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俊翔,江国昌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镇江212002)
突发性聋伴发耳闷230例临床分析
唐俊翔,江国昌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镇江212002)
目的:分析突发性聋伴发耳闷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突发性聋伴发耳闷症状的发生及转归。方法:收集突发性聋患者230例临床资料,前瞻性研究分析耳闷组与无耳闷组患者听力学特点,耳闷组患者不同病程的治疗效果,以及不同治疗结果的听力学特点。结果:耳闷组98例,无耳闷组132例,耳闷的发生率42.61%。耳闷患者和无耳闷患者听力曲线类型、听力损失程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例伴发耳闷的患者行耳闷程度评分结果表明,男性得分较女性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833,P=0.067);耳闷治疗1周的改善率为42.86%,一个月累积改善率为85.71%,1个月治愈率为74.29%,半年累积治愈率为97.14%;发病2周内治疗的患者耳闷1个月累积改善率达87.50%,1个月治愈率可达81.25%,发病2周后治疗的患者1个月累积改善率为81.82%,1个月治愈率为59.09%;治疗1个月耳闷未愈组与耳闷消失组比较,耳闷未愈组患者年龄相对较大,高频型听力曲线相对较多,听力损失相对较重。结论:突发性聋患者的耳闷首诊发生率超过1/3。即使错过听力的最佳恢复时间,患者的耳闷感经治疗也可获得明显改善。
突发性聋;耳闷;视觉模拟量表
突发性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损失20 dB以上。突发性聋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Klemm等[1]2009年在德国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突发性聋的年发病率为160/100 000,远远高于2004年AWMF(德国医学科学会)公布的(5~20)/100 000,也高于WHO(世界卫生组织)及欧盟公布的小于50/100 000的数据。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区总数达7 500例的大宗病例报道提示突发性聋的发生年龄主要集中在43~53岁,性别间无明显差异[2]。
目前国内外对于突发性聋伴发耳闷的研究不多,本文通过前瞻性研究分析突发性聋伴发耳闷的特点,探讨突发性聋耳闷症状的发病及转归特点,并希望以此指导临床治疗。
1.1 入组标准
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因突发性聋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230例,年龄18~76岁,中位年龄45岁。其中男126例,女104例,男女性别比为1.21∶1。随访时间3个月~3年。治疗方案为扩血管药物(曲克芦丁或者丹参静脉滴注),营养神经药物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肌肉注射,能量合剂(ATP、辅酶A静脉滴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高压氧治疗。
1.2 测试方法
耳闷程度评分由患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自行评分。具体做法:在纸上划一条长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耳闷;另一端为10,表示耳闷无法忍受;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耳闷。初次来我院就诊时和每次复查时均打分。耳闷治疗效果以评分降低2分以上(含2分)为改善,评分到0为治愈。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耳闷组和无耳闷组的听力曲线类型、听力损失程度比较采用χ2检验;不同性别耳闷患者的耳闷程度评分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耳闷消失组和耳闷未愈组年龄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耳闷组与无无耳闷组听力曲线类型和听力损失程度比较
230例(235耳)患者分为耳闷组98例(103耳)与无耳闷组132例(132耳),两组患者听力曲线类型情况如表1所示。两组听力曲线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28,P=0.453)。两组患者听力损失程度情况如表2所示,两组听力损失程度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297,P=0.098)。
表1 耳闷组和无耳闷组听力曲线类型比较 耳(%)
表2 耳闷组和无耳闷组听力损失程度比较 耳(%)
2.2 耳闷组患者特点
98例伴有耳闷的患者中,有70例患者行主观耳闷程度评分,其余28例患者未行主观耳闷程度评分。
2.2.1 不同性别耳闷患者耳闷程度评分比较 70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VAS平均(4.23± 1.26)分(表3)。男性得分较女性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833,P=0.067)。
表3 不同性别耳闷患者的耳闷VAS评分
2.2.2 不同病程患者耳闷治疗效果 经治疗1周有30例患者耳闷明显改善,治疗2周增加12例改善,治疗2周至1个月再增加18例改善,一个月累积改善为60例。治疗一个月耳闷消失者共52例,对18例未愈的患者随访半年有16例耳闷消失,半年累积治愈68例,累积治愈率97.14%。
根据来院就诊前病程不同分为两组:发病2周内就诊48例,发病2周后就诊22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1周后取得明显效果,1月内大多改善(2周内就诊者87.50%,2周后就诊者81.82%),其中痊愈的患者分别占到改善患者的92.86%(2周内就诊)和72.22%(2周后就诊)。虽然2周后治疗的患者改善率及治愈率均低于2周内治疗的患者,但是1月改善率仍可达到81.82%。患者耳闷改善情况见表4,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96,P=0.418)。
表4 不同病程耳闷治疗的改善情况%
2.2.3 不同治疗结果患者年龄、听力曲线和听力损失程度的比较 根据来院后耳闷系统治疗1个月后的效果分成两组:耳闷消失组(52例)和耳闷未愈组(18例)。耳闷未愈组年龄41~64岁,平均(50.00± 8.79)岁,耳闷消失组年龄21~57岁,平均(37.52±10.12)岁,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0,P=0.003)。
两组患者听力曲线构成如表5所示,耳闷未愈组高频型和水平型听力曲线较多,耳闷消失组低频型听力曲线较多。两组患者听力损失程度构成如表6所示,耳闷未愈组以重度和极重度聋为主(88.89%),而耳闷消失组以轻度聋为主(42.31%)。
表5 耳闷消失组和耳闷未愈组听力曲线比较 例(%)
表6 耳闷消失组和耳闷未愈组听力损失程度比较 例(%)
耳闷是突发性聋常见的伴随症状,以往研究发现其首诊发生率约40.2%[3],甚至有少数突发性聋患者仅以耳闷为首发症状[4],特别是低频型听力损失的突发性聋患者,耳闷感更为明显,与内淋巴积水患者症状相似[5]。如果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听力损失或眩晕,那耳闷通常不严重,但如果主要症状是耳闷,那么患者将非常痛苦。本研究中突发性聋伴发耳闷占42.61%,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突发性聋患者不同性别间的耳闷评分无明显差异,说明男性与女性对于耳闷的感觉无明显差别。突发性聋伴发耳闷的患者一般听力损失较轻,且以低频听力损失为主[6],根据行波学说和解剖学特点,考虑耳蜗损伤一般局限在蜗顶,预后相对较好。耳闷症状出现的原因不明。Sakata等[3]认为耳闷的产生最有可能与听力相关,且耳闷的出现与听力曲线的类型及听力损失程度的关联不大。
绝大多数耳闷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可好转,治疗时间不超过1月。本组病例中1月累积改善率85.71%,治愈率达74.29%。突发性聋的最佳治疗时间窗一般认为在2周以内[3],2周后开始治疗的患者听力恢复明显困难。2周内就诊的患者,耳闷症状1月治愈率(81.25%)高于2周后就诊的患者(59.09%),但两者的1月改善率(前者87.50%,后者81.82%)无显著差异。说明耳闷与听力损失的治疗周期不同,可能跟耳闷与听力损失的发生机制不同有关,或者两者为突发性聋的不同临床表现。虽然错过了听力的最佳治疗时间,但是积极合理有效的治疗对于耳闷的改善仍有很大意义,而且耳闷改善后患者自觉在言语清晰度上会有较大的提高。今后可通过增加病例数并统一治疗方案,进一步运用多因素逻辑回归来分析耳闷治疗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显示耳闷的治疗周期长短与年龄、听力曲线及听力损失程度可能有关,即年龄越大、高频型听力曲线及听力损失越重的患者耳闷消失得可能越晚。因水平型听力曲线无频率特异性,故暂时未作分析。年龄较大的患者耳闷消失较晚,可能与患者身体条件差或者并存慢性病有关。本研究中高频型听力曲线和听力损失较重患者的耳闷治疗周期较长的原因不明,可能与此类型患者的听力预后较差相关。但是因为病例数少,未作统计学分析,其意义还需增加病例数后做进一步研究。Ishida等[7]研究发现,耳闷在不同类型的耳聋患者中均存在,其症状的迁延变化与听力图的改变具有一致性,听力恢复快的患者耳闷恢复也快,但其变化要晚于听力图的改变,故认为其没有提示预后的作用。
突发性聋患者的耳闷问题应当引起关注,其首诊发生率超过1/3。本研究结果表明即使错过听力的最佳恢复时间,患者的耳闷感经治疗也可获得明显改善,治疗周期多数不超过1个月,但是年龄大、听力损失重以及高频型听力损失的患者恢复较慢。
[1]Klemm E,Deutscher A,Mosges R.A present investigation of the epidemiology in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Laryngorhinootologie,2009,88(8):524-527.
[2]Rauch SD.Clinical practice.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N Engl JMed,2008,359(8):833-840.
[3]Sakata T,Kato T.Feeling of ear fullness in acut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Acta Otolaryngol,2006,126(8):828-833.
[4]陈平,徐志文.以耳闷为首发症状的突发性聋15例诊治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12):562-563.
[5]唐俊翔,刘博.内淋巴积水与突发性聋关系的研究现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5(4):345-347.
[6]Sakata T,Esaki Y,Yamano T,etal.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feeling of ear fullness and tinnitus in acut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Int J Audiol,2008,47(3):134-140.
[7]Ishida IM,Sugiura M,Teranishi M,et al.Otoacoustic emissions,ear fullness and tinnitus in the recovery course of sudden deafness[J].Auris Nasus Larynx,2008,35(1):41-46.
R764.437
B
1671-7783(2014)01-0090-03
10.13312/j.issn.1671-7783.y130243
2013-10-19 [编辑]何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