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运河古桥修筑探源
——以龙华桥、广宁桥为例

2014-08-06 03:49:48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广宁绍兴

蔡 彦

(绍兴图书馆,浙江 绍兴 312000)

绍兴作为我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水乡”和“桥乡”的赞誉.据清光绪癸巳年(1893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当时绍兴城面积7.4 km2,河流33条,有桥梁229座,平均每0.032平方公里就有一座桥.近代周作人在其《河与桥》中说“(绍兴)城中多水路,河小劣容舟刃.曲折行屋后,合橹但用篙.约行二三里,桥影错相交.既出水城门,风景变一朝.河港俄空阔,野板风萧萧”.[1]道出了这里小桥流水,舟车如织的水乡风情.经统计,绍兴全市有桥10 600多座,桥梁的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座,为全国之最,故被誉为中国“万桥市”和“桥梁博物馆”.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运河绍兴段被列入世界遗产的点共有3个,即八字桥、八字桥历史街区和绍兴古纤道;河道总长101.4 km,占全国申遗运河的1/10,有许多保存完整的古桥.

1 运河绍兴段的修筑及遗产价值

运河绍兴段,位于大运河的南端,是大运河连接内河航道与外海航道的纽带,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端点之一.它以绍兴城为中心,向西经柯桥至钱清出境,向东经皋埠、陶堰至曹娥江,而后分为南北两线,北线经百官、驿亭至五夫长坝出境,南线经梁湖、丰惠至安家渡出境.早在春秋时期,越国在建都绍兴同时,便开凿了人工运河“山阴故水道”.公元前490年,即东周敬王匄三十年,越王勾践七年,在勾践回国的当年,就命大夫范蠡利用今绍兴城所在的八个孤丘,修建小城.据《越绝书·卷八》:“城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设陆门四处,水门一处”.随即又在小城以东增筑大城,就是今天的绍兴城.同书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山阴故水道”的开凿应该不迟于这一时间.又说“山阴古故陆道,出东郭,随直渎阳春亭.”[2]可见早在春秋时期,运河两岸就已经是一个聚落中心.运河桥梁的修筑当开始于这一时期.到西晋永泰元年(307年),会稽内史贺遁开凿西陵运河(后称西兴运河),使大运河绍兴段基本成形.据明万历《绍兴府志·卷七》:

运河自西兴抵曹娥,横亘二百余里,历三县.萧山河至钱清长五十里,东入山阴,经府城中至小江桥,长五十五里,又东入会稽,长一百里.

这次修筑,奠定了运河穿绍兴城而过的格局,桥梁数量必然大大增加.南宋时,随着大运河的全线贯通,终于形成“堰限江河,津通漕输,航瓯舶闽,浮鄞达吴,浪桨风帆,千艘万舻”[3]的宏大漕运体系,也使绍兴成为我国东南地区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和文化灿烂的“海内剧邑”.可以说,正是运河养育了绍兴人,托起了绍兴的繁荣.在运河沿线,留下了数量众多文物古迹,具有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2 绍兴民间捐资修桥的传统

绍兴地处浙江省中北部,宁绍平原西部.全市地貌可概括为“四山二江一平原”,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对第四纪古地理的研究表明,这里从晚更新世以来,经过3次海侵.其中最后一次卷转虫海侵在距今6 000年达到高潮,此后发生海退.这就是管仲在公元前七世纪看到的“越之水重,浊而洎”景象.[4]直到东汉永和五年(140年),会稽太守马臻创筑鉴湖,才使原本潮水出没的沼泽,迅速向山会水网平原转变.千百年来绍兴人民依水而居,改造水、利用水,纵观绍兴一部文明史无不渗透着水的痕迹.

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学者顾颉刚就指出“商周间,南方的新民族有平水土的需要,酝酿为禹的神话,这个神话的中心点在越(会稽),越人奉禹为祖先.自越传至群舒(涂山),自群舒传至楚,自楚传至中原.”[5]顾先生认为“由于长江流域的特殊地理条件,即森林、野兽与沼泽的威胁,洪水灾害,特别是钱塘江的洪水灾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于治水的迫切要求,就产生了禹和洪水的传说.”[6].在《庄子·天下》中记录有一段大禹治水的故事,“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大圣也,而形老天下也如此.”[7]对他的坚持不懈、公而忘私精神予充分肯定.通过治水,到了东晋“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8]从这时起,绍兴就被誉为山水国了.

隋唐时期,文人雅士的活动由府城向新昌、嵊州深入,“东南山水越为先”,以后发展成为著名的唐诗之路.宋代随着鉴湖湮废,原先的一片湖水变成象北部平原一样,河湖桥闸棋布,于是山水国逐渐被水乡取代.对于绍兴城河网的形成,明王士性分析说:

“绍兴城市,一街则有一河,乡村半里一里亦然.水道如棋局布列,此非天造地设也.或云“漕渠增一支河月河,动费官帑数十万,而当时疏凿之时,何以用得如许民力不竭?”余曰“不然此地本泽国,其初只漫水,稍有涨成沙洲处则聚居之,故曰菰芦中人.久之,居者或运泥土平基,或作圩岸沟渎种艺,或浚浦港行舟往来……故河道渐成,瓮砌渐起,桥梁街市渐饰”.(王士性《广志绎·卷四》)[9]

有河必有桥,桥梁的历史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在绍兴民间捐资修桥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在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十一》所列出的240座桥梁中,明确官修的6座,独立捐修的28座(见表1);明万历《绍兴府志·卷八》所列出的64座桥梁中,明确官修的4座,独立捐修的27座(见表2).大多数桥梁属于民间集资修筑.

表1 南宋嘉泰《会稽志》所载桥梁

表2 明万历《绍兴府志》所载桥梁

3 运河绍兴段古桥的修筑技术与功能

从宋代开始桥梁的类型变得丰富多彩.单从结构上看,就有索桥、浮桥、梁桥、拱桥、浮梁结合桥、拱梁结合桥和堤梁结合桥等不同形制.不少梁桥、拱桥,有的立亭、有的建廊,成了亭桥和廊桥.拱桥桥形从初始的伸臂梁桥,发展到折边形拱桥、弧边形拱桥和悬链线拱桥.在功能上,宋代以后桥梁的功能逐渐多样化.首先,桥上设市成为一种常见的做法.随着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处于交通要道的一些桥梁,成为当时的交易之所.如“府城内府桥,在镇东阁东.《宝庆志》云:旧以砖甏,不能坚久,守汪纲乃尽易以石.桥既宽广,翕然成市.”[18]其次,桥上立祠设龛,朋友聚会,成为大众活动和交际场所.如“山阴杜浦桥,在府城西北十五里漕河傍.《嘉泰志》云:自此而南,烟水无际,鸥鹭翔集.过三山,遂自湖桑埭入镜湖.”[10]成为文人集会场所.第三,有些桥梁兼具水利功能.桥上行人,桥下设闸.

闸桥亦称为桥闸.虽说都是水上建筑,可原本的功能几乎是完全相反的.桥,通水而上行;闸,有门,用来阻挡水流而达到可控目的.而桥闸正是将这两种不同功能的建筑组合起来,既可排洪挡潮,蓄水灌溉,又便于人蓄通行,车辆运输.东汉时,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鉴湖湖堤时,建造了“三大斗门”,创造性的把闸与桥结合在一起.绍兴造桥历史之悠久,可见一斑.除了龙华桥外,著名的还有三江闸桥.它始建于唐大和七年(833年),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建,因横跨钱塘、钱清和曹娥三江而得名.桥全长108 m,宽9.16 m,高10 m,依峡而筑,用巨石砌成,每层每块大石之间均有榫卯衔接,最底层与岩层合卯,并灌注生铁,石缝用灰秣胶合.该桥共28个洞闸.分别以28星宿名称编号,故又名“应宿闸”.1963年被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古桥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在钢筋混凝土出现之前,代表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水工技术.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运河绍兴段的龙华桥和广宁桥.

4 运河绍兴段龙华桥、广宁桥溯源

八字桥历史街区位于绍兴城东北部,北邻胜利路,南至纺车桥,西临中兴路,东靠东池路.总面积0.319 4 km2,其中街区0.196 6 km2,外围风貌控制区0.122 8 km2.运河绍兴段横穿中心,是我国纳入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仅有的两个街区之一.

沿着都泗门路,尽头为丁字河.其河南接运河,北至东大池,东西横跨一桥,这就是龙华桥,也是目前绍兴城仅存的明代闸桥,绍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桥为抬梁式,单孔.长5.5 m,宽2.9 m,高4.3 m.西面踏道紧贴龙华寺墙壁呈南北向.桥北侧,沿河立有二根石槽,高3.8 m,宽0.5 m,是为闸门遗址.桥墩用条石砌筑,中间镶“龙华寺东闸桥碑”,叙述了募修龙华桥经过和捐建者姓名,表明该桥重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七月,共耗银68两4钱,距今约400年.龙华寺东闸桥碑,直三尺二寸横一尺三寸,全文如下:

龙华寺东闸桥一座,相传为赵福王所创建,以资灌溉.语具东府东坊土谷祠碑记中.日久渐圮,居民口口等发心置簿,募缘重建.□□居士.

□月十八日兴工,逾月告成,焕然一新.往来普渡非复旧日简陋之象矣.今将善信喜舍银数,详开左方,以志不朽.

一女眷.商门太夫人刘氏拾两.商门祁氏贰两.王门商氏壹两.朱门商氏壹两.商门祝氏伍钱.

一士民.商周祚拾两.商周初贰两.祁彪佳贰两.王璵贰两.柴云汉壹两伍钱.王灯壹两.黄希达壹两.吴邦辅壹两.张萼壹两.刘官壹两.刘寅壹两.刘宓壹两.刘宁壹两.刘世祝壹两.刘世益壹两.商维治壹两.商维源壹两.商周祜壹两.商周祺壹两.商周礽壹两.商念祖壹两.商似祖壹两.商绍祖壹两.万讷壹两.张贤臣壹两.唐应科壹两.董用中伍钱.刘士璵伍钱.刘宏伍钱.商周祥伍钱.商周祜伍钱.商周襗伍钱.商周鼎伍钱.商周彝伍钱.商周胤伍钱.商光祖伍钱.王毓兰伍钱.王毓蓍伍钱.朱曾伊伍钱.朱曾莱伍钱.□□褒伍钱.刘宰叁钱.刘寀叁钱.沈应凤叁钱.赵崇曾贰钱.郦云程壹两伍钱.吴应春壹两.□□壹两.鲁应朝壹两.景星耀伍钱.凌凤翮伍钱.王万化叁钱.石工华朝宁、朱惟龙、郑维先仝造.皇明崇祯三年岁在庚午七月吉立.(辨识不清以□代替)

赵福王,就是赵与芮.据清乾隆《绍兴府志·卷七十一》:

宋福王府.在东府坊.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理宗即位,以同母弟与芮奉荣王祀,开府山阴蕺山之南.今东大池,其台沼也.

据上碑,修建龙华桥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东大池水位.那么,龙华桥的初建年代,也应该在此时,即南宋理宗在位期间(1224-1264年).

商周祚,字明兼,号等轩,会稽人(今绍兴).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授邵武县令五载.入京,累官太仆寺少卿,四十八年(1620年)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据《熹宗天启实录·卷三十》:

乙酉(二十六),巡抚福建侯代商周祚奏言:红夷久据彭湖,臣行南路副总兵张嘉策节次禁谕,所约折城徙舟及不许动内地一草一木者,今皆背之,犬羊之性,不可以常理测.臣姑差官赍牌,责其背约,严行驱逐.如夷悍不听命,顺逆之情,判于兹矣.惟有速修战守之具,以保万全,或移会粤中,出奇夹击.上以红夷久住,著巡抚官督率将吏设法抚谕驱逐,毋致生患,兵饷等事,听便宜行.

他在任期间不动民间一钱,设法支应王事;擒斩巨盗,抗击倭寇侵扰,故离任之日,闽人为之立祠.明天启五年(1625年),再起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翌年,升兵部尚书,以母年老,请告归养,里居10载.据《越中杂识》一书八字桥条:“明冢宰商周祚宅在桥西”.[11]崇祯六年(1633年)商周祚撰《水澄刘氏家谱序》:

“圣经称:治国平天下而必先齐家,岂家属身外之物.……祚之先赠君属刘门馆甥,母太夫人生祚于外家,受外大父太素公鞫育教诲之恩,欲报罔极,追溯所自,刘固水木本源也,於大京兆序为中表兄弟,少同应童子弑,同举於乡,同登进士,同朝且三十年.大京兆为理学节义宗主,乡邦交重,祚自愧庸劣,而向往之诚,虽属孰鞭,所忻慕焉”.[12]

据记载,“明天启六年(1626年)十二月壬戌,升总督两广、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商周祚为南京工部尚书.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壬戌,商周祚为南京兵部尚书.”[13]《谱序》署名为“崇稹乙亥孟夏,赐进士第、资政大夫、南京兵部尚书郎奉敕参赞机务予养,前户科耠事中、太仆寺少卿、两奉敕巡福建地方、总督两广军务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外甥商周祚顿首谨序”,此时他尚在“里居”期间.商周祚认为治国必先齐家,重“乡邦”,因此带头捐资重建龙华桥,还办学、赈灾,着实为地方办了不少好事.直到明崇祯十年(1637年)才起复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掌院事.崇祯十一年(1638年)五月戊,任吏部尚书.“复职四议,皆民声起”.[14]由于刚正不阿,屡违圣意而丢职归里.

今绍兴图书馆藏有民国拓其弟商周初诰命碑,对于了解他家族概况是有益的.商周初诰命碑,直三尺八寸横三尺五分,全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勅曰:河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知县商周初,骏骨权奇,凰毛绚麗,自为诸生己舆,而兄大司马祚,兢爽连辟,而良工戒于示,樸大音尚其希声.虽鸿雁异时,而埙箎终合.朕龙习飞榜,叶应昌期,妙选四科,寄之百里.盖廉足以励俗,敏足以任繁;断以决疑,慈以息物,商城得尔,民其廖乎.……王祖父、祖父及尔兄俱以甲科腾光竹帛.尔牽丝筮仕即徼殊典賁于所生爵,而后官不俟.

勅曰:风雨之感,糟糠之助,士之所不能忘也.……河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知县商周初之妻张氏,家为圣女,归称淑媛,养不迨□,言每怀于属,纊瞻则有母事.罔怠于承欢,膏火相助,丝麻励俭,敦娣姒之,好韡若棠花.……一任河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知县.二任兵科给事中.三任海南提学兵巡道广东按察司佥事.四任常镇兵仆道湖广布政司右参议.崇祯元年十月□日.

刻碑时间在明崇祯元年(1628年)十月.《诰命》称赞商氏一门堪为“诸生己舆”,淑媛榜样.修桥当在此后.在57位捐银者中,商氏一族占22位,其中5位“女眷”捐银14两5钱,占总数1/5强.作为积善人家,商周祚和商周初兄弟带头捐资,不仅激励了外人,更给族人莫大鼓舞.所谓“志不朽”,实际上就是绍兴士绅历代相沿的治水传统.“如遇大路、桥梁、要津往来的,或倡率修造,或独立完成.”[15]

祁彪佳,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宏吉,号世培,山阴人(今绍兴).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曾任福建都御史、苏松巡按等职.明亡,祁彪佳恪守“忠臣不事二主”节义,自沉于寓园梅花阁前水池中.南明朝廷追赠其为少保、兵部尚书,谥“忠敏”;清乾隆朝追谥“忠惠”.为建龙华桥,他捐银2两.祁彪佳之父祁承爜,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右参政.他一生嗜书成癖,创立“澹生堂”藏书楼,藏书10万余卷,多为善本、孤本,其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堪和宁波天一阁媲美,在我国图书馆史上有一席之地.祁彪佳与商周祚是翁婿,其妻商景兰,字媚生,会稽人(今绍兴).她是商周祚长女,能书善画.据《两浙輶轩录·卷四十》:夫人有二媳四女,咸工诗.每暇日登临,则令媳女辈载笔床一砚匣以随,一时传为盛事.[16]著有《锦囊集》等,是明清为数不多的女诗人之一.

龙华桥西,有一东晋古寺龙华寺.据明万历《绍兴府志·卷二十一》:

龙华寺,在都泗门内,即陈江总避难所憩也,俗呼龙王堂.江总《修心赋并序》:太清四年秋七月,避地于会稽龙华寺.此伽蓝者,余六世祖宋尚书右仆射州陵侯元嘉二十四年之所构也.侯之王父晋护军将军彪,昔莅此邦,卜居山阴都赐里,贻厥子孙,有终焉之志.寺域则宅之旧居,左江右湖,面山背壑,东西连跨,南北纡萦,聊与苦节名僧,同销日用,晓修经戒,夕览图书,寝处风云,凭栖水月.不意华戎莫辨,朝市倾沦,以此伤情,可知矣.啜泣濡翰,岂摅郁结,庶后生君子,闵余此概焉.

嘉南斗之分次,肇东越之灵秘.表《桧风》于韩什,著镇山于周记.蕴大禹之金书,镌暴秦之狂字.太史来而探穴,钟离去而开笥.信竹箭之为珍,何斌玟之罕值.奉盛德之鸿祠,寓安然之古寺.实豫章之旧囿,成黄金之胜地.遂寂默之幽心,若镜中而远寻.面层阜之超忽,迩平湖之迥深.山条偃蹇,水叶浸淫.挂猿朝落,饥鼯夜吟.果丛药苑,桃溪橘林.梢云拂日,结暗生阴.保自然之雅趣,鄙人间之荒杂.望岛屿之遑回,面江源之重沓.泛流月之夜迥,曳光烟之晓匝.风引蜩而嘶噪,雨鸣林而俯飒.鸟稍狎而知来,云无情而自合.迩乃野开灵塔,地筑禅居.喜园迢造,乐树扶疏.经行籍草,宴坐临渠.持戒振锡,度影甘蔬.坚固之林可喻,寂灭之场暂如.异曲终而悲起,非木落而悲始.岂降志而辱身,不露才而扬己.钟风雨之如晦,倦鸡鸣而聒耳.幸避地而高栖,凭调御之遗旨.抑四辨之微言,悟三乘之妙理.遗十缠之系缚,祛五惑之尘滓.久遗荣于势利,庶忘累于妻子.感意气于畴日,寄知音于来祀.何远客之可悲,知自怜其何已.

龙华寺系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447年),由吏部尚书江夷所建.夷父江彪,东晋永和中(345-356年)任会稽内史,后舍宅为寺.其七世孙江总于南朝梁太清年间(547-549年)避难会稽龙华寺,撰《修心赋》叙述寺中的清幽景致:“左江右湖,面山背壑;东西连跨,南北纡萦.晓修经成,夕览图书,寝处风云,凭栖水月.”据《越中杂识》一书:“江总,字总持,济阳考城人.侯景寇京师,台城陷,总避难会稽,憩于龙华寺.后入陈,为仆射尚书令.今萧山有江丞相祠,人作江淹,误.”[18]站在寺内远望会稽山,四周绿水环绕,风景绝佳,故民间将这一带通称为“龙王堂”.从江总《修心赋》字里行间看,龙华桥在南朝时已有.据民国二十年(1931年)尹幼莲《绍兴街市图》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绍兴县政府建设科测绘五千分一之比例尺《绍兴城区图》所绘,是时寺、桥相印的景观还存在,(见表3).

表3 绍兴县佛教寺院庵堂一览表

(《绍兴县志资料第二辑·宗教》)

据记载,寺内的弥勒佛像为戴颙的作品.戴颙(385-448年),字仲者,谯郡铚县人(今濉溪).父逵(326-396年),字安道.父子二人同为东晋南朝时期的艺术家,尤其擅长雕塑佛像.据《剡录》记载:逵有清操、性高洁.善图画,巧丹青.慕剡地山水之胜,携子隐居剡县.王子猷雪夜乘小舟访戴,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这就是典故“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由来.戴颙在巨大佛像的制作上,有丰富的经验.一次,他看到吴郡绍灵寺的丈六释迦金像过于古朴,于是“治像手面,威相若真,自肩以上,短旧六寸,足蹠之下,削除一寸”,[17]使比例更加匀称.戴颙与江夷是朋友.

民国、解放初,绍兴佛教会曾设此.抗战期间为免遭日寇抢夺,南朝齐维卫尊佛造像被从开元寺移置到寺内保护.佛像背面刻有“齐永明六年太岁戊辰于吴郡敬造维卫尊佛”十八字,南朝齐永明六年即公元488年,这是研究我国南方佛教造像的重要实物.“文化大革命”中,龙华寺被移作他用.2005年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利用老的廊柱、地砖、门槛重建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和寮房,恢复了历史上龙华寺的盛况.寺内现存清嘉庆辛酉(1801年)年“重建龙华寺碑”,明确提到龙华桥和广宁桥.

广宁桥在龙华桥西,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国内最长的一座七折边拱桥.桥拱下有纤道,将桥基石挑出0.7 m,供纤夫拉纤时行走,也可供人通行.据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十一》:

广宁桥,在长桥东.漕河至此颇广,屋舍鲜少,独士民数家在焉.宋绍兴中,有乡先生韩有功复禹,为士子领袖,暑月多与诸生纳凉桥上.有功没,朱袭封亢宗追怀风度,作诗云:河梁风月故时秋.不见先生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盖桥上正见城南诸山也.袭封,亦修洁士云.

漕河就是大运河.韩有功是当时绍兴“士子领袖”,“河梁风月”“、“一川涨绿”说的是运河流经广宁桥的情形.这段话告诉我们,广宁桥在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已有,而且是一处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据明万历《绍兴府志·卷八》:

广宁桥.在都泗门内.漕河至此颇广,屋舍鲜少,独士民数家在焉.桥上正见城南诸山.宋绍兴中,有乡先生韩有功复禹,为士子领袖,暑月多与诸生纳凉桥上.有功没,其徒朱袭封亢宗作诗怀之.朱亦修洁士云.明隆庆中,渐圮,华严寺僧性贤募缘重修.朱亢宗诗:河梁风月故时秋.不见先生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

到了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广宁桥由华严寺僧性贤组织募修.华严寺在绍兴城内,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广宁桥.今测桥长60 m,宽6.9 m.拱高4.2 m,宽3.58 m,跨径6.25 m.拱券为纵向分节并列砌筑,拱顶龙门石刻六幅圆兽,坚立一排.这些兽面中雕刻的龙是三爪龙,三爪龙为宋以前风格,此石雕图案可证明该桥始建时间应在宋之前.整个桥身用块石叠砌,两侧置须弥座状实体石栏,间立覆莲墩石望柱,栏末置抱鼓石收结.南、北各有23档石阶,条石铺就.每级长3 m,厚0.12 m,宽0.5 m.

广宁桥北立有明商廷试撰《重修广宁桥碑记》,直六尺一寸横二尺一寸:

赐进士出身大中大夫行太仆寺卿邑人商廷试撰文.中实大夫太常寺少卿管尚宝司事谢敏行书单.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知西楚明郡前川邰云南清吏司郎中叶应春篆额.尝闻桥梁:王政之大事也.老怯溪桥,不惜千金之费,穷临野渡,应遣一生之愁.昔人所咏,良有以也.矧作邑建邦,必标山川之会;行人利涉,每当水陆之冲.废隧允藉于作新干济,必资于才力.是故垂虹应星,有光与图,回障川,式增形胜,而可不务者乎!吾越古称泽国,城环四十里,列为九门,水门居其六,皆水道之所经也.其地枕江面山,千岩万壑,溪涧沟渠之水,汇于鉴湖,而北注于江,其问荡为巨浸,分为支流,皆经行城堙阗之中,势不得不为桥梁,以通往来.广宁桥在邑城最为冲要,南北数百尺,上联八字桥,东西与长安、宝佑对峙而起,遂以雄壮甲于越中.自创以来,凡几修筑,吾不能记其详.而重建于宋绍圣四年,则庐普安之志石尚存,迄今将五百祀矣.桥之倾圮殆甚,行道者危之,维时谢兰阜氏、时镇山氏、成省白氏,相与倡其议.择僧之有戒行才干,如性贤等者,使董其役,则以闻于郡邑之贤士大夫.适绍坪彭公莅郡事政心—,先大体惠存兼列.爰及寮属龙石王公、俭齐伍公、半野陈公、理齐张公、孺东徐公、星泉杨公皆锐意修举,各捐俸有差,以为民倡.顾自筮日以至落成,诸大夫咸亲莅之,而士民之好义者,亦知所感发而乐于输.故财不衰而集,工不督而劝,尽撤其旧,而一新之.下盘基石,旁筑焊塘,罔不坚致巩固,可垂长久.其工益倍于昔,而费亦不下千金,逾年而告成,亦可谓难矣.桥在予交界,当泗水之会,凡经画规度多遍访而行.事成,诸公以记相属.顾昔人言惟作新之几振于上,而效劳之力竞于下.登是桥者,其无忘所自而已,抑予重有所感焉?广宁之基址旧矣,宋时福邸于是地即也.为水晶宫行乐其问,朝出广宁,暮归长安,遂为贵游繁华之地,若韩处士抱德而隐时,曳杖纳凉其上,万叠远青,一川涨绿,河梁风月之咏.今繁华之迹销歇泯灭而不可追矣,而风月之景固在也.好修之士,亦有续前贤之游者乎!则此桥将以名胜闻于天下,岂徒以利涉而已耶?故为之记.万历三年己亥冬十一月至日立石.

商廷试(1498—1585年),字汝明,号明洲,会稽人(今绍兴).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三十年(1551年)至三十四年(1555年)任黄州知府,累官至陕西行太仆卿,致仕归.《碑记》确认广宁桥重建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在邑城最为冲要.上联八字桥,东西与长安、宝佑对峙而起.”据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十一》:“八字桥,在府城东南.二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系拱梁桥,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下西侧第五根石柱,刻“时宝祜丙辰仲冬吉日建”,直三尺二寸横五尺一寸.此桥南宋嘉泰间(1201—1204年)即存,“宝祜丙辰”(1256年)当为重建时间.桥身嵌助石碑,直三尺八寸横一尺一寸.刻“信士□□”.长安桥即长桥,据明万历《绍兴府志·卷八》:“长桥,在城东北支,盐仓侧西.”宝佑桥在宝佑桥河沿.宝佑桥题字碑,直三尺八寸横一尺一寸.刻“岁峕宝佑癸丑.重阳吉日立”.这表明宝佑桥建于南宋宝佑癸丑年,即公元1253年.今均拆除.《碑记》称:桥梁为“王政之大事也”.“吾越古称泽国,势不得不为桥梁,以通往来.”记叙了明万历三年(1575年),在僧性善“董领”下,地方官、士民集资整修广宁桥的热闹场面,最后“尽撤其旧,而一新之”.

广宁桥身镌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多处募修刻石.广宁桥石刻,直三尺九寸横九寸.刻“万历二年八月□日□捨”.广宁桥助石碑,直三尺八寸横二尺二寸四分.刻“会稽县廿一都章家□,信士章天祥,寿命延.万历二年八月”.广宁桥洞碑,直三尺六寸横二尺二寸.刻“山阴县大善寺,僧善.僧纲司,都纲德.万历二年八月”.广宁桥信官题刻,直三尺一寸横一尺一寸.刻“会稽县.信官杨.妻氏.”广宁桥信士捐助碑,直三尺六寸横一尺五分.刻“会稽县石童坊.信士.□氏.”捨、信士和信官都是捐资的意思.据明万历《绍兴府志·卷二十一》:

大善寺,在府东一里,中有七层浮屠,梁天监三年,民黄元宝舍地,有钱氏女未嫁而死,

遗言以奁赀建寺,僧澄贯主其役,未期年而成,赐名大善,屋栋有题字云:梁天监三年岁次甲申十二月庚子朔八日丁未建.宋建炎中,大驾巡幸,以州治为行宫,而守臣寓治于大善.及移跸临安,乃复以行宫赐守臣为治所.岁时,内人及使命朝攒陵,犹馆于大善.乾道中,蓬莱馆成,乃止.……明永乐元年,寺僧重修,寺塔复焕然.

僧纲司是明代管理僧人的机构.《明史·职官志》载:府有僧纲司,设都纲.都纲一人从九品,副都纲一人.州僧正司,僧正一人.县僧会司,僧会一人.府道纪司,都纪一人从九品,副都纪一人.州道正司,道正一人.县道会司,道会一人.俱洪武十五年置,设官不给禄.[18]明代绍兴府的僧纲司设在大善寺内.刻“僧纲司,都纲德”含有见证、劝募的意思.

5 运河绍兴段的桥梁题刻

在绍兴,桥修成之后,一般要立碑或勒石记其事,详述建桥始末,或者刻上捐资人姓名及捐资数额,有的还记录治水心得、管理制度,以郑重其事,昭示后人.旧时对立碑之举极为重视,一些碑文往往出自名士之手,成为水利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位于人民西路的酒务桥,据明万历《绍兴府志·卷八》:“在府南一里”.酒务桥石栏刻记,直二尺横九寸.刻“万历戊午仲秋重修.里人吴应□.石栏一块.”□推断为捐.

运河在绍兴城内尚存光相桥、北海桥二座半圆拱桥.据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十一》:“光相桥.在城西北”.光相桥荷花石柱题字,直二尺二寸横九寸.刻“隆庆元年.吉日重修.”光相桥题刻,直三尺二寸横一尺一寸.刻“□有光相桥,□颓圯,妨碍经行□.今自备己资,鼎新重建,光相洞桥,意图永固.岁峕辛已至正□年吉立.□石匠丁寿造.”至正是元惠宗的年号,即公元1341-1368年.光相桥的修筑形式为独立捐修.

据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十一》:“北海桥,在府西北二里许.俗传唐李邕寓居之地”.北海桥题字,直二尺二寸横九寸.刻“己丑至正九年九月十一日建”.这些题刻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桥梁的建造历史.

参考文献:

[1] 周作人.往昔三十首[C]//王仲三.周作人诗全编笺注.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86.

[2] (东汉)袁 康,吴平辑.越绝书全译[M].俞纪东,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191.

[3] (宋)王十朋.会稽三赋·风俗赋并序[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

[4] 管 子.管子·水地三十九[M].济南:齐鲁书社,2006:315.

[5] 顾颉刚.禹的来历在何处[C]//古史辨,第1册.北京:北京景山书社,1926:126.

[6]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45.

[7] (战国)庄周.庄子[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217.

[8]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M].长春: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37.

[9] (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2:72.

[10] (明)萧良干,张元忭,孙 鑛.绍兴府志·卷八[M].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刻本.

[11] (清)悔堂老人.越中杂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7-8、134.

[12] (明)刘宗周.水澄桥刘氏家谱[M].刻本.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

[13]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卷三十八明泰昌天启[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615-616.

[14] (民国)绍兴县修志委员会.绍兴县资资料第一辑·人物.绍兴:绍兴县修志委员会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铅印本:95.

[15] 石成金.官绅约[C]//周炳麟.《公门劝惩录》附录.仪征吴氏有福读书堂重刊本,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12.

[16] (清)阮 元,杨秉初.两浙輶轩录·卷四十[M].夏 勇,整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2884.

[17]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十三[M].周叔迦,苏晋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463.

[18] 张廷玉.明史·卷七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2000:1236.

猜你喜欢
广宁绍兴
Dynamic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C arc on arcing horn for HVDC grounding electrode line
绍兴
幼儿画刊(2022年9期)2022-09-14 02:52:30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金桥(2021年5期)2021-07-28 06:37:44
绍兴大闯关
高加速寿命试验在光纤声光调制器上的应用研究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走向绍兴的古代诗人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我眼中的绍兴性格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广宁
源流(2016年1期)2016-03-31 02:40:15
广宁路口
诗歌月刊(2014年9期)2015-04-21 21: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