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体育课程思考
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和世界各国成功的应用,并能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主要是因为该理论有助于树立全面的质量观、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正确的能力观,有助于树立符合现实的人才观和建立发展性的评价观。然而从实用的角度看,社会普遍认同体育课程在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空间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成效,却不认同体育课程在其他智能方面所起的成效。实际上体育课程也可以发展学生多元智能,具体思考如下。
1.体育课程理念与目标构建
(1)更新理念,多元发展。体育课程理念是保证体育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是学校进行体育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体育课程理念是否先进、是否正确决定着课程的发展方向。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全面地贯彻体育课程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并健康成长。只有在先进的、正确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学内容才能更生动有趣,教学手段和方法更丰富多样,教学氛围更和谐活泼,教学秩序更严肃活泼,从而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学习的兴趣,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体育课程理念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群体的现有特点不断地进行更新调整,使其针对性更强一些,例如学生的智能培养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在提出时要更具体、更清晰,使实施者有迹可循,以便最终转化为可具体操作的教学行为。
(2)定位准确,因地制宜。体育课程目标也是学校进行体育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虽然目前的体育课程目标比较明确,但由于初等教育中体育的不平衡性、不完整性和不科学性,体育课程目标在初等教育中无法完成,并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高等教育中,因其与初等教育得衔接不好,造成选项课学生的体育基础参差不齐,学生身体素质达不到专项的要求,也无法达到体育课程的目标。因此,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主要应考虑智能的协调发展问题,体育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为了全体学生的智能协调发展上,可根据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多元智能理论来构建体育课程目标。如体育课程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考虑的问题有:如何引入语言文字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训练;如何运用身体练习来提高空间智能的精确感和控制感;如何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如何引入音乐智能;如何唤起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等等。当然运动不是要培养学生所有的智能,而是要突出关键智能的发展。
2.体育课程设置与结构构建
(1)设置合理,严格监控。根据国家《纲要》的规定,体育课程的设置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以使学校灵活机动地调整课程设置,同时也使体育课程设置发展出现不均衡性,为一些注重智力发展的学校开了取消体育课程或是缩减体育课学时的方便之门,而教育部门的监控管理也比较懈怠,不能真正地反映现实存在的问题。因此在设置体育课程时应使社会和实施单位——学校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甚至是再提高认识。只有认识有所提高,观念有所转变,才能给予体育课合理的课程设置,特别是要保证体育课的学时。而教育部门的监控管理人员应严格监督管理,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监控,并有一定的奖惩制度,对不按照国家规定与要求设置体育课程的学校给予一定的处罚,对落实实施好的单位则给予奖励。
(2)多元分类,从实际出发。体育课程结构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为原则进行构建。当前的体育课程结构主要有两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结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中,理论所占的比重只有10%;而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中课内教学占了很大的比重。这都说明现有的课程结构是不合理的。课程结构分类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更加多元化。如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比重小的部分,或是增加缺失的项目,可以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课程结构、保健与康复课程结构等,但是任何调整都应以课程理念和目标以依据,都要科学、合理,从实际出发,而不能本末倒置,脱离实际。
3.体育课程内容与实施构建
(1)多样化选择,满足多元需求。体育课程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其内容是宽泛的、丰富多样的,在理论上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但实践中却有了人为的因素,譬如学校、体育教师只是按要求制定体育教学计划,按要求进行体育教学,只关注学生的运动智能发展。因此体育课程内容在构建时需要拓宽智能培养的范畴,把语言文字智能内容、逻辑数理内容、人际关系内容、身体运动智能内容、空间智能内容、音乐智能内容、自知自省智能内容和自然观察智能内容等纳入到体育课程内容中,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具体安排应是那些常见可行的、学生喜欢的、教师能教的、场地允许的项目,这样学生才能有多样化的选择余地,满足他们的多元需求,并将教学与现实相结合,深远影响学生的现在与未来。
(2)实施创新,发展个性。无论对体育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结构等进行多深入的研究,最终都要付诸于实践,实施到体育课程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为多元智能而教”,运用多元智能可以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拥有发展多种不同类型智能的机会;认为也可以“用多元智能来教”,处理运用非学术性的智能,还可以把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等都应用到体育课程中来,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应用自己的智能。这些都需要通过理论的研究,不断地进行创新,即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变,且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特别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促使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4.体育课程评价构建
(1)多元评价,注重过程。多元智能理论视域下的体育课程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更注重过程评价。体育课程应注重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局限于学生运动智能的考核,更应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评价过程中要对人际关系、学习态度、进步幅度等方面的智能来进行综合考核,要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除此之外,也要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保证体育课程的实施,使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
(2)参与评价,整体调整。体育课程的建设评价是由教育部组织进行的,是自上而下的评价模式。但真正实施课程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实施者是体育教师,因此基层的体育教师、学生更有话语权,他们都应该共同参与到体育课程的建设评价中来。只有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的实践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参与到课程建设评价中,才能更有利于体育课程建设的发展。教育部门可以针对体育教师和学生制定不同的问卷进行调查,进而根据这些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以及实地调查收集相关的信息进行体育课程建设的调整。
————————
参考文献
[1]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郭戈.多元智能理论与高校体育教学.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3] 刘原.“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多元智能”理论.北京教育,2002(4).
[4] 张海.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4).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