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聪
摘 要 以栖息在九龙江口中泥质较深的洞穴内的锯缘青蟹为研究对象,采取两条技术路线——包括对野外典型样地的设置和试验种种群样地的设置,对锯缘青蟹幼苗种群动态学及其生态学机制的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生境下的生态对策,从生态对策(r—k对策)的理论角度解析锯缘青蟹的种群动态特征,在天然水体中把青蟹的生长阶段分为三个生态对策阶段,并提出了重点保护50g~250g的对策阶段是保证锯缘青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 锯缘青蟹 种群动态 生态对策 资源
中图分类号:S917 文献标识码:A
Jiulong River Estuary Mud Crab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logical Strategy
LI Weicong
(Fujian Zhangzhou Longhai Technical School, Zhangzhou, Fujian 363102)
Abstract Scylla perched in the Jiulong River to the mouth of the cave deep mudd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ake two technical routes - including setting typical plots of field settings and test plots of various groups, and saw the edge of the Green study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logy mechanism crab seedlings. By comparing the ecological countermeasures under different habitats, from ecological strategy (r-k countermeasures) resolve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population dynamics of mud crab in natural waters, the growth stage is divided into three ecological strategy crab stage and proposed protection measures 50g-250g stage is the key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serrata.
Key words serrata; population dynamics; ecological strategy; resources
锯缘青蟹养殖生态学目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苗种来源不稳定;或放养规格没有统一标准;或养殖成活率一般低于30%。故作者认为锯缘青蟹养殖生态学是值得研究的。例如:九龙江口周边地区从2001年开始有人工捕捞天然青蟹苗种的现象。每年4月份一直到12月份,有人捕捉就有人放养。随着养殖面积的增大,出现了苗种来源不稳定的情况。据渔民们反映:2003年在九龙江口的楼洲流域容易捕获天然的青蟹苗种,且其数量较多,可如今此流域其数量稀少。另外,锯缘青蟹的放养规格没有统一的标准,人们有可能因利用过度而破坏青蟹的苗种资源,也可能存在着利用不足而造成资源浪费现象。根据阿利氏规律(种群生态学表明,一个种群,存在一个最适密度,在此密度下,种群的增长率和存活率最高),本研究试从种群动态入手,探讨锯缘青蟹苗种来源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作者就锯缘青蟹的生态对策分析种群动态调节机制,进而提供一个关于锯缘青蟹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参考措施,以维持其在一个最适的产量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野外典型样地的设置
1.1.1 定位观测
设立一块可供长期观测的固定样地。本调查以九龙江口的月港段楼洲的对面——大沙坡(沉积洲)为观测点。此处无人居住,是九龙江口处的冲积盐土或含沙红壤土淤积而成,位于九龙江口缓流地带,又青蟹从幼蟹节段起即有掘穴潜居的习性,故此处适于锯缘青蟹穴居。九龙江下游的海门岛为第二个观测点。
1.1.2 数量统计
调查一年中每日努力捕捞锯缘青蟹的幼蟹数量的变化。采用三角抄网,其外形为等腰三角形,边长约为0.3m ,两腰长约为0.6m ,用密眼网纱为材料,网目大小以蟹苗不会钻孔外逃(约绿豆大小),但渗水性强为原则。捕苗作业地点在上述观测点的滩涂边;一天两次作业。①②
图 1 大沙坡(沉积洲)观测点日平均努力捕获量的变化
1.2 试验种群样地设置
楼洲尾周边滩涂是潮水通畅的潮间带(其范围包括从最高潮水面至最低潮水面之间的区域),这里最显著的特点是潮汐的规律性涨落。岸边土质是九龙江出口处的冲积盐土或含盐沙土壤。拦网养殖青蟹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养殖塘内天然饵料种类比纯养殖塘的丰富,且水体交换方便,这样有利于锯缘青蟹迅速生长,获得较高的产量。③
(1)以楼洲尾周边的滩涂作为拦网养殖,养殖面积为0. 4公顷/池,共四池。时间:2001年-2013年。(2)调查本地苗与外地苗的成活率以及不同蟹苗规格(25g
2 结果与讨论
2.1 野外典型观测点种群数量变化及分析
(1)当地每年从4 月份一直到12 月份均有渔民捕捞蟹苗。一般情况下,3 月底至4月初孵出蟹苗,即随着涨潮由九龙江尾(入海口 )漂流至九龙江口觅食,并蟹居于适宜栖息地,如大沙坡等滩涂地。4~5月份为蟹苗出现的旺季,6月份末至7~8月份为次旺季。11月、12月、1~2 月份因青蟹居于洞穴内,故难以从滩涂边捕捞到蟹苗。
(2)以日平均努力捕捞量来看(表1),2013年的日均努力捕捞量约为2012年的日均努力捕捞量的1/6,说明2013年本地蟹苗的数量不足,2013年8月份的洪水流,使得蟹苗的数量更为严重不足。有渔民也反映2011年青蟹苗种的数量较少,而2010年的数量较多。可能青蟹数量也有年周期变动现象,即人们所说的“大小年现象”。
表1 九龙江口滩涂日均努力捕捞量(2013年)
龙海浮宫镇的海门岛地处九龙江尾海(盐度10‰~11‰),其青蟹苗渔获量大于沙波的捕捞量。这可能是因为蟹苗在九龙江尾被大量截留,或因为九龙江口的水流量大,盐度远低于8‰~9‰时,蟹苗大多滞留于江尾一段。
2.2 拦网养殖种群数量变化及分析
(1)苗源对成活率的影响:在同样养殖条件下,本地苗的成活率约为70%~80% ;外地苗的成活率约为40%~50%。(2)混养对成活率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放养15000只/公顷的蟹苗时,可混养15万条/公顷,存活率约为70%;而混养4.42万只/公顷及多种鱼(鲈鱼、草鱼),则青蟹的成活率不足70%。(3)蟹苗规格对存活率的影响:以本地苗为例,蚤状幼体投养后的存活率低于45%;大眼幼体投养的存活率约为45%~50%,幼蟹投养后的存活率约为80%。
本地苗指的是在楼洲对面的沙坡洲捕捞的蟹苗。外地苗指的是在浮宫海门岛滩涂带或晋江口捕捞的蟹苗。由于本地苗运输路途近,损失少且适应强,其存活率大于外地苗的存活率。
拦网养殖塘内,不同的生物种类(鲈鱼、黄鱼等)的竞争,明显影响了青蟹的成活率。如果不及时清除塘内的鲈鱼、黄鱼等凶猛鱼类,那么在青蟹蜕壳阶段,会严重影响其成活率。
蟹卵孵出后的幼体为 蚤状幼体,一般经过5期,再经大眼幼体和幼蟹三个阶段。④在大眼幼体之前阶段,在本调查中没作具体的分析。幼蟹经过5次蜕皮后体重约为50g;至1000g左右,通常蜕壳10次。在蜕壳过程中,在同一养殖塘内一般不相残(生长发育时间大约一致)。因为一个褪壳过程大约需一个潮汐,所以体型较大的越不容易完成褪壳或形成硬壳。在生长达到250g之后的青蟹的成活率比50g~250g的青蟹成活率低,其中主要原因是前者的褪壳过程所致。
2013年,在沙坡洲蟹苗数量明显减少的情况下,却可以在外地滩涂(角美白礁或浮宫海门岛)捕捞到较多的蟹苗。作者认为这可能是青蟹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态对策:一般情况下渔民能在滩涂边捕捞到规格小的蟹苗,而规格大的(>250g)由于沉入水底,不易被捕捉到。规格大的青蟹经过生存斗争,终将有极小部分成为种蟹。按照MacArthur和Wilson的r-k对策概念,⑤作者认为天然水体中,在幼蟹(<25g)之前阶段,由于蟹苗种群数量较大,人工捕捞量也大,且有天然水体的种竞争等因素,而属于r -- 对策阶段;在天然水体中幼蟹(50g)至成蟹(250g)存活率较高,属k-- 对策阶段,其种群数量较稳定;在青蟹体重大于250g之后阶段,其蜕壳过程缓慢,易被其他鱼类(鲈鱼、黄鱼等)摄食或因染病,数量下降得快,存活率低,属于r-- 对策阶段。
2.3 种群增长密度调查(图2)
(1)幼蟹至成蟹阶段的存活率,受密度的制约。规格小的青蟹受密度的制约较大于规格大的。若进行人工捕捞蟹苗,必然使青蟹在天然水体中的数量急剧下降,种内竞争资源不再激烈。又青蟹利用空间资源的方式为个体式。这样天然水体青蟹的密度制约将不再是重要因素。
(2)除人工干扰外,季节性消长也是青蟹种群数量的主要变动方式。每年4~7月,由于青蟹耐高温,九龙江水少见洪流(急流、浑浊度大、咸度低)的现象,水温变化不大,所以它的成活率大于8~10月份的。可能是因为8月份的洪水流或9~10月的秋冬季节变换,青蟹的死亡率也会增大。9~10月份时放养,幼蟹较易死亡。
图2 种群增长密度调节图(仿Krebs,1985)
3 小结
从野外典型样地(沙坡洲)、楼洲及海门岛滩涂边的蟹苗的种群数量结构动态看,青蟹苗种来源是不稳定的;从拦网养殖的结果看,影响幼蟹至成蟹存活率的生态因素复杂。蟹苗的放养规格明显影响到青蟹的存活率。同样规格下本地苗适应性强,养殖存活率提高。推测:幼蟹在野外生存有个生态对策的过程。渔民若能合理捕捞蟹苗——大眼幼体至幼蟹(<25g),采用手捕或浅海滩涂定置张网,那么,从r--对策分析,其对九龙江口未来青蟹的种群数量影响不大。倘若在沟底大量地拦网捕捞幼蟹(50g ~250g阶段),势必影响250g之后其在r--对策阶段的种群数量,从而影响青蟹的种群数量(其他水域可能如此),因此在建议渔民不要在九龙江的沟底进行拦网捕捞,以保证青蟹在九龙江口可持续利用。
注释
① 庞景贵.锯缘青蟹的苗种生产和养殖.海洋信息,1996,000(003).1996:21-22.
② 张列士,李军.河蟹养殖技术,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110-116.
③ 许良进,周素琴.海涂拦网养殖锯缘青蟹技术研究报告.现代渔业信息,1992.7(2):22-24.
④ 刘英杰.北方地区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生长规律研究,Y339931.S969.2,2000.
⑤ 曾朝曙,曾辉.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幼体形态观察.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1.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