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明确规定了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功能,同时也把公众参与列入了规划的法定过程中。公众参与成为制度化的利益协调手段。
而在规划实践中我们发现,公众参与渠道的不畅通和相关机制的不完善,限制了公众对城市和规划诉求的表达。我国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更多地集中在政府发起的,“自上而下”的“公示”、“意见征集”等,如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实践[1],而“自下而上”的参与往往因公民社会体系发育的不健全,难以实现。
在政府、市民和规划师等主体之外,中立的第三方力量在公众参与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第三方在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中主要指非政府组织(NGO)和社区组织[2]。随着我国对公民社会理念认识的加深,以NGO为主的第三方组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逐步介入城市的发展中来[3]。
随着大数据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社交网络、移动终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交往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城市规划方法。新媒体工具对公众参与发挥了巨大的驱动作用:公众可以自由表达对城市的诉求,实现“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第三方组织也越来越多地通过新媒体平台,针对具体规划项目发起记录、宣传活动,并积极介入直接的公众参与。综合各种新媒体技术,“基于互联网的规划信息交流平台和公众参与平台”[4]的研发也为公众参与提供了越来越适用的专业工具。
本文基于笔者参与的“钟鼓楼片儿区关注团队”和“梅州围龙屋关注团队”的第三方组织实践,从工具的视角研究新媒体工具及其生成的大数据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中的使用,希望总结一套可推广的方法,促进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发展。
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在内的各种媒体,在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中发挥着监督者与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新媒体是电脑、网络等新兴信息与通讯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传统媒体,新媒体表现出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性。新媒体与生俱来的与用户良好的互动交流特性,尤其是展示和交流两个主要优势,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最佳的平台,社交(Social)、位置(Local)、移动(Mobile)即SOLOMO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技术概念,具体表现为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s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和移动终端(Mobile)应用等技术。
“大数据”在IT行业指需要使用新工具处理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通常,我们可以将大数据理解为互联网和物联网产生的海量数据资源。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来自新媒体工具的大量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内容、音频、文本信息、视频、图片等非结构化数据成为了目前大数据的主体。
SNS即社交网络服务,是一种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微博,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SNS平台,用户可以用140字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即原新浪微博)产品,已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
微博传播信息特点是鼓励目标受众将信息像病毒一样传递给他人,使之在曝光率和影响上产生几何级增长速度的一种传播模式,其低成本和高效性远非传统媒体可比。
依靠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工具,一方面规划从业者可以更加有效传播城市规划的理念和知识;另一方面,所有市民和关注者都可以发出声音,借助网络平台形成有效的组织,表达对城市的诉求,维护自己的权利。比起以往的街头问卷等工具,微博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大量获得特定群体的诉求。
随着SNS的普及,近年在全国范围内已经产生了大量关于城市规划、尤其是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事件,其典型模式大都是在某个文化遗产遭遇破坏威胁之后,由保护志愿者或团队在SNS平台上宣传该街区的历史价值和所遭遇的破坏,经过SNS传播和公众人物转发获得大量关注后,被主流媒体报导,继而引起管理部门重视,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案例一:广州西湖路骑楼改造事件
2011年底,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在新浪微博上首发广州西湖路骑楼街将拆的消息,被迅速转发了上千次,成为广州的一项公共议题。在两周后引爆了广州报纸、电台和电视对西湖路骑楼去留问题的热议。市规划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7日做出了回应。最终有关部门重新论证、重做规划,未拆除的骑楼也得到暂保。这种“专业+微博+传统媒体”的模式,刷新了公民参与的方式,影响力倍增[5]。
案例二:恩宁路改造学术关注组
恩宁路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是广州最完整和最长的骑楼街。2007年起,荔湾区政府开始对该路段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此后数年,在多方博弈中,方案数易其稿,而改造也陷入僵局,多栋曾被专家建议保留的建筑被拆毁,部分居民仍未与政府达成搬迁协议,但生活环境不断恶化。
恩宁路改造学术关注组于2010年3月成立,最初通过豆瓣网等SNS平台召集各种活动,规模逐渐扩大,成员包括大学生,志愿者,专业背景涉及城市规划、建筑、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地理学、新闻学、艺术类等各学科。通过对恩宁路地块的历史和改造更新项目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以政府和居民之外的“第三方”身份为旧城规划和发展提供专业意见,致力于改进政府的咨询程序和合理化居民补偿安置方案,并为各利益相关方建立了一个讨论的平台。团队已经与恩宁路街区的居民逐渐融为一体,正在共同推动“政府主导,公众参与,逐步整治,渐进改善”有机更新改造方式的实现[6]。由于恩宁路事件一直就是传统媒体关注的热点,SNS在事件中主要发挥的作用是团结多学科的专家志愿者组成NGO组织和学术共同体,并在日常活动中及时发布信息,构建公众讨论平台。
空间资源的配置是城市规划中最核心的问题,规划和管理中涉及大量空间社会经济信息,以往只有专家有机会获得。而GIS技术提供了完善的数据库组织、形象的可视化界面甚至三维增强现实感受,webGIS更是依托互联网平台,摆脱了昂贵的GIS工具软件制约,使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器轻松获得全面信息,甚至直接就规划方案发表意见,即为国际上近年流行的PPGIS(Public Participation GIS)技术。国内亦有学者研究如何应用PPGIS技术支持城市规划公众参与[7],但多数研究还停留在技术层面,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很少。
LBS的核心是获取个体的空间位置和行为,并在GIS系统支持下提供与空间相关的信息服务,其表现形式也往往是web地图和专业信息图层。其实PPGIS就是一种典型的LBS应用,在笔者参与的多个城市规划和历史保护项目中,基于LBS的信息移动采集工具和webGIS网站都是基本的研究工具。
以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由于具有完善的多媒体性能,并在容易携带和握持的小型设备中集成了大量交互性技术,成为最适合多媒体展现与信息交互的新媒体工具。主要的相关技术包括触摸屏、GPS、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AR(增强现实)、二维码(或NFC等其他物联网技术)等。移动终端正在逐渐取代桌面PC的地位,成为SNS和LBS等服务的主要载体。
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称为APP(Application),可以针对某事件或者地点开发特定的APP应用,用于城市规划知识普及和公众参与,比如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研发的《再现圆明园》APP,搭载于苹果IOS平台,以现场二维码识别和增强现实全景复原为特色,在应用商店上市首日就高居免费榜第一名。笔者参与开发的另一款城市规划现场调研APP,可以由规划师和志愿者在项目现场定位采集现状照片,标记文字,甚至点线面图形及其属性,记录调研路径,并通过网络直接上传到webGIS数据库,供公众和研究者查看和分析,也大大改变了规划现状调查的工作方式。
但是由于原生APP开发技术门槛比较高,在公众参与中可以依托微信平台进行简单二次开发,用户在微信界面与PPGIS服务器进行简单的图文交互,查询信息,并上传带有位置信息的照片和评论。可以预见,使用移动终端和规划事件APP进行PPGIS公众参与将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得到普及。
总的来说,新媒体技术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中发挥作用的基本模式就是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手段对规划基本常识进行宣传,进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与技术方法,并发挥公众舆论力量参与具体的规划实践之中。
由于大数据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所以与实际城市规划和研究项目的结合尚不多见,其深度的应用尚需探索,目前关注较多的还是SOLOMO等大数据生成工具及其机制。
北京钟鼓楼地区的空间格局和胡同肌理自清代至今都没有大的改变,可以说是北京罕见的比较完整保存历史格局和传统民居建筑的区域,更重要的是,这里保存着传统的胡同生活方式。虽然临街院落商业形态几经变化,现在也有时尚酒吧和咖啡厅,但整个地区仍然保持着和谐的风貌。
2012年12月12日,北京市东城区政府与东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有限公司未经展示具体规划方案和公示听证,正式启动了钟鼓楼地区居民搬迁与恢复整治项目,并拆除部分房屋。此次的大规模征收与搬迁的做法,将会对故宫缓冲区域内的传统历史风貌及胡同与建筑肌理造成一定的破坏;同时因为大规模的居民迁出,将会对该区域的百年来所形成的市井文化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8]。
自从这一区域的征收和拆迁工作开始以后,大量专家和市民通过网络表示对此的质疑,居民在拆迁过程中也有较多不满,导致拆迁进程并不顺利。笔者通过微博与一些感兴趣的志愿者,相约开始了对这一地区的调查和研究。随着工作的逐步展开,我们在新浪微博注册了@钟鼓楼片儿区关注团队官方帐号,发布各种信息,逐渐召集了更多的志愿者主动加入,核心团队10余人,主要包括建筑、规划、景观、地理、社会学、地理信息、新闻传播等学科背景,入户调研时还有不少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志愿者参与。
团队最开始的目标是对这一地区的历史和拆迁过程进行全面记录,后来开始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多学科调研和研究,包括逐户入户调查和访谈、口述史整理、撰写研究报告、翻译国外资料、查阅历史资料、绘制图纸等。在微博平台上,陆续推出了各种研究报告、历史故事、普法宣传材料等,获得了社会和媒体的普遍关注。
在积累了关于钟鼓楼地区的大量历史地图、基础影像、历史照片、现状照片、现状图纸、测绘资料、拆迁进展和居民调查信息之后,我们希望将这些信息展现给公众,让居民和关注的市民可以了解到事件的全貌,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政府收集民意,并希望依据更全面的信息对政府提出政策调整建议。我们的志愿者专门开发了“北京钟鼓楼改造项目社区规划参与讨论网站”webGIS平台,以谷歌地图平台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叠加了搬迁范围、拆迁范围、院落边界、现状房屋、已拆毁房屋以及一些典型年份的卫星影像图对比,用户登录系统后,可以查看地图和数据,针对某个地点或院落上传照片和发表评论。上线之后,团队成员和网友提供的图文资料,已经覆盖拆迁涉及的所有院落(图1)。
图1 北京钟鼓楼改造项目社区规划参与讨论网站
在webGIS的使用中也有网友反映,地图操作需要使用计算机和识图的基本能力,而且web访问和定位上传照片操作仍然有些复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家的参与。为此团队又专门评估了开发移动应用APP的技术方案,最后选定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使之成 为webGIS平 台 的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入口。用户在微信APP中搜索并添加“钟鼓楼片儿区关注团队”,之后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上传自己的GPS位置和在此位置拍摄的照片以及相关的评论。团队微信帐号接受信息后,经过程序接口的后台处理,可以将图文呈现在webGIS平台上,并根据需要将更新后的地图信息推送回用户。这样,在钟鼓楼现场的游客、关注者和居民就可以以最简便的方式随时参与到社区规划的开放讨论之中。
图2 钟鼓楼片儿区关注团队官方微信界面
图3 3个新媒体平台间的互动关系示意图
这样,钟鼓楼片儿区关注团队的微博、webGIS和微信3个平台,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基于新媒体的城市规划社区公众参与模式,即通过微博传播保护知识并召集志愿者,获取社会关注;通过webGIS汇集和发布空间数据公众反馈;通过微信平台获取用户移动终端生成的带有位置信息的UGC空间数据。3个平台间的信息相互传递,微博主要用于传播和推广,微信在传播的同时还有帮助公众生成空间信息的功能,而webGIS平台则主要用于收集和展现空间信息(图2,图3)。
目前,在钟鼓楼的探索主要应用了SOLOMO等新媒体技术,因时间问题,在其生成的大数据层面尚未展开研究。在收集了足够多的UGC照片和位置数据之后,可以展开基于大数据的空间分析,尤其是对游客、居民、爱好者等不同类型人群感兴趣的空间特征的识别,并为保护和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钟鼓楼片儿区关注团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量,在网络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也被不少当地原住民了解,但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媒体无法对此事件进行报导和放大传播,因此并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但在技术和传播技巧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图4 梅州民居调查APP界面
梅州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与四合院、一颗印、窑洞等民居形态同样具有相当的科学和艺术价值。2013年9月,梅州市政府发布江南新城规划,梅州江南新区开始大面积拆迁,在面积9.8km2的土地上,据官方统计有140余处祖屋和围龙屋(民间调查数据是290余处),规划中保留的仅为30余处,10余处已经拆除或正在拆除。也就说梅州将近9成的祖屋和围龙屋马上面临拆除,不仅这些文化遗产的物质实体将遭到毁灭,梅州文化和精神更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
笔者于2014年6月开始,根据“钟鼓楼片儿区关注团队”的组织经验,通过社交网络(微博、微信)召集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志愿者和当地志愿者,组成了“梅州围龙屋关注团队”,赴梅州进行了多日现场踏勘。团队专门制作了“梅州民居调查”手机APP应用(图4),内置地图和梅州文化遗产位置数据。团队成员和地方志愿者可以通过其进行现场定位、查看地图和影像图、拍摄照片并记录位置和文字信息、记录调研轨迹等,并可通过网络将调研成果上传至服务器。
在服务器端,我们制作了梅州传统民居考察网站(图5),将志愿者拍摄的照片和文字信息相匹配,形成了专业的webGIS文化遗产档案,并对拆迁进程进行跟踪和舆论监督;在调研过程中,拍摄了记录拆迁过程的纪录片,留下了全面而珍贵的档案记录。利用微博和微信工具,团队对事件进行了客观全面的跟踪报道,并获得了大量传统媒体的关注和采访,使该事件获得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图5 梅州传统民居考察网站
截至笔者写作时,通过团队行动了解到事态进展的住建部已经发文至广东省建设厅,要求进一步落实梅州传统民居的认定和保护工作,也有越来越多的广东本地志愿者加入了保护宣传工作。
综上所述,SOLOMO作为新媒体工具和大数据生成工具,为更加“科学”和“民主”的城市规划转型提供了理想的公众参与平台和科研分析基础。社交网络、基于位置服务和移动终端,已经在公众教育、舆论参与、信息分享方面形成了基本的应用模式,而基于其生成的大数据的科学分析研究,则是规划行业下一个阶段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当然,在城市高速建设阶段,真正尊重利益相关方意见的公众参与的实现还很难,案例中我们的探索更多的也是在于技术的储备和市民的教育。而且,技术本身只是为城市规划的转型提供了工具和手段,真正的公众参与、科学规划还需要城市规划从业者的不懈努力,以开放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探索和钻研。社会的价值导向、社会组织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需要真正发挥大数据和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推动行业的转型。
References
[1]徐明尧,陶德凯. 新时期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编制的探索与思考——以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例[J]. 城市规划,2012(2):73-81.XU Mingyao,TAO Dekai. Exploring and Thinking Over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 Formulation in the New Period: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Master Plan Revision[J]. City Planning Review,2012(2):73-81.
[2]谢世雄,周跃云,李昊. 公平与效率,承上启下构建第三方规划[C]//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XIE Shixiong,ZHOU Yueyun,LI Hao. Fairness and Efficiency,Building a Third Party Plan[C]//Diversity and Tolerance——2012 China Urban Planning Annual Conference Symposium. Urban Planning Society of China,2012.
[3]吴祖泉. 解析第三方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作用——以广州市恩宁路事件为例[J]. 城市规划,2014,38(2):62-68,75.WU Zuquan. Effect of Third-Party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A Case Study on Enning Road in Guangzhou[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4,38(2):62-68,75.
[4]恩宁路改造学术关注组官方网站[EB/OL].(2012-05)[2014-09-20]. http://enninglu.info.The Official Website of Academic Attention in Enning Road Restructure[EB/OL].(2012-05)[2014-09-20]. http://enninglu.info.
[5]新 浪 微 博[EB/OL].(2013-11)[2014-09-20].http://weibo.com.Sina Weibo[EB/OL].(2013-11)[2014-09-20].http://weibo.com.
[6]周恺,闫岩,宋斌. 基于互联网的规划信息交流平台和公众参与平台建设[J]. 国际城市规划,2012,27(2):103-107,119.ZHOU Kai,YAN Yan,SONG Bin. A Web-based Information Exchanging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Framework under Informationism[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2,27(2):103-107,119.
[7]武磊,党安荣.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J].北京规划建设,2005(11).WU Lei,DANG Anrong. The Technolog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J]. Beijing Planning Review,2005(11).
[8]北京钟鼓楼改造项目社区规划参与讨论网站[EB/OL].(2013-11)[2014-09-20]. http://archlabs.hnu.cn/bj/.Community Planning and Discussing Webside of Beijing Drum Tower Renovation Project[EB/OL].(2013-11)[2014-09-20]. http://archlabs.hnu.cn/bj/.
[9]孙施文,殷悦. 西方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J]. 国外城市规划,2004,19(1):14-20.SUN Shiwen,YIN Yue. The Evolution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 in Western Countries[J]. Urban Planning Overseas,2004,19(1):14-20.
[10]郝娟. 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进程[J]. 城市发展研究,2008,15(1):50-55.HAO Juan.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for Advancing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Planning[J]. Urban Studies,2008,15(1):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