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李倩雯,女,山东济南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制度设计。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这一矛盾体并行不悖成为我国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配置现象。本文试从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合力作用的角度出发,通过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为探索化解二者矛盾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经济地进一步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用工荒;就业难;宏观调控;市场配置近些年,“用工荒”和“就业难”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按照正常的逻辑,“用工荒”的结果就是人力市场求大于供,用人单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时恰恰是不应该出现“就业难”的情况,而这个时期我国却出现了两者并行不悖的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合力作用,解决二者之间矛盾,寻求二者的平衡点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何谓“用工荒”和“就业难”以及二者矛盾的中国式并存
“用工荒”从字面意思来说,即指用工短缺现象,尤其是2009年7月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出现了严重缺工现象。而我们这里所说的“用工荒”则是自此之后到目前为止就业领域出现的用人单位招工难的现象,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中低端职业上,如普通工人、技术工、第三产业服务人员等。而“就业难”顾名思义就是就业者找不到工作,这里的就业者主要是指大学生群体和80、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
在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据专家指出,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人口红利按照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可以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却在剩余劳动力还未完全转移成功的期间,出现了“用工荒”和“就业难”同时存在的局面,一方面企业招聘员工困难,一方面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这就是所谓的二者矛盾的中国式并存。
二、“用工荒”和“就业难”矛盾中国式并存背景简述
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复苏阶段。此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即经济增长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实现)对劳动力质量要求比较低,加上进城务工工资要高,出现了当时所谓的“民工潮”。现今,尤其是2010年我国经济复苏之后,加上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长三角、珠三角的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大量的用工缺口,即“用工荒”,与此同时,另一大批劳动力却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就业比较困难,甚至有些地方大学生的平均工资已低于农民工群体,即我们常说的“就业难”。
这种两难现象,用下面这一实例可以进行充分地说明。范宗慧在《于两难出求出路》一文中曾提到,临沂市的一次招聘会上,记者听到了企业发出的“用工荒”信号,“现在招聘太难了,我们公司招200-300名电焊工,都招了4天了,现在报名才20几个,还有营销经理、部门经理这些岗位都没人问,你看待遇多好啊,就是一个也没招找。”位于临沂经济开发区的一家炉业有限公司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这样对记者说。①另一方面,记者在采访应聘者时,大部分应聘者表示,招聘会上提供了很多职位,但都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要么要求高,要么待遇不好或者工作价值不高和前景不好等等,它反映出我国当前就业领域里,企业招工的标准与应聘者的心理预期不相匹配。由此可见,“用工荒”和“就业难”已成为我国目前就业领域面临的“两难”问题。
三、“用工荒”和“就业难”矛盾中国式并存的原因简析
关于“用工荒”和“就业难”这两方面问题产生原因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单方面分析“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原因,即便有分析两者同时存在的原因,也是单方面集中在分析国家调控或市场配置一方面。少有将国家调控和市场配置结合来分析“两难”问题。笔者认为,“两难”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国家调控与市场配置不能合理地有机结合,发挥合力作用。具体原因如下:
1、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问题突出。
一方面,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基础薄弱仍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工业大而不强,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加上产业结构内部不合理等问题,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较为困难,从而影响到大众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需求跟现今人才培养信息不相符,尤其是1999年大学扩招之后,大部分基本劳动力资源被“大学生化”,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使大部分大学生缺乏了竞争优势。
2、我国教育、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性问题严重。
我国教育制度规定的教育引导方向,如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与实际的劳动力需求脱节,大学生毕业之后不能真正通过学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就业供给结构和就业需求也不相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那些普通的工作(普通工人、技工、第三产业的工作)没有兴趣,另一方面,80、90时代的农民工作为当前农民工中的主要群体,生活方式与父辈“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生活截然不同。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就业现状。
3、企业用人机制有待和完善。
首先,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竞争力,但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劳动生产成本提高,利润下降,因此薪酬待遇不能满足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的要求。其次,中小企业职工福利、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了部分中小企业招工难。第三,部分企业招聘盲目追求高学历,而不是以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人的能力来衡量,使许多就业人员望而却步。第四,企业文化营造上不能吸引和留住员工,使员工没有归属感和存在感,用人机制出现偏失。
4、就业人员本身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就业观念脱离实际。
一方面,高校培养包括有些技工学校的教育多以理论为主,缺乏社会实践教学,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较低;另一方面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人能力欠缺,又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不能符合招工单位的要求;且有些人对自身就业定位偏差,在无经验和实践能力下,既要专业对口,又要工资薪酬高,就业观念脱离实际,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典型现象。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经济发展来促进社会就业。与此同时,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着重解决供求信息提供、职业中介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失业人员寻找合适岗位,确保劳动力合理、规范流动。加强《劳动法》的宣传与执法力度,依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进一步完善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制定合理的用工制度标准,对用工单位进行严格管理,切实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总之,“用工荒”和“就业难”矛盾的中国式并存,作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种特有现象。是经济结构、教育体制、人才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而我国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或者找寻矛盾的平衡点,需要将国家调控和市场配置进行良性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作用。
参考文献:
[1]曾黎:《浅谈“用工荒”与“就业难”的交点——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发挥人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商业现代化》,2010年2月。
[2]杨莹:《试论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等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与对策》,《出国与就业》,2010年。
[3]范宗慧:《于“两难”处求出路》,《中国就业》农民工就业版2010年6月。
[4]李月:《我国“民工荒”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经济纵横》,2007年11月。
[5]蔡昉:《“民工荒”现象:成因及政策涵义分析》,《开放导报》2010年4月。
注解:
①范宗慧:《于“两难”处求出路》,《中国就业》农民工就业版2010年6月,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