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林 曲伟
[摘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办大学科技园,相比发达国家晚了近40年。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首,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创办大学科技园,目标是在推动科研事业发展的同时,解决学校办学经费问题。40年间,很多发达国家逐渐创办了众多的大学科技园。我国大学科技园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办园经验,在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高效的三元互动机制,促进了高校开门办学。但是,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学科技园不应该只是“大学的科技园”,让科技园走向社会才是发展科技园的正确思路。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发达国家;发展经验;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4—0155—06
一、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和运行模式
(一)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
大学科技园思维方式是首先有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的,办大学科技园的初衷是解决学校的办学经费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高校发展普遍遇到资金瓶颈问题,在這种情况下大学的发展遇到危机,为了解决办学经费问题,以斯坦福大学为首开始考虑将大学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的问题,这样不但能够解决科研成果休眠的问题,而且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同时学校的办学资金问题也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并不是为了从政府那里得到资金支持,而是通过让学校迈向市场,将成果进行转化,是为学校解决困难也是为政府解决困难的一个双赢选择。受美国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的影响,很多国家开始在大学科技园方面动脑筋。日本也开始提出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的转变计划,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日本就开始打造筑波科学城。法国也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几十个大学科学城。20世纪70年代韩国也建设起了大德科学城。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建立大学科技园的国家越来越多了。世界各国都将大学科技园作为拉动国家科技发展的龙头,大学科技园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重视,图1比较全面的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情况。大学科技园对于发达国家科技力量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以美国为例,自从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建立后,美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很多个大学科技园,这些大学科技园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并拉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高校与社会得到了紧密接触,不仅解决了高校的办学经费问题,而且使得高校的声望开始提升,名校的声威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
(二)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
从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情况看,科技园与企业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英国剑桥科技园、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园都是世界上著名的高校科技园区。这些大学科技园区不仅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且都与企业之间保持紧密的联系。企业承担的项目必须能够找到高校合作伙伴进行合作研究,才能够得到政府资助。同时大学的研究项目也必须找到企业合作伙伴才能够得到经费支持。从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情况看,风险投资机制相对比较完善,风险投资相对较好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美法英日德等国的风险投资占了世界的风险投资总额的90%,这些国家的风险投资机制相对比较完善,大学科技园建立在这样的平台上,风险投资也相对较完善,这些国家的高新技术发展水平在世界上也是相对较高的,这些国家的大学科技园发展状态也是相对较好的。
二、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理论基础
大学科技园将社会与科研成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技园的作用不仅能够牵动一条线(产业链),而且能够拉动一个面(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园是有深刻的理论依据的。
(一)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经营规模扩大而导致企业经济收益增加的现象。规模经济可来自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可来自经营规模的扩大,从而形成规模经济优势。经济学理论认为在生产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时候企业就达到了规模经济状态。这是一个临界线,超过这个临界线之后,多增加一单位的生产要素所造成的成本较增加了这一单位要素所产生的收益多,这时候生产者就不能得到纯收益,而是要受到净损失,这时候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就是不理性的。生产者通过改变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可以高效率地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优势主要产生于:先进技术工艺的采用、生产专业化、辅助生产自动化等形成的成本节约以及建设费用的经济性。
(二)集聚一扩散理论
集聚是指某一地点集中产业而带来成本降低或节约。当更多的产业集聚在一起的时候,各类产业之间就能够借力发展,不但彼此之间能够产生更加便利的合作关系,而且能够公用很多公共资源,于是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形成成本节约。集聚能够创造竞争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以吸收作用为主,但是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区域就开始对周边形成较强烈的辐射作用,从而使更大区域与中心区域同步发展。“集聚”的最初阶段虽然以吸收作用为主,但发展的后期阶段则是以辐射作用为主,能够使得周边地区同步发展。集聚的效果在于扩散。
(三)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极”是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恰似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增长极”的产生,使人口、资本、生产、技术、贸易等高度聚集,形成“经济区域”,即产业聚集在一起能够创造更大收益和形成节约的区域。增长极理论让人们意识到,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种不均衡创造区域经济进步。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可以在区域内相对比较合适的位置人为地创造一个增长极,通过这个增长极拉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区域内的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在自然状况下,资源富集相对具有优势的区域就逐渐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四)中心一边缘理论
弗里德曼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区域发展政策——委内瑞拉案例研究》和《极化发展的一般理论》等著作,提出了中心-边缘理论。该理论拓展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研究视角,把增长极模式与各种空间系统发展相融合,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中通常具有强烈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中心区和边缘区相互依存机制的形成,是通过中心区自身经济的不断强化,而形成对边缘区的支配态势。该理论把核心一边缘结构模式分解为四个部分:核心增长区,向上转移地带,向下转移地带,资源边际区,为研究城市扩展的空间结构层次提供了分析思路。
(五)循环累积理论
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循环累积论”,认为空间上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性,这种差距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存在“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等受到要素收益差异而发生的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差距的产生会进而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使发展快的地区发展更快,使发展慢的地区发展更慢,从而逐渐增大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形成地区性的二元经济结构。缪尔达尔提出了经济发展优先次序,认为政府应当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通过发展计划和重点投资,优先发展这些有较强增长势头的地区,以求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并通过这些地区的发展及其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极化一扩散原理运用于城市经济分析,解释了城市的等级扩散现象,即由中心大城市向外扩散总是按不同等级城市体系的“蛙跳”规律进行。
三、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
大学科技园也称为大学科技工业园、大学高新技术园区,其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第一个大学科技产业园是1988年东北大学在沈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建立的,这个大学产业园是仿效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建立起来的。高校建立大学科技产业园,这是我国高校办学模式发生变化的开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办学方式是用一个围墙将学校与外界环境分割开来,墙内与墙外形成特征鲜明的两个世界。以高校为核心建立产业园区,这是高校从封闭办学走向开放办学的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国家提出了大学要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号召,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有重点地发展科技产业,国家与此同时推出了很多扶持科技企业成长的政策,我国开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科技园。从1992年到1994年期间,我国先后建立了上海工业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科技园、沈阳工业大学科技园、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南京大学科技园和华中理工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园。这些依托名校的科技园的建立,不仅进一步壮大了名校的声威,而且让全社会都意识到这些名校在拉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该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将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家要让这些名校发挥重要的牵引作用,带动更多有条件的院校建设自己的产业园,并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实实在在地产生遍地开花的作用。
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开始进入了大发展阶段,先后有50所大学提出了建设科技园的申请。经过一个阶段的试运行,到2001年国家正式授予22个大学的科技产业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称号。最先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资质的都是一流大学,随后很多地方性大学也开始纷纷加入,于是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学校除了“985'院校外也有“211”院校,在很多地方院校也加入进来后,高校科技园的发展就出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大学科技园改变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的围墙虽然还在,但人们心中的围墙已经不存在了,大学开始主动走向社会,社会的需求能够及时反馈给大学,科技园成为了科研经营展示才华的舞台。
(二)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不充分
大学科技园本质上是一个中介组织,这个中介的两头分别连着科技发明者和产业化组织,在建立产业链的过程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如果科技园的这个中介功能定位不准确,就很难发挥这个纽带和桥梁的作用。科技园是市场的产物,在发挥中介作用的时候也要遵循市场规律。科技园能否在凝聚和连接产业链条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与科技园的工作方式以及思想定位都是有关系的。这需要有具有商业头脑和精于管理的人才成为科技园的领导者。但是具有科技创新头脑的科研工作者,在技术转化方面并不一定是一个杰出的商业人才。科技园由于缺乏具有较高水准的管理人才,从而导致科技园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某个大学的科技园会出现主要服务于本大学的思想误区。这样的科技园不会上档次,也不会上规模。没有能够将更多的技术精英、管理精英以及创业精英凝聚到科技园中,导致科技园在发展中出现硬件好于软件的问题。科技园发展不充分,导致资源浪费。虽然很多科技园也在运转,但距离预期水平的高效运转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2.专业水平不够
很多大学科技园虽然搭起了架子,但是由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并不是很高,這也制约了科技园的发展效率。科技园的从业人员或者理论准备不足,或者实践经验不充分。不同的科技园之间总是在相互模仿,最终导致所有科技园的运转模式基本相同,所有科技园都是低水平运转。缺少了专业水准较高的人做领头羊,科技园就缺少了创新意识,不但科技园内部的运作效率比较低,而且也很难对社会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目前大学科技园一般都是作为大学的一个附属机构而存在的,虽然采取社会化方式运作,但实际上社会化程度很低。虽然一些大学也在向国外大学学习科技园运作的经验,但由于我国缺乏科技园市场化运作的宏观环境,也没有形成一批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因而很难形成创新性的运营思路。科技园是一个新兴的科技管理企业,用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并不能完全奏效,科技园的管理人才也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管理者,不但要懂技术,熟悉大学教育,而且要懂得市场,但是这样的专业人才队伍还并未形成规模,导致大学科技园长期处于低水平运转。
3.政策方向不稳定
根据前文,大学科技园的目标在于为科研成果与社会架起桥梁,是政府、大学和社会共同活动的舞台。科技园是一个新生力量,在运转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扶持,在政府的优惠政策下,首先对科技园进行“输血”,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后,科技园才能够具有“造血”功能。但是国家在推出建设大学科技园以来,在政策支持方面并不是非常清晰,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科技园发展方向比较模糊。由于政策支持方面比较模糊,导致科技园在发展中不具有政策方面的优势,也不能获得持续的经济支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但是国家在启动大学科技园项目之初给予了启动资金后,后续资金却不连续,导致大学科技园在发展中走走停停。地方性高新区与大学科技园在功能上出现重叠,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对科技园的资金支持力度。
4.思想观念偏差
高校办大学科技园,这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的开始,在这种办学模式下,高校谋求的是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可以让学校的科研资源更好进行产业转化。但是受长期的封闭办学思想的影响,一些专家的思想仍然在传统办学思路中打转转,认为学校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不应该向产业化方向转型,认为产业化是企业要做的事情,与学校的关系不大。高校中的教书先生一直都在做理论文章,在实践方面还是比较手软,为企业做顾问还是能够胜任的,但是如果转而做实业,就不但会影响教育工作,而且产业化转型也不会做好。专家的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政府、企业与学校之间须充分结合,在“三元联系”中办学,推动高校提高层次,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办产业虽然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但只要将试错时间尽量缩短,就能够让高校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呈现崭新的局面。
四、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与发展对策
(一)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分析
1.强化大学科技园自身影响力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技术中心、人才中心、服务中心、创业中心、示范中心(如图2)。(1)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将知识创新转化为技术创新。在这里要将实验室中获取的科研成果,尽快得到产业化发展,创造出较大的社会效益。作为技术中心的功能,要能够从实验室中发现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的技术,通过科技园这个平台使之尽快得到转化。在科技园内,可以让很多种不同的新技术碰面,为新技术提供合作的平台,从而为产生具有更大价值的新技术创造机会。(2)人才中心。科技园为学生提供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更多机会,大学生可以在科技园内看到最新的技术,并且看到这些技术是如何得以转化的,这会激发学生的穿过灵感。从这个层面讲,科技园实际上就是创新人才的孵化中心,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3)服务中心。科技园的服务对象是多方面的,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服务,让最新的科研成果在科技园这个平台上得到展示,从而扩大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机会。为学生服务,让学生在科技园内激发灵感,让其有愿望加入到科学研究的阵列当中来。为企业提供服务,让企业在科技园中能够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大学科技园的服务是双向的,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名声得以张扬,信誉好、质量高的大学也能够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4)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为很多人才提供了创业机会,人们在这里可以得到更多最新的科技信息,捕获自己最感兴趣的信息。在这里能够让自己的兴趣与未来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创业者可以在科技园中积累经验,快速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强化竞争力。(5)示范中心。科技园在做什么、如何做以及谁适合做等问题上都能够给出答案,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成功的案例。科技园在向他人提供间接经验的过程中,为他人提供了示范。人们在做相类似事情的时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试错成本。科技园作为示范中心,让对科技园有兴趣的人,不但能够看到现在还能够看到未来,而且在成功示范的激励下,做事情会有更高的热情。
2.推动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
(1)大学品牌建设的途径。传统思维方式下,比较大学对社会作的贡献的主要测度方式是大学为社会培养的毕业生的数量。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这种传统的测度指标需要发生变化。高校为社会培养的有用人才的数量才应该是对高校进行测度的有效指标。高校的竞争力一方面来自教师,另一方面来自学生,有了高水平的教师并且有了很好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环境,学校就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但是人才是否优秀不能由学校说了算,而应该由社会说了算。只有毕业生被用人单位认可并且在社会上的地位较高,才能够烘托学校的知名度。高校科技产业园就是让学生得到锻炼、让教师才能得到延伸,让社会走进学校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校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测评尺度。学校可以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也可以得到锻炼,在这种准就业的平台上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与未来的就业紧密结合在一起。高校通过科技园为学生、为科研成果都找到了较好的归宿,让优秀资源的供给与资源消费之间进行了无缝对接。高校品牌的含金量也同时得到了提升。(2)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高水平大学办科技产业园一方面能够向社会展示大学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让社会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实惠。高校不能孤立办学,只有充分融入到社会当中去,才能够在高校与社会之间实现互动。一流大学在引领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流大学的职责在于通过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来服务社会。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高校服务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培养毕业生。高校科研工作者很少与社会对接。高校科技园的成立,不仅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而且让高校中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有了更多的信息和途徑服务社会。科研工作者从事的科研不再限于理论工作,要从实际问题出发考虑问题,解决困扰百姓的难题。大学科技园是高校与社会对接的窗口,随着科技园发展日臻完善,人们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科技园为社会带来的好处。科技园在不断发展中也会总结经验,能够用更多的方式与社会接触,科技园也能够为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最新的信息,将社会需求变成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方向。科技园于是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3)引领区域经济增长。大学科技园可以对地方经济起到巨大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作用。大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灵魂,高校科技园能够很好地将大学与地方经济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生较好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大学科技园依托政府提供的优惠条件,依托高校的技术优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运营风险。科技园的发展,实际上相当于推倒了大学的围墙,让高校的技术势能流向校园外,在更大的范围内物色合作伙伴,这是高校扬名立万的重要途径,也是为毕业生寻找就业方向的突破口。大学科技园通过零距离的产学研对接,由点带面,使得高校墙内和墙外协同发展。
(二)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对策分析
1.进一步开放思路
从国外较高水平的科技园发展情况看,虽然科技园是由大学和政府合作在一定区域内成立,但从入住科技园区的“主人”看,并不限于本地区之内。因此,科技园区应该具有海纳百川的心态,将不同区域内的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吸引到科技园中来,这样才能够在科技园中营造出更加浓厚的科研氛围,使人们在相互联系中能够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彼此之间能够达到合作双赢的目标。在科技园中,每个成为都是科技园的贡献者,同时也都是科技园中的创造者者。在发展科技园方面,一定要破除“大学科技园就是大学的科技园”的就思想,大学的专家学者要走出去,使自己逐渐从一个理论家变成一个实践家,这也是高校从传统教育模式向实践化转型的途径。引进国外的运作方式的时候可以考虑“带土移植”。要通过不断完善运行机制,使得高校教师进行分化,让那些业务精并且善于经营的教师走在前面,在这些专家的带动下,让科技园具有更广泛的市场。
2.三元因素互动耦合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创办科技园,但是这些科技园之间应该是有差别的。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在办园过程中只有突出这种优势,才能够让产业园具有竞争力。突出优势就是突出卖点,没有突出优势的产业园就不能汇聚资源。产业园既然是依托高校建立起来的,就要与高校的学科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强势学科在产业园中的主导作用,用强势学科带动弱势学科发展,将产业园的发展高校的学术发展紧密衔接在一起。产业园既然是在政府、企业与高校等三元因素互动中发展,就要真正让三者互动起来,政府在三元因素中扮演服务员的职责,要给产业园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企业的责任在于将科研成果产业化。高校的责任在于输出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致富的依据。三元因素在互动中都是赢家,企业得到利润、政府得到税收、高校得到发展。只有每个方面都足够主动,产业园才能够成为社会的产业园,而不单纯是高校的一个附属单位。
3.进行产业集群设计
产业集群能够创造出聚集经济效果,产业集群中的每个要素都能够在与其他要素的合作过程中,强化自己的专业特色,并能够获得范围经济效益。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很长时间以来都特别强调聚集经济,通过发展聚集经济,用一点拉动一个面。高校产业园通过科技这条线将更多的产业连在一起,各种类型的企业在园内可以自愿共享、取长补短,在产业园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专业化分区。专业化能够给产业园贴上很多不同的名片,给社会创造出更加专业的形象。产业集群能够在多因素互动中激发新生元素。产业园内的各种要素由于沟通更加方便,从而能够尽量降低交易费用。产业园在充分发展的同时,管理者能够在彼此相互学习中逐渐形成管理科技企业的专业团队,在正式组织发挥作用的同时,非正式组织也能够扮演重要角色。
4.突出大学的科技引领作用
大学科技园是依托有实力的大学兴办起来的,大学自然应该在科技园的发展中扮演科技引领的角色。为了突出科技园的特色,就需要高校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将那些富有特色、实用性很强的专利技术出售给科技园。科技园所依托的院校的科研人才应该对科技园的发展起到技术引领作用,这些专家的科研成果才最能够突出科技园的特色。大学的专业发展方向,就是科技园的发展方向。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校际联系、专业专家圈等方面的优势,在相关专业方面打造专家群,为这些专家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让其能够在校际间建立实质性的科研团队,在此基础上就能够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夯实大学科技园的“科技”这个芯片。科技园不但是一个产业实体,还是一个具有浓厚儒雅韵味的科研实体。将科研融汇到实体经濟基础中,将产业建立在科研工作基础上,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共生互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成为了另外一个方面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谢晖,张武军.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建设经验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2).
[2]张雷.国外科技园运行模式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韩野.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3.(1).
[4]赵旭.大学科技城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与实现[J].理论月刊,2013,(1).
[责任编辑: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