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的“阿坝实践”

2014-08-04 19:17
中国西部 2014年1期
关键词:阿坝阿坝州办理

按照中央和省委对“藏区的群众工作要往细处做、向深处推、带着感情做、做到基层去”的总体要求,中共阿坝州委、州政府创新民族地区群众工作,实践群众路线,自2012年3月在《阿坝日报》、阿坝电视台等州内主流媒体开办了“阿坝民声”栏目以来,搭建了对党委政府工作监督、对干部作风监督、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的平台,创新干部评价机制。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该栏目“三平台一机制”的作用有效发挥,群众对“阿坝民声”高度认可,社会对“阿坝民声”高度关注,干部对“阿坝民声”高度重视,探索出了一条民族地区群众工作新路径,开启了新时期民族地区民主政治建设新局面。

“阿坝民声”的创办

阿坝州是藏羌回汉多民族聚居地,也是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维护社会稳定和灾后发展振兴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州委书记刘作明2012年2月在听取州纪委常委会工作汇报时,要求州纪委、监察局思考并提出建立一个平台,让党委、政府的工作体现阳光、透明,起到监督、服务的有效作用的方案。

2012年2月24日,州委、州政府印发了《在新闻媒体开办“阿坝民声”栏目的工作方案》。2012年3月,由州纪委牵头在新闻媒体开辟的“阿坝民声”专栏面世。

“阿坝民声”作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具体实践,始终着力于构建“民声”与发展、民生、维稳的联动机制,开通“民情直通车”,搭建和群众“零距离”的接触平台,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民族地区发展稳定的探索和创新,

作为实践群众路线的有效载体。让“阿坝民声”成为一面镜子,让各级党员干部对照群众反映的问题“照镜子”,让报纸、电视等媒体曝光使干部“红红脸”,让群众尖锐批评促使其“出出汗”,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摆出来,找差距,明方向。让干部在改善民生、服务群众、致富百姓中接受群众监督,促使干部把心思放在“干实事”上,把作风转到“快干事”上,把目标定在“干成事”上,实现州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建成“一强一地两区”和“畅通阿坝、幸福阿坝、魅力阿坝、活力阿坝、和谐阿坝”目标。

作为开门评风,整顿“四风”的有力抓手。把“阿坝民声”办成开门评风、整顿作风、实践群众路线的重要通道。另一方面,将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解决处理的结果公示出来,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反映的问题,深入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症下药,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一次大扫除。

作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绿色通道。用“阿坝民声”这个平台,广泛听取群众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意见建议,实现“管群众”向“群众管”转变,使党和政府的决策更加顺应群众期盼,实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少走弯路,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为重大决策部署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阿坝民声”的运作

领导重视,强化组织保障。

阿坝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对“阿坝民声”高度重视,全面安排,州委书记刘作明、州长吴泽刚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刘作明两次到“民声办”调研指导,强调:“阿坝民声”是州委推出的一个汇聚民意、服务群众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沟通交流平台,是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民主政治的重要努力,对于进一步监督党委政府工作、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有效解决群众诉求和形成以群众意见衡量考核干部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阿坝州委、州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坚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存在问题,部署下一步工作。

强化宣传,提高群众知晓度。

为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民声办”在新开通两部座机、1部手机和网络信箱, 24小时接听群众来电的同时,还以播放一则公告,印发一封信,发送一条短信,开辟一条邮政网点宣传通道,向全州行政村、寺庙免费赠阅《阿坝日报》(藏、汉文版)“阿坝民声”专刊“五个一”提高群众对栏目的知晓率。

完善制度,强化内部管理。

制定和完善了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办理流程和编辑制作“阿坝民声”专栏的工作流程,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确保群众每一封来信、每一个来电、每一次来访都严格按程序及时办理和答复。

强化督办,原汁原味反映群众声音。

明确来信、来电、来访办理时限以提高工作效率。实行“快查快办”模式,要求相关县或部门收到办理通知书后,在1个工作日内上报调查核实结果,如遇重大事项,延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3个工作日。阿坝州“民声办”专人負责对每天来信、来电、来访办理情况进行清理,督促及时办理。《阿坝日报》“阿坝民声”专栏则每周固定原汁原味刊载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及答复;州电视台、州广播台、州政府门户网站、州纪检监察网跟踪报道;对于关注度高、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州电视台进行深度报道。

“阿坝民声”的成效

在阿坝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阿坝民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至今年9月底,阿坝民声办公室已收到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共1110件(次),已办结1096件,办结率98.74%,其余正在按规定时限办理。已在《阿坝日报》汉文版刊登“阿坝民声”专栏113期、630条稿件;《阿坝手机报》刊登173期;阿坝电视台采用藏、汉双语形式刊播78期、152条稿件,阿坝州人民广播电台藏、汉双语同步播出。阿坝州门户网、阿坝纪检监察网、搜狐网等媒体进行了同步刊载。《中国纪检》《中国纪检监察报》《新华网》《廉政瞭望》《四川日报》、四川卫视等媒体作了相应的宣传报道。“阿坝民声”这一品牌逐步走出阿坝,走出四川。

服务群众机制有效发挥。通过“阿坝民声”广泛听取群众对党委、政府执行惠民富民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及各项重大部署,以及依法行政、廉洁行政、高效行政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效能明显提高。

截至目前,通过民声栏目,已解决了1000多个具体问题和困难。

例如,阿坝州公安局针对群众来信反映边远群众办理身份证难的问题,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摸底调查,以电话预约、延长工作时间、公休日值班的方式,为老、弱、病、残群众进行上门服务采集人像;积极向四川省公安厅汇报并取得制证中心的大力支持,开通办证“绿色通道”;对节假日探亲返乡与参加高考学生、孤寡老人、残疾人开辟绿色通道,方便了群众,得到了好评。

群众监督力量充分发挥。“阿坝民声”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曝光,及时跟进,跟踪报道,同时,将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纪检监察监督等监督力量予以整合,形成强大的督办力量,推动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例如,对于群众反映马尔康县政务大厅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的问题,马尔康县政府对当事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并对办理参保缴费进行了进一步的整改,为民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针对群众反映“住改商”的问题,马尔康县下大力气,切实采取措施,通过近三个月的集中整治,有效解决了问题,优化了群众居住环境,群众拍手称快。

群众反映部分干部赌博问题,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州委常委会作了专题研究,州纪委监察局发文重申“四不准”规定,并组织明查暗访,发现并给予8位党员干部党纪、政纪处分,有效遏制了违规打麻将及赌博的不良风气……

开启了群众工作新局面。“阿坝民声”以公开、快捷的办信、办事模式,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实行跟踪报道和及时高效的办理、反馈,促使群众的诉求由非理性上访、越级上访向理性诉求转变,有力地促进了阿坝州社会的和谐稳定、跨越发展。例如,若尔盖县处理反映曙光社区市政建设和土地纠纷的交辦件,由县政府“一把手”亲自挂帅处理,成功处理了遗留问题,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评价。

“阿坝民声”的启示

实践证明,作为践行群众路线有效载体的“阿坝民声”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着力在干部与群众之间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坚持把群众满意和认可做为“阿坝民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以此检验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服务群众能力、践行为民务实清廉宗旨的成效。

“阿坝民声”只有不断强化办理实效,才能永葆蓬勃的生机。对群众反映的重要问题和普遍性问题,按照分级负责、层级管理的原则,要实行领导包件,层层落实责任,逐一解决。注重办理实际结果,提高回复质量,回复群众问题要让群众看得懂,不能避重就轻。强化办理时效,绝不能出现久拖不办或推诿现象,“民声办”交办事项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回复结果。同时,也注重“书记信箱”、“州长信箱”交办件的落实、督促工作。

“阿坝民声”只有牢固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观念,才能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群众利益无小事。把“阿坝民声”作为依法行政的有力补充,注重把群众反映的教育医疗、创业就业、社会管理等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升华群众工作的三大抓手,不断改进和规范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阿坝民声”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阿坝民声”只有坚持不懈地不断解决问题,才有强大的生命力。解决合理诉求的过程,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也会随之产生,必须执行政策、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群众才会满意。

“听民声”是“知民情”的基础,“顺民意”是“暖民心”的前提。“阿坝民声”在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正在创造并践行着“阿坝实践”,不断完善,总结升华,努力将这个“品牌”做成全州各族人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猜你喜欢
阿坝阿坝州办理
视界
◉一图
学历认证大专以上均可在线办
松阳:“双测评”助推建议办理
盛夏的夜晚
深圳降低居住证办理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