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陶
1918年,李大钊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一文中,热烈欢呼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充满激情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迅速地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直至为信仰牺牲宝贵的生命。然而,“赤旗的世界”这一理想种子的萌芽却可以追溯到他的青年时代……
入学堂研政理求救国之良策
李大钊生于晚清中国社会急剧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时代。生灵涂炭,民族危亡,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李大钊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1907年夏天,18岁的李大钊与几个同学来到天津报考学校。
当时,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和北洋法政学堂都在天津招生。李大钊认为“军医非我所喜,故未投考”,其他两处,都报名参加了考试,并被录取。由于“理财致个人之富,亦殊违我素志”,一心期望为祖国寻找出路的李大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于是舍弃了长芦银行专修所,就读于北洋法政学堂专门科第一期。
这是李大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进行人生方向的重大选择。后来,他在《狱中自述》中曾回忆说:“自束发读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从严师笃学问树民主革命信念
北洋法政学堂自创立伊始,就以新型的西方模式办学,学制课程设置都吸取了西方办学思路。除聘请一批外籍教员及留日学子任教外,还吸收了张友渔、阮慕韩等一大批进步人士任教及负责学校管理工作。从1907年创建到1937年解散,这所学校一直和进步、革命联系着,李大钊就是从这里开始了革命生涯。
在北洋法政学堂,李大钊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拔尖人才。1925年,北洋法政学堂举行18周年校庆,首任校长黎渊受邀回校观礼时赋诗一首,还特意在“门前桃李见孙枝”句中注云:“门人白兴亚、李季常、夏敬民诸人皆有声于时,门下受业者甚多,故云。”诗注中所提到的“李季常”便是李大钊,注中“有声于时”的记叙,见证了李大钊当时的声望和黎渊对李大钊的赞赏。
在学校里,李大钊广泛地阅读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书籍,逐步成长为革命的民主主义者。李大钊对他的老师白雅雨(辛亥革命烈士,滦州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十分敬佩,受他影响很深,在校期间参与创办的政论刊物《言治》即受其影响而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潮。1910年11月,天津学界要求清政府开设国会,实行宪政。李大钊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游行,赴督署静坐示威,并被推选为该校代表。这次请愿活动以失败告终。1912年冬,李大钊参加了中国社会党,并被选为天津支部总务干事。
书文章编《言治》酿“赤旗”之萌芽
据同学回忆:“大钊同志在法政学堂读书时,就善于写文章,其文章深厚磅礴为全校之冠。”李大钊被推举为“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长,创办了《言治》杂志,主持编译了《〈支那分割之运命〉驳议》和《蒙古及蒙古人》两部震动海内外的著作。
在校期间,李大钊先后发表过12首诗,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思想。他的《题蒋卫平遗像》诗中云:“夜夜空江头,似有蛟龙起。”预言中国的反动统治将不会长久,新的政治力量将走上历史的舞台。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李大钊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官僚的统治只是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1913年4月1日,李大钊在《言治》月刊发表《大哀篇》,揭露了军阀统治假共和、真专制的面目。
1913年毕业后,李大钊含愤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爱国斗争,并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1916年归国后,李大钊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活动,组建中国共产党小组,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作者单位: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