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 要 地处湘西北的桃源,昔为楚国南郢之邑,历史悠久,“信巫鬼,重淫祀”的记载不绝于缕,“信鬼神、好淫乐”的民风至今尚存,桃源傩戏便成为迎合反映此种朴素民风的重要载体,并形成一种承载宗教神话的特殊形象诠释,在各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借助于深重的宗教文化和广袤的宗教信仰自由,得以更加契合时代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 桃源傩戏 宗教 传承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On Northwestern Taoyuan Religious Heritage of Nuo Opera
LI Yan
(Music College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Abstract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Taoyuan, in the south of Chu Ying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the letter of the ghost, heavy Yinsi" records never strand, "believe in ghosts, good lust" folk still exists, Taoyuan Nuo oper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simple folk customs to reflect, and the formation of a bearing religious the myth of the special image interpretation, in various important historical period, with the help of deep religious culture and the 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 more fit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ra.
Key words Taoyuan Nuo opera; religious; inheritance
1 “多神崇拜”的庞杂宗教神系
桃源历来巫风尤盛,被称为“三苗之地”,传说中上古时期一场“炎黄之战”,导致中原九黎部落在其首领蚩尤被杀后南逃洞庭,与以女娲为人祖的土著组成“九黎——三苗”集团,以蚩尤头为图腾。历代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的记载不绝于縷,沅、湘一带尤盛,桃源傩戏在此种背景下被创造出来,以驱鬼消灾的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的形式出现,在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中,表现形式和内容不断超越原始形态,不断丰富,吸纳各种神灵作为表演内容和祭祀对象,形成了十分庞杂的宗教神灵谱系。
桃源傩戏的原始信仰主要宣扬对大自然的崇拜,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原始社会,大自然中的万物在人们看来皆有灵性,使之崇拜信仰,这也是桃源先祖们在最初表现出的一种非常朴素的宗教信仰形式。大自然中的风、雷、闪电、山川、大地等都变化莫测,人们对自然界中的这些形态既敬畏又惶恐,为了生存,他们只能用仪式来祈求这些有灵性的自然万物给自己的生活生产带来帮助,因此,万物都被尊奉为神,人们把诸神作为尊颂的对象,融入傩戏傩歌的表演中,来祈祷平安。
由于桃源傩戏承载了宗教神话的一种特殊的形象诠释,因此,傩仪中宗教神灵的图腾神威的展示成为了必然。桃源自东汉之后,傩戏从不同的宗教中吸收广泛的历史人物、宗教人物、民间传说人物,都被供奉为神灵,共同置于同一个傩坛进行祭祀和膜拜。
如今,桃源傩戏的演出也还保留着浓郁的宗教色彩,桃源傩文化古时在湖湘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尤其是流行于桃源的傩戏,由于神奇的地域环境、独特的人文景观影响,发展演化的进程表现得十分明显,对比其他地区的傩戏的发展同样处于领先或先导。《三洞桃源科》傩祭巫书是巫师还傩愿必行之法事。其目的是通过赞颂并酬谢桃源仙洞诸神灵,求其保佑家道安宁,禳灾祛病。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巫、儒、佛、道等各种文化系统的不断融合和相互吸收,傩神谱系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①在桃源傩戏中,还傩愿的法事共有四十多场,在傩戏《打洞筊》中唱到所请的神:“奉请桃源仙洞碧天七宝楼中圣公、圣母、五神大帝、六位朝王、下座五通五显、中座六位朝王、下座五姓都督、五路吏兵……”由此看出,在傩仪法事所涉及的各路神灵中,傩公傩母为主祭神,被摆在首位,再请出其他相关的神祗,傩坛上供奉的神灵有名称的约五百尊,无名讳的和普通兵卒等神灵,更是不计其数。一路神兵少则五百,多则数十万,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神族系统。
在神祗崇拜方面,桃源傩文化继承了巫文化的多神崇拜观念。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在神灵功能分工的情况下,有所选择和侧重地将其请出。在每场法事中,都形成一种以某神为主、其他各神次之的泛神体系。在不同地方和民族,其表现形式还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桃源傩戏的傩坛上供奉的神灵,都基本上遵循以傩公傩母为主祭的多神崇拜体系。
2 “崇宗敬祖、祭奉家先”的礼俗传承
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六中记载:“……俗供神像,有有头而无躯者,名猡神。一于思红面,号东山圣公(傩公);一珠珞窈窕,号南山圣母(傩母)。两人兄妹为婚,不知其所自始。”②这是关于傩神最原始的传说,在遥远的古代,雷公发大水,淹了七天七夜之后,只剩下圣公圣母二人,而他们是兄妹,只能成婚繁衍后代。因此,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如今的傩公傩母的木偶神像就具有了赐人子嗣的法力,他们所赐的“傩崽”被称为“太子”。太子神多用童子相,使傩戏具有了更加浓厚的生殖崇拜的内涵。
桃源傩戏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敬奉先祖,尊敬长辈的伦理道德观念特别浓厚。在当地民众心目中,他们崇信主神敬奉傩民始祖,将傩民始祖摆在崇高的地位,其次以报家先的形式祭奉历代祖先。桃源地区的傩民把傩公傩母作为家先考祖来供奉。他们崇信傩公傩母是始祖,相信傩神的出现便可以逐除疫病、求吉求福、免灾怯祸。因此,事主在请法师进行傩事活动之前,必然先焚香烧纸来给本家的历代先祖报信,祈求先祖神灵来出席傩事活动。为了表示事主的虔诚之意,在整场法事之中,从请神开始,事主都是有条不紊、不言繁杂地跟着法师进行着祭祀程序,法师也要非常严谨地进行祈福和演唱,不删减歌词,不投机取巧,循序渐进地进行直至结束。
3 “冲傩还愿”的现实关照
“崇祀巫鬼”的楚文化遗风,对桃源傩堂戏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桃源先民敬畏鬼神,往往先要向傩神“请示报告”行许愿礼,一旦愿望达成,便择定秋后至冬末的吉日,举行酬傩大礼。“作为一种宗教活动,这种原始信仰与社会生产活动、文娱活动及民族习俗是融为一体的,因此傩戏最先的“冲傩还愿”带有明显迷信色彩,群众中有“一傩冲百鬼,一愿了千神”的说法”。③
在桃源民间的还傩愿的活动中,傩戏的表演为主要内容,表演之前,一般先穿插一些傩祭法事的程序,也穿插一些傩技的展示。主人将法师和傩戏艺人请入家中,非常尊敬。法师也被当地人称为“土老师”,傩戏演出班子的人数也是由土老师根据主人家的需求来定的,一般为7~10人,傩戏分大傩戏和小傩戏,与之对应的还愿形式就是夹傩愿和单傩愿,两种傩戏主要的区别是内容的繁简和时间的长短,土老师所用的神灵道具也有区别,前者的神像有傩公傩母,而后者只有傩母一个神像,时间也是三天两夜和一天一夜的区别,但在当地,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大傩戏而进行为期三天的夹傩愿的还愿形式以示虔诚。
整个还傩愿的过程较为繁杂,土老师在到主人家之前就在户外吹响牛角,暗示户主将迎接神的到来,户主则会闻声用鞭炮热情相迎,土老师到达户主家中,根据主人的需求来布置傩坛,道具一般是用剪纸、蔑扎来做出飞禽走兽和花草树木的形状。傩坛设在户主家的堂屋的中间,以各种神仙的神像画册作为背景画壁,将傩坛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表演,后面为桃源洞,为神仙居住的地方。画壁前方置一神案,傩公傩母就安放中间,一阳一阴,刚柔并济。堂屋的上方悬挂数十绺彩色吊挂,书写各种祭词,画上各种符录,盖上傩印,使整个傩坛神秘而使人敬畏,为土老师们进行的活动创造了良好的舞台环境。到了子夜时分,法师们便开始按部就班地举行祭祀活动和仪式。此时中堂灯烛辉煌,香烟缭绕,锣鼓齐鸣,气氛神秘。表演时法师身着大红色法袍,头戴马尾凤冠,左肩搭柳巾,右手执牛角,左手持师刀,表演的形式多样,又唱又跳。
关于还傩愿的法事科目和程序,各地很难求得统一,而且顺序安排也不盡一致,还傩愿法事还没有也不可能形成一套统一完整的体系。但尽管如此,各地在行法中其作法安排是大致相同的,基本都遵循 “请神—敬神祈神—送神”这一基线进行。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至今,桃源傩戏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长期的宗教背景的传承中,受到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制约和当时人们的审美情感、心理状态及行为模式等各方面的影响,这种文化形态的留存和发展还将任重而道远。
基金资助:
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遗”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课题编号:13DH45;
2012年度湖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地方经济视域下的湖南桃源傩戏传承》,课题编号:12C0097
注释
① 谷遇春.从湘西傩堂戏面具看其宗教文化特色[J].民族论坛,2009(10).
②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2:33.
③ 熊小辉.湘西土家族傩戏略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5).
参考文献
[1] 邓经武.现代中国“布衣圣人”张澜[J].文史杂志,2010.7.
[2] 舒达.湘西民族音乐艺术表象初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1.6.
[3] 刘有恒.桃源古今漫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