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培养客家菜烹饪人才传承创新客家饮食文化

2014-08-07 14:45陈钢文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饮食文化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陈钢文,男,梅州农业学校烹饪教研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摘要:客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客家菜肴文化底蕴深厚、风味独特,是粤菜的三大地方风味菜肴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客家菜肴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缺乏扩张力和市场竞争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客家菜肴的创新与发展。如何弘扬客家饮食文化,让客家菜肴焕发生机与活力?本文以客家菜烹饪专业人才培养为主线,通过学校、基地、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参与、多轮驱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与技能,传承创新客家饮食文化品牌。

关键词:客家菜;人才培养;饮食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6-0063-03以梅州为代表的客家菜俗称东江菜,是广东三大地方菜系之一。她既包含客家人世代相传沉淀而来的丰富多样的知识、技能与实践,又凝结着客家人的民族情感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客家精神;既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又是标识客家人身份,维系客家人民族认同的重要精神纽带。然而,长期以来,梅州客家饮食文化“固守山门”,发展缓慢,饮食文化品牌缺乏影响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要素是梅州山区的饮食文化缺乏扩张力,餐饮从业人员素质差、文化知识有限,开门做菜意识缺乏,小富则安,企业“弱、小、散”的状况明显。由于上述原因,致使梅州客家饮食文化的独特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难于转化为品牌优势、经济优势。加速培养客家菜烹饪人才,展现客家菜烹调技艺,传承创新客家饮食文化品牌意义重大。

一、发展现状

(一)烹饪专业人才文化素质差,是梅州饮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绊脚石

据统计,梅州市餐饮行业从事烹饪技术工作的专业人才中,大部分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而且缺乏上岗前正规培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发展空间,阻碍了专业技能的提升,难以承担做大做强饮食文化的重任,不适应大力发展养生旅游,全力打造“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的旅游品牌和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战略的需求。

(二)山民意识较强,观念陈旧,是阻碍梅州餐饮行业规范、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历史原因,梅州市大部分餐饮企业长期处于封闭式的的自然经营状态。自己不出去,别人进不来,过度自信地维系经营上“内封闭”的循环格局,形成传统的自产自销、封闭守旧的小农经济观念,对客家饮食文化的客观优势和劣势缺乏辩证的认识;只重眼前效益,忽视长远效益,在市场竞争中显得束手无策,效益低微。

(三)烹饪技艺提升与创新已成为薄弱环节

据调查,梅州市餐饮业客家菜烹调技艺传承创新少,其主要原因是:①绝大多数餐饮企业属家庭式经营,子承父业,不但无法承载传统制作技艺的文化底蕴,更无法诠释客家饮食文化独特风味的精髓,难以适应行业发展变化需求;②大部分餐饮企业对质量效应、品牌效应认识不足,对烹调人员继续培训、交流研讨漠不关心,技艺创新意识淡薄,长远发展眼光缺乏;③相关职能部门对属地餐饮企业发展缺乏引导,对传承创新梅州客家饮食文化指导机制缺失。

二、加速培养客家菜烹饪人才,传承创新客家饮食文化的构想与措施

(一)构想

目前,面对“弱、小、散”、“固守山门”的经营状况,一是要通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二是要通过示范引导餐饮企业在传承客家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新客家菜肴体系;三是要规范客家菜肴体系烹调标准,提升客家饮食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因此,要建立以梅州农业学校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与大师工作室、与中餐烹饪专业,大师工作室与协会,协会与协会,经营主与经营主之间的多层次、多渠道相互交融的网络化培训,实现客家饮食文化推广的良性循环,促使客家菜烹饪技艺从低端“弱、小、散”向高端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具体模式如下:

(二)实现措施

1.校企合作,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培养高素质客家菜专业技术人才

在市场经济条件,梅州餐饮行业在规范经营、传承创新客家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从业人员素质差。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创新客家饮食文化,更好地与打造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接轨,梅州餐饮行业培养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烹饪技能人才势在必行。因此,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转变观念,打破过去传统单一的办学模式,既办全日制烹饪技术教学班,又办中、短期客家菜烹饪技术培训班,以弥补烹调技术人员的不足,提升烹饪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如梅州农业学校与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及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雁南飞茶田度假有限公司、梅州万秋楼客家文化有限公司、雁鸣湖银湖大酒店等会员企业合作,以梅州农业学校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为平台,筹建大师工作室,在办好全日制中餐烹饪专业的同时,举办客家菜技能提升培训班。至2013年底,共培养中餐烹饪技术人才321人,学生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有国家三等奖1人,省一等奖3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15人;培训学员1000多人次,参加全国海峡客家烹饪大赛中,获得17个特金奖、10个金奖;梅州市餐饮行业现有高级技师1人,技师51人,广东技术能手6人、梅州技术能手5人,大大提高了梅州餐饮行业人员素质,对传承和创新客家饮食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从业人员烹调技艺提升后,规范特色经营意识不断增强,相互交流烹调技艺,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推动了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创新教学和培训内容,构建客家菜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创新课程体系

以梅州农业学校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和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以科学化和市场化为原则,在系统研究和整理客家饮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础性、传承性、创新性等三类客家菜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课程。基础性课程以烹饪饮食文化,客家菜肴风味,“食品卫生五四制”等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厨房设备设施,烹饪原料、烹饪美术、原料加工、烹调工艺等知识,通过系统学习,夯实烹饪基础;传承性课程是基于传承客家菜非物质文化,将客家菜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请进校园,口传身授梅菜扣肉、盐焗鸡、酿豆腐、发粄、客家三丸、娘酒鸡等风味特色菜肴,学生拜师学艺,传承客家菜的传统技艺技法;创新性课程是通过素质拓展,风味表现认知,标准实践,菜肴研发,文化融入,创新升华等途径,提高学生对客家菜传承和创新的认知,积累直接经验。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要落实传承创新客家饮食文化的培训部门责任,落实办班培训工作,制订培训的发展规划,明确先培训什么人员,后培训什么人员,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对参加培训的企业和人员给予政策扶持,并将优秀餐饮企业带入公众视野,形成传承创新客家饮食文化的合力。要组织人员系统研究和整理客家饮食文化内涵,组织制订制作工艺和质量规范标准。要出台鼓励传承创新客家饮食文化的措施,支持餐饮龙头企业做特色、做品牌、做文化。要引导扶持个体企业汇聚客家菜烹饪人才立足当地求发展,外出开店做品牌,促进客家饮食文化的品牌化,特色化,客家餐饮企业经营的产业化、连锁化、资本化。

4.建立健全餐饮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客家饮食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的示范、指导作用

各级餐饮行业协会正常运作,为传统创新客家饮食文化,找到了一条新途径。其一,把一家一味的“弱、小、散”经营扩大为规范、标准的品牌经营,形成客家饮食产业链,获得“1+1>2”的品牌效益;其二,以行业技术协会为基本结构单元的行业分工,有利于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较大的产业优势;其三,行业协会是完全出自从业人员学技艺、用技艺的自觉行动的组织,既不花国家一分钱,又直接与经营者的经济活动、经济效益处处相关,息息相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传承创新客家饮食文化既快又好。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为行业协会的正常活动搭建平台,指导并扶持他们建立对外交流机制。其次,应为其在传承创新客家饮食文化中提供卓有成效的系列化服务,如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流通服务等。第三,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在传承创新客家饮食文化中取得的成绩,值得总结。5.加强客家饮食文化的包装和宣传要通过举办美食节、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提高客家饮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通过餐饮名店、客家名菜、名小吃等活动,提升客家饮食的品质和美誉度;通过实施烹饪名厨、名师工程,提升客家烹饪技术人员的知名度;要善于运用各类媒体,深入宣传每一道客家菜背后都有一个传说、一段故事和养生的文化内涵,全力提升客家饮食文化的制作技艺和品牌。6.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吸收行业前沿技术,创新客家菜制作工艺“走出去”,就是通过餐饮行业协会、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等平台,组织企业技术骨干、行业科研工作者、餐饮企业经营者,与闽,粤,赣以及港澳台,海外经营客家菜餐饮企业、行业协会开展交流研讨,互通有无,融合渗透,创新发展客家菜肴制作工艺,带动行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提高。“请进来”,就是邀请专家学者、各大菜系名师名厨,以及闽、赣、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客家名厨,举办学术交流、客家饮食文化高峰论坛、客家菜烹饪大赛、客家厨师节等活动,传播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开拓餐饮企业经营者、技术人员的视野,共同谋划客家菜肴的创新发展。7.开设烹饪专业大专班,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专才川菜、湘菜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高素质人才培养是关键因素之一。四川早在1985年就开办了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培养具有大专学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客家菜的发展,应借鉴川菜、湘菜的成功经验,开设烹饪专业大专班,吸引专家学者投身于客家菜的研发培训,为客家菜提供更深厚的理论基础;通过培养大专层次高素质技术人才,为弘扬客家饮食文化、传承创新客家菜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饮食文化人才培养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从方言词汇看乌鲁木齐地区回民的饮食文化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