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做生意喜欢留一点余地”

2014-08-04 19:17罗晓庆
中国西部 2014年1期
关键词:李嘉诚企业家香港

罗晓庆

这是文锦辉先生第二次来到成都,正值雾霾天,但他仍毫不吝啬赞赏成都城市的规划,“整齐干净”。文锦辉现任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也是期货高级分析师,他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金融行业,于2000年开始从事商品期货交易,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文锦辉在别人输得一败涂地的时候,赚得盆满钵满。在重返香港之时,本刊记者就李嘉诚的相关热议话题,对在香港金融界工作多年的文锦辉,进行了专访。

《中国西部》:最近,李嘉诚的确在连续出售内地和香港的一些物业和资产,李嘉诚是要做什么?真的如媒体所言,撤资转战欧洲吗?

文锦辉:现在长和系集团很多的投资项目都不是李嘉诚决定的,他有专门的投资团队,这不一定是他的决定。在内地和香港地产上的投资,李嘉诚的商业帝国本来就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进入地产市场了,现在一级城市的地产项目已经发展完了,既然完了就要寻找利润更高的投资点,这很正常。

而且他有个习惯,这也是资本市场的惯用手法,高卖低买。先投资到价值低的产业,做几年到了时机就卖掉,他常常这样。我觉得他去欧洲投资是正常的投资行为。香港的媒体对他总是充满敌意的,他的一点动作都可能被夸张。

《中国西部》:您提到高卖低买是他惯用的资本运作手法,您能举个例子吗?

文锦辉:很多的。20世纪末的时候,李嘉诚买下英国投资手机运营商Orange,当时并不被人看好,可是在短短几年之后,他将“橙”卖给德国一家钢铁公司,净赚1000亿,创造了投资传奇。

《中国西部》:这种手法很多企业家也这样做,但不一定成功,您觉得他是靠什么成功投资的呢?

文锦辉:对的,不一定所有这样做的,都能赚钱。为什么呢?主要是李嘉诚看时长看得准。时长指的是行业经济盛衰的时间节奏,他看得准。有媒体说他撤离中国,这个观点肯定是错误的。他只是看准了一个投资的时机,然后下手或者抛售。投资的行为不能理解为撤离。

《中国西部》:那他为什么选择投资英国,是因为他的年龄跨度更熟悉英国的法律吗?

文锦辉:今年欧洲整体的确有复苏的迹象,但是还不明晰。李嘉诚看到英国的前景,那是他对经济发展的理解,英国的情况就目前来看是有变好的迹象。他的投资不是看见哪个地方经济繁荣,才下手投资。

而是在一个经济时长内,区域或国家的整体情况刚开始复苏或者反弹的时候,他就开始了做一些投资或者撤资的行为。这也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

原来金融海啸刚有点苗头的时候,他就感觉到可能对香港产生重大的影响,李嘉诚旗下集团和记黄埔就提出持盈保泰策略,停止了全球的投资。

《中国西部》:在英国的投资为什么选择基础设施建设呢?

文锦辉:谈及欧洲的经济复苏,能源这一块关注度很大。尤其是英国,像李嘉诚投资的水、电、天然气都是公共基础设施,任何行业都需要,不管经济环境好与不好,谁不用水,谁不用电和天然气呢?

李嘉诚是在找合适的投资机会,可能以后他找准时机又转手卖掉了。水资源在未来五到十年都是非常重要的板块,我十分看好,这块可能是新的投资机会,新的机遇。

《中国西部》:他的撤离会对中国资本市场有影响吗?甚至有媒体说,是看空内地和香港的地产市场,您觉得呢?他的动作对企业家们有什么启示?

文锦辉:单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就是投资行为,现在在全球投资的并不少,这无所谓影响到中国的资本大环境。中国的企业家要学习他的经营思维,把控风险,就像期货,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高风险,只要把握好风险控制,任何投资其实都一样。期货甚至比股票风险还要低,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是高风险。

不要介意他在哪里投资和投资的多少,他是机会主义者,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他在全球都有投资,巴拿马运河主要航部就是他投资的。

《中国西部》:很多媒体认为,他有意在培养他的二代接班人李泽钜,因为在英国水、电、天然气的收购大多是李泽钜在把控,您怎么看?

文锦辉:跟他儿子没关系。我在香港常常看他们父子的报道,李嘉诚和他儿子做生意的个性完全是两个方向。李嘉诚做生意常说不赚最后一分,总要给下一位进来的企业家留空間,留点余地。但是他的儿子是赚钱赚到最后一分,不留一点空间的。

猜你喜欢
李嘉诚企业家香港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香港ifc商场
李嘉诚的“无我”智慧
李嘉诚发名片
香港
李嘉诚的司机
李嘉诚弯腰递名片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