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珺
摘 要 铜鼓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吸引了大量西方考古方面学者,他们从那时便开始关注铜鼓的发掘及研究。近几年,在云南文山出土的铜鼓和民间收藏的铜鼓之中,有6面铜鼓被考证并确定为年代最久远的万家坝型铜鼓,这些铜鼓出现的年代大概是在春秋的早期至战国的晚期,与楚雄万家坝铜鼓的整体年代构架一致,因此学者认为,云南的文山很可能是除楚雄之外的又一个铜鼓发源地。
关键词 铜鼓起源 万家坝型 石寨山型
中图分类号:K291 文献标识码:A
Bronze Drum Originated in Yunnan
XU Jun
(Wenhua College of Yunnan Arts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102)
Abstract Timbal than 100 years ago to attract a large number of Western archaeological scholars, and since then they have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explore and study Timbal. In recent years, drums Timbal and private collections in Yunnan Wenshan unearthed among the six faces Timbal be verified and identified as the oldest of ten thousand dam drums, these Timbal's probably appear in the spring and early Warring States Period late, consistent with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Chuxiong Wanjiaba Timbal's, so scholars believe, Yunnan Wenshan probably another addition Chuxiong Timbal birthplace.
Key words bronze drum origin; Wanjiaba type; Shizhaishan type
目前,我国发现的铜鼓超过两千面,并大致可分为八种不同的类型。云南文山壮族地区和广西均有八种类型的铜鼓出土,是世界上铜鼓类型最齐全的地区。但是,最早的铜鼓是1975年发现于云南楚雄县万家坝春秋至战国早期的墓葬中,随后在云南晋宁县石寨山也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铜鼓,所以云南中西部地区一直被认为是铜鼓的发源地。云南铜鼓究竟从何而来呢?先秦时期云南的游牧族群“昆明”和“叟”被史学家一致认为是他们带来最早的铜鼓。云南的青铜时代,出现两个较大的游牧族群,一个是操突厥—蒙古语的乌孙人有关的“昆明人”,一个是与操印欧语的斯基泰人有关的“叟”人,他们都是南迁定居云南的北方游牧民族。“昆明”人较之“叟”人的数量要都很多。昆明人和叟人的南下时间正好对应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万家坝型”铜鼓和文山广南县的石寨山型铜鼓的历史考证的出现时间。
铜鼓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吸引大量西方考古方面学者,关于铜鼓发源地,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见解,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铜鼓诞生地是在中国云南。早在1975年,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出土的“万家坝型”铜鼓,被考证为迄今为止被人类发现年代最早的铜鼓。近几年,在云南文山出土的铜鼓和民间收藏的铜鼓之中,有6面铜鼓被考证确定为年代最久远的万家坝型铜鼓,其地域分布广度和密度仅次于楚雄。经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昆声教授(铜鼓研究专家)考证,这些铜鼓出现年代大概是在春秋早期至战国的晚期,与楚雄万家坝铜鼓的整体年代构架一致,因此他认为,云南文山很可能是除楚雄之外的又一个铜鼓发源地。在铜鼓起源问题上还有另外的一种传说,传说称铜鼓是两位来自中原的军事将领马援和诸葛亮所创。尽管现在已知道铜鼓远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但不能忽略这些传说的价值,在他们背后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他们都暗示铜鼓来自北方的大规模军事活动。广西博物馆263号铜鼓,在各种图案中“孔明将君”的反文和横书,都见证了历史的真实性。考古研究者们认为,云南文山在整个铜鼓的演变发展进程中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1919年在文山广南县出土的石寨山型铜鼓,是继楚雄万家坝铜鼓之后又一种颇具代表性的铜鼓,其鼓面及鼓身的花纹优美、线条流畅,手工精细,具有极高考古价值的同时也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从鼓面花纹判断,其来源于万家坝型铜鼓的花纹。北京大学和云南大学用碳14等最新科学研究方法对文山早期铜鼓进行铅同位素分析,认为文山铜鼓的矿料来源于滇中地区。李昆声教授等人提出,这证明文山铜鼓在最早的万家坝铜鼓向石寨山铜鼓演变的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铜鼓文化在东南亚国家也曾有辉煌的时代。特别是在越南,越南的铜鼓出土及收藏数量仅次于中国。时至今日铜鼓仍是越南的国家象征之一。在考古地图中云南中部地区、广西和越南北部地区被一致认为是古代铜鼓分布的三大中心区域。考古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铜鼓传播路线大体是自滇西、滇中一带,逐步向东和向南扩散。古代的文山是往来客商的重要驿道,正好处于铜鼓分布的三大中心区域的中央枢纽地带,因此可以把文山定义为古代铜鼓文化传播和民族经济交流的一个“中转站”。我国学者按铜鼓出土地点及造型特征,将铜鼓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其中以云南地区命名的铜鼓有三种,分别是:万家坝型铜鼓:以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命名,体型与鼓面较小,鼓胸膨胀,器表粗糙,或通体无纹,或只有简略的花纹。年代约为春秋初至战国早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濮人与骆越人是这种类型铜鼓的创造者与使用者;石寨山型铜鼓:以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命名,它由万家坝型铜鼓演变而成,鼓身增高,鼓面增宽并饰以翔鹭纹、羽人纹、划船纹等纹饰。流行年代约为战国至东汉初(公元前5世纪~公元1世纪)。滇、夜郎、句町、骆越等民族是石寨山型铜鼓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西盟型铜鼓:以云南西盟地区流传和使用的铜鼓命名,体型高瘦但器壁薄,鼓身上下大小近乎直筒形,纹饰有雷纹、鸟鱼、团花、栉纹、米粒等,鼓面常见二三累蹲青蛙雕刻,有的鼓身还有纵列的象、螺狮等雕刻。制造年代约为唐中期至清末(公元8世纪~公元20世纪),至今云南西南部少数民族仍在使用。
考古学家经放射性碳素测定,楚雄万家坝23号墓出土的四面铜鼓,年代是公元前690年,是世界上迄今发掘的最古老的铜鼓(滥觞期)。在铜鼓诞生的二千七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滇文化”的兴衰和云南的历史进程,铜鼓不断向四周传播扩散。公元前6世纪传播至晋宁地区时形成著名的石寨山型铜鼓(成熟时),之后又出现开化型和西盟型两类铜鼓(发展期)。云南的铜鼓不仅在省内各地传播,而且分别在不同时期传入我国四川、重庆、贵州、湖南、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市。国外传入越南、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东帝汶、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尤其复杂的是,铜鼓传至某地居,当地也开始制作新型的铜鼓,并向四面八方扩散,形成新的传播中心(如云南的西盟型、贵州的麻江型、广西的冷水冲型、越南的东山型等)。这样一来,就形成一幅复杂的“铜鼓国内外传播路线国”,简称“铜鼓之路”。与我国著名的“丝绸之路”一样,“铜鼓之路”通过数千年的传播过程,积淀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发展历史中一笔重要的财富,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遗物。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把铜鼓当作权力、地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有“得鼓二三,便可称王”之说。古人把它视为神器,顶礼膜拜。“中原地区以鼎为尊,南方则以铜鼓为贵”的说法在考古研究领域广为流传。公元前七世纪,当中原“青铜时代”逐渐衰落时,与中原文明中“鼎”一样占有重要地位的铜鼓,开始在中国长江以南和东南亚许多民族中诞生和流传。铜鼓文化历史悠远、内涵广袤,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且无可代替的作用。它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历经两千多年历史长河流传至今。今天我们仍可以在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的原始村寨中领略到它那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未曾改变的原始且迷人的风采。
此论文为云南省教育厅青年课题《云南“铜鼓之路”国内外传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Y216
参考文献
[1] 李伟卿.铜鼓及纹饰[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2] 张增棋.万家坝型铜鼓于石寨山型铜鼓的关系[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3] 蒋廷瑜.古代铜鼓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4] 李昆声,黄德容.“再论万家坝型铜鼓”[J].考古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