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词音系学研究二十年*

2014-08-03 01:03:22
关键词:音系借词语音

于 辉

(南开大学 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 300071)

一、引 言

语言间的借用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借用的范围也很广,涵盖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包括借音、音系规则、借词、形态、句法等等。词汇借用无疑是其中最为普遍,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社会语言现象,不同的社会文化接触与交流、不同的语言接触都会促进词汇间的相互借用,这主要源于词汇是一个很开放的系统,词汇系统所受到的影响较之语音、形态、句法等语言的其他结构更容易发生。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大多数语言的词汇中都含有相当一部分借词,有很多语言甚至从其他语言借得了大量的词汇。

通过对借词(loanword)和借词语音形式的研究,可以追溯借贷发生时期的语音信息,观察语言历史演变的痕迹。如何区分借词和同源词?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新语法学派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十分强调鉴别语言中的借词成分,认为必须剔除借用成分,才能揭示出真正的、规则的“语音演变规律”。可以说,从科学的角度对借词的研究,19世纪欧洲新语法学派的研究就已经开始。随着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发现借词和源词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其严格性并不亚于同源语言之间的对应规律,因而对于借词和借词音系的研究,成为历史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由于借词对词汇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丰富词汇、丰富构词方式、填补语义空白等,因而对于借词的研究也有着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成果。大致说来对借词的关注涉及考源流、察交流、度资格、明层次、审构成、集众词、计数频、辨用途、定规范、测未来等诸多方面。[1]这些研究对于各种语言词汇史研究、语言接触研究以及词汇本体研究都有着重要的语言学意义。

在词汇借用的过程中,所借的词汇形式会经历了一系列成系统的变化,一方面要尽可能地保留源语言的词汇语音信息,另一方面又要满足一系列的制约条件使其符合目标语的音系结构要求,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即为借词音系学的研究课题。音系学家对借用中词汇项所经历的各种音系转换过程特别感兴趣,研究包括不同层次音系结构的借用和调整:音段(如Yip 2006[12])、音段结构(如Rose & Demuth 2006[13])和韵律(如Hsieh 2006[14][p.1-28])等方面。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大部分属于共时层面,个别情况处理词汇借入目标语后所经历的历时变化(Luke & Lau 2008[15])。研究所涉及的语言也相当广泛,包括一些东亚语言(朝鲜语、汉语、日语、广东话)及英语、法语、泰语、挪威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的借词音系研究。

在词汇借用过程中,源语言与目标语相同的语音或音系结构,通常会得到直接映射。目标语没有的语音或音系表达,则会借为与源语言最为“相似”的结构,但何为相似?相似是哪一层次上的相似?(Kang & Rice 2008[16])每一个借词在借入的过程中都有一个“输入形式”,输入形式会经历一系列的语音、音系和形态变化成为实际的借词形式。那么输入的本质是什么,是借用者感知到的声学符号信息,还是经过大脑处理过的范畴化音系形式。整个借用模式的过程怎样?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等等。上述种种都是借词音系学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借词音系学领域形成几种不同意见,下面分别阐述。

二、借词音系学领域的几种不同意见

(一)语音观点

语音观点即知觉的观点,语音指借用者对词汇声学信号的感知,这一观点认为借词的输入形式建立在语音层面上,借入者的知觉知识在词汇的借用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语音的观点最先由Silverman(1992)在《借词音系学的多层扫描》(“Multiple Scansion in Loanword Phonology”)中提出,强调词汇借用过程的输入形式是未经语言学分析的声学符号,借用者并没有接触源语言的音系系统。[17]Silverman针对词汇借用过程提出一个“知觉扫描模式”(“perceptual scan module”),认为词汇的借用过程包括两个层次:在知觉层次,借入者以本族语的音系视角对感知到的音段进行处理,包括合并母语中不存在的对立形式,删除知觉上不凸显的信息等等;在操作层次上,受本族语音段配列限制的触发,对知觉层次上感知到的音段会实施真正的音系操作。即借入者会根据本族语的音系系统对输入加以感知,使表层输入与本族语的音系系统的匹配最为接近。这一模式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相同的输入却常常以不同的方式被感知、获得不同的表征进而借入不同的语言。当然,学者们(如Yip 1993)就知觉层次表征和操作层次表征接口的具体操作仍持有不同观点。[18]

Steriade(2002)随后对知觉的观点做了更为详细地阐述,提出“知觉映射假设”(P-map Hypothesis),认为词汇借入的过程实际就是知觉映射的过程,即在满足借入语音段特征、语音配列限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借入语与源词的语音相似*语音相似及相似的程度是言语感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面,如何构建语音相似模式对于研究者们来说一直是一个挑战。在借词音系学的领域,语音相似也是讨论比较多但仍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源语言的一个音段和目标语中的两个音段都有相同的音姿和声学特征,哪一音段会与目标语的音段更为相配。[ph]与[p]、[b]的相似性可以比较VOT的绝对差异(Harnsberger 1998),但如果比较24调与21、35调哪一个更相似就很确定了,24与21调有相同的调域特征,与35调则具有相同的调形特征,这两组有不同维度特征的相似性。因而,对于语音相似性观点仍有很多需要界定和讨论的地方。问题。[19]根据这种观点,次音位特征在词汇借用的过程中都会进行相应的映射,因为借入者会最大限度的满足借词与源词的知觉相似度。极端的观点甚至认为词汇借用完全由知觉层次决定(Peperkamp & Dupoux 2003[20][p.261-291])。当然学界对语音观点的接受性还存在一定质疑,因为借用者对声学信号和语音结构的阐释是在自己母语感知系统的范畴而非源语言的感知范畴内进行的,这种映射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错误的理解。

(二)音系观点

与语音观点相反,音系观点(LaCharité & Paradis 2005)认为词汇借用过程中所经历的语音变化完全是音系的,语音相似性所起的作用极其有限。在词汇借用的语境中,音系指借用者对词的语音结构及这些结构在大脑中如何分类的阐释。[21]LaCharité & Paradis提出词汇的借用基本上由熟练掌握所借语言的双语人*不同的研究对双语人的界定和分类的标准并不一致,根据Haugen(1969)Kachru(1983),双语人包括三类:对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达到母语水平;可以交替使用两种语言;对其中一种语言的使用能力差一些,限于售货员、服务员或导游等行业,只需记住所用领域的一些词汇,对目标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比较受限。实际上,针对不同的双语人,很难对其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的掌握程度做定量分析。这里我们定义为可以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在交际的过程中可以自由使用两种语言的人为双语人。实施,*这一观点也得到一些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支持,如:Haugen(1950),Poplack,Sankoff & Miller(1988)等等。他们能够很好地区别所借语言与本族语的音系结构与范畴,剔除表层语音信息,将实际的语音形式予以抽象,因而所借的形式是音系的内在结构、深层结构,是实际的音位表现。因此,这种观点认为语言的次音位特征在词汇借用过程中并不重要,有音位区别的特征在借入的过程中以不同的特征出现,而同一音位的各音位变体则以相同的方式借入。

语音与音系模式在各自的领域解释了许多词汇借用现象,但皆因反例的存在而使其难以趋于完美。比如英语“tie”和“stick”中的舌尖塞音/t/在韩国语中借为[thai]和[sthik],均为送气塞音,而实际“stick”中的不送气塞音/t/听觉上却与韩国语中的紧塞音更相似。再如英语中的闪音[]是/t,d/的音位变体(/t/、/d/在特定的环境*闪音出现的环境为两个元音之间,前一个元音重读。中变成闪音:latter →[lr];ladder → [lr]),从语音的角度来说,闪音与墨西哥西班牙语的卷舌闪音极为相似,但在实际的借用中,几乎所有的例子均借为齿龈塞音(LaCharité & Paradis 2005[21])。因而,这里“知觉映射假设”受到了挑战*比如Smith(2006)提出知觉观点虽常被用来解释词汇的借用,但解释常常并不充分。。而同样一组“tie”和“stick”,在广东话中tie被借为[thaj],而stick则借为[stik],分别借为送气塞音和松塞音(Sliverman 1992),这里表层语音特征的差异在词汇借入的过程中被详细描写,LaCharité和Paradis提出的纯音系模式就很难对其进行合理解释。[17]

(三)音系知觉观点

基于语音和音系两种观点的弊端,Iverson & Lee(2004)[22]提出了音系知觉原则,认为源语言的语音表达式向目标语借用过程中,其中有知觉标识的部分会得到相应的映射,亦即在词汇借用的过程中,次音位特征如果不具有听觉凸显性就不会起作用。以广东话中的英语借词为例,辅音丛中嘶擦音(sibilants)的借用在任何环境下都得到了保留(stamp → /sitam/、tips → /thipsi/、forecast → /fokhasi/),而同样环境下的塞音却没有得到实现(post → /phosi/、lift → /lip/)。(Kang 2003][23])擦音和塞音不同的借用模式就在于嘶擦音的知觉线索强于塞音,具有较强的知觉标识性,因而在借用的过程中得以实现。另外,源语言的语音表征是否得以实现取决于其在目标语中是否属于凸显的知觉范畴,比如:法语音节尾鼻音借入朝鲜语时通常在鼻音后面插入一个元音femme→ [phamm],英语音节尾鼻音的借入从来不采取这一模式femme→ [fεm]。这是因为音节尾鼻音在法语中除阻,在英语中则不除阻,这一特征在两种语言中属于次音位特征,而在朝鲜语中则是一个区别音节尾鼻音和音节首辅音的知觉凸显特征。(Davis & Cho 2006[24])因而,法语音节尾鼻音被说朝鲜语的借入者感知为音节首,并在其后插入一个元音,而英语的音节尾鼻音则仅仅被感知为一个音节尾鼻音。音系知觉观点是一种介于语音和音系模式之间的一种较为折中的观点,较之上述两种观点颇具吸引力,在最近的研究中也应用得比较广泛,在实际的借用过程中,如果某一特征的知觉标示性比较强,删除这一特征会使音段的缺位比较凸显,这一特征则通常都会得到保留。

LaCharité和Paradis的模式是针对双语人的研究,Peperkamp的结论则主要建立在单语人的实验分析上(Rose & Demuth 2006),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而形成不同的借用模式。因而似乎有必要区别两类不同的借入途径:双语人或单语人所借的词汇。[13]早期的借词通过单语人借入的比较多,最近几十年,随着语言接触的频繁与加深,熟练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的双语人居多,因而借用基本上是通过双语人来完成。但是即使是双语人作为借词借入的媒介,语音相似性(知觉相似性)、知觉凸显性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实际上借用者并不是对知觉感知模式被动地接受,单纯施用某一借用模式,而是在借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考虑各种因素。因而,知觉相似性、音系制约、知觉凸显性等在词汇借用的过程均担当特定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借用模式,在各种具体的借词材料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借用的输出形式。

三、最近几年的借词音系学研究

借词音系学的3种模式在各自的领域解释了许多词汇借用现象,但也皆有反例的存在。理论上讲,3种模式各有优势和缺陷,哪种模式会胜出目前还没有定论。或者各种因素在词汇的借用过程中均起作用,只是不同的模式适用不同的材料,这是该领域目前的状况。最近几年,音系学家对借词音系研究的兴趣有增无减,仍是音系学界的一个热门领域。不少博士论文对某种语言的借词音系做了系统的研究。研究也主要侧重实例分析,进而对理论做一些重要的扩展。这其中,2008年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有整整一期专门探讨借词音系,涉及对一些借词音系现象和语言理论的本质讨论。另外,麻省理工学院的语言学工作文集“Studies in loanword phonology”(2006[25][p.227-253])和Andrea Calabrese编辑的论文集“Loan phonology”(2009)[26]也是两部值得仔细研读的音系学著作,其中的许多研究颇有新意。

诸多的借词音系研究虽然已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但整体上看,其研究方法、分析过程也仍有一些还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地方。首先,音系分析理论上虽然可以确定借词音系学的输入成分,较为合理地解释借用者在词汇借用的过程中对音段、超音段成分的感知情况,但这一研究还需要语音实验、感知实验数据的支撑,合理设计实验、控制实验的操作过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是这一领域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借词音系研究中采用语音实验和感知实验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实验的设计方面也有所欠缺。其次,语言外的因素对词汇借用音系形式也会有所影响,比如拼写法、语义、借用的介质(口语/书面语)、方言音系,借用者的双语程度、双语人在整个社团所占的比例及借词发生的社会语言学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影响是造成一些例外现象的主要原因,只有合理确定非语言学因素在词汇借用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排除非语言学因素对词汇借用的影响,才会对借词音系学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分析实际的借用情况必须首先剥离这些语言外因素的影响,然后再做音系分析。但由于影响因素较多,而且各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因而,在词汇借用过程中有许多方面很难确定,这也是借词音系学研究的一个软肋。

四、优选论视角下的借词音系学

如果对最近20年借词音系领域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统计,会发现70%~80%左右的探讨都是在优选论的理论框架下,采用制约条件和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这是否与优选论是最近20年音系学界的主流理论有关呢?当然有,但却不是根本原因。

20世纪90年代初,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简称OT)由Prince & Smolensky(1993/2004)[27][p.1-11]、McCarthy & Prince(1993)[28]提出,这一理论完全放弃经典生成音系中的规则成分和推导过程,通过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和并行比较来处理各种不同的音系现象,对于跨语言的标记形式、语言习得、类型差异等问题的解释具有自身的理论优势。同时理论对和谐性的限定,对基础丰富性、分析自由性的规定,对于那些可能却没有在表层语言中出现的“非优”候选项的关注与考虑,促使人们在研究中采用新的思考方式,并从新的研究机制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思考。因而,这一理论成为20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主流音系理论,并被借用到语言学领域的许多其他分支。但随着理论的发展,OT模式也逐渐暴露出理论自身的不足。音系不透明现象、循环问题、过度概括、音系例外现象等都是束缚优选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后期对优选论的修补与拓展却常常使该理论陷于其自身带来的逻辑悖论之中。因而,最近优选论在音系学上的主导地位似乎发生着悄悄地改变,一方面,陆续有研究指出现行OT理论框架的不足,甚至有学者提出OT是一个濒于“破产”的理论,并进而排除了音系理论运用可能性。另一方面,音系学界也一改以往OT分析占统治地位的局面,诸如词汇音系学、音系-句法界面研究等音系学的分支又开始慢慢活跃在音系学的舞台上。但优选论在音系领域的悄然变化却丝毫没有影响借词音系的研究,大部分借词音系问题的探讨仍一如既往地采用OT的理论框架。究其原因,经典的OT模式在对借词音系学问题的解释上是相当合适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OT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与音系学领域由规则到制约条件概念的转变及语音变化修补模式在音系学领域的运用有密切的关系,而词汇借用的过程恰恰对应于现实中的制约条件和修补过程,在词汇借用的过程中,说话者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忠实于源词,另一方面又要与本族语的音段构成、音段配置的制约和韵律结构一致。(Kenstowicz & Suchato 2006[29])这就涉及对词汇借用形式的制约和不合语法形式的修补。以制约条件为基础的理论可以迅速表达目标语结构和对外来输入形式所做的修订。(It,J & Mester 1995[10])其次,OT模式的基本理念与词汇借入的过程是契合的,词语被借用到一个新的环境要考虑如何平衡源词语音信息和借入方音系对词汇的制约,这恰恰对应于优选论中的忠实性制约条件和标记性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实际的借用形式是两类制约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最重要的一点则在于对于借词本身而言并没有中间层面,它的内部结构具有不透明性,其音系过程的生成是一个非推导模式,因而对于借词的分析适用于OT的理论框架。另外,在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模式中,词汇的借用往往比较独特,源语言的词汇常常包含与本族语音系形式不相符的音系结构,因而在借用的过程中常常要增加新的规则(本族语音系没有的规则)来处理这一借用,而在以制约条件为基础的音系模式中,音系的转换受制约条件的驱动,这些制约条件则是语法的一部分。(Peperkamp 2005[30])显然,在这一方面,OT理论优于传统的推导模式。同时优选论也会关注和考虑那些可能却没有在表层语言中出现的“非优”候选项,而在借词的分析中,没有成为实际借用的词汇形式同样也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探悉借用的机制和方式。正因为如此,OT理论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也极大地促进了借词音系学的发展。借词音系学在过去20年蓬勃发展,成为音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这与OT理论的出现并成为音系学领域的主流理论不无关系。采用OT模式分析词汇借用的文章颇为丰富。

优选论框架下借词音系研究的成功运用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就音系学的理论而言,无所谓某一个理论优于另一个理论,经典的推导模式或者后SPE的词汇音系学、韵律音系学也同样存在它们自己的问题。理论对问题的解决是针对问题而言,只要在特定的范畴、特定的领域成功地解决问题就是一个好的理论、恰当的模式。OT模式的问题在于它试图把自己营造成一个“包打天下”的理论,这在任何学科、任何领域都是不切实际的设想。抛开这一点不谈,虽然优选论有种种不足,但是对某些特定问题的处理还是相当得当的,OT框架对借词音系许多问题的成功解析就是最好的证明。

五、汉语的借词音系学研究

从音系的角度对汉语借词进行研究在国内学界还比较少,只有几篇零星探讨流音和增音借用情况的文章。国外的相关研究稍微丰富一些,其中对于汉语借词的音系分析处理比较好的研究包括Hsiao-hung Iris Wu(2006)[31][p.227-253]、Lin(2008)[32][p.363-380]关于词汇借用过程中韵律和元音映射的研究。针对汉语借词音系学比较系统的研究包括国外的两篇学位论文,一篇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Ruiqin Miao的博士论文《汉语普通话中的词汇借用:知觉、音系和社会因素》(2005),这一论文对汉语普通话中的3种印欧语言(英语、德语和意大利语)来源的借词进行了分析,考察了词汇借用过程中辅音的借用模式和不符合汉语音节结构模式所做的调整,并探讨了材料中观察到的社会语言因素对音系过程的影响。[33]该研究对词汇借用过程中的各种借用模式做了大量分析,数据扎实可靠。作者最终得出结论,目标语说话者的知觉知识在词汇借用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作者也在优选论的框架下采取制约条件排序的分析方式对词汇借用的过程进行了适当的解释。另一篇为密歇根州立大学Li-Jen Shih的硕士论文《汉语中英语借词的辅音和音节借用》(2004),该论文考察了汉语中英源借词的辅音和音节形式的借用情况,认为借词的输入项为声学信号,没有任何音系结构,其证据主要在于源语言(英语)没有对比性的特征在词汇借用的输出项中并不出现,音节首辅音丛的音段会合并,同时作者认为词汇借用过程中对声学信号的理解采用音位变体而不是音位的形式,这说明虽然词汇借用的操作层次与汉语词汇层次具有相同的功能,但音段的输入形式有不同的来源。[34]此外,作者还认为对音节尾流音而言,增音和删音的不对称现象源于突显性差异。上述两篇论文都是在借词音系学的理论框架下中规中矩的研究,音系的分析和处理也比较到位。但是,两篇文章都不是汉语借词音系的全面研究,对语料的处理,对其他因素在词汇借用过程中的作用的考虑也比较欠缺。比如,Miao(2005)研究中的借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网上收集而来,商品名、公司名等专名占了相当大一部分。像“比基尼”、“沙发”等常见的借词却没有收进来,并且,作者把大量的短语也收了进来,收词上存在很多需要重新思考、处理的方面,而Shih(2004)的研究材料大部分也是专有名词,代表性相对差一些,许多专有名词有多种译法。这样看来,对于汉语借词音系的研究及借词音系的全面研究,还有许多需要继续探讨的方面。此外,汉语中的借词相当丰富,除英源借词外,汉语中还有大量其他语源的借词,音系学界还未曾对这些材料做过研究,汉语的借词音系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冰山还只露出小小的一角。汉语音系学界不妨全面探讨英源借词的音系借入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他语源借词借入汉语的情况,进一步丰富汉语的音系学研究,探究汉语借词音系的规律,进而构建汉语借词音系学框架,检视现代借词音系学理论。

六、结 语

借词音系涉及语音、音系和知觉的交互作用。本文对借词音系学的理论渊源、演进过程、该理论各家观点及其对音系现象的解释力和优缺点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同时对这一理论的最近发展,优选论框架下的借词音系研究以及汉语借词音系学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探讨。总的来说,借词音系学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分支,它的继续发展和对现代音系学的影响值得学界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 Salverda de Grave,J.J.Quelques observations surles mots d’emprunt[J].Romanische Forschungen,1907,23.

[4] Haugen,Einar.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borrowings[J].Language,1950,26.

[5] Weinreich,U.On the description of phonic interference[J].Word,1957,38.

[6] Harris,John.English sound structure[M].Oxford,UK;Cambridge,Mass:Blackwell,1964.

[7] Hyman,L.M.The role of borrowings in the justification of phonological grammars[J].Studies in African Linguistics,1970.

[8] Singh,R.Well-formedness conditions and phonological theory[A].In W.U.Dressler(Ed.),Phonologica[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9] Paradis,C,Lebel,C.Constraints from segmental parameter settings in loanwords:core and periphery[A].In:Quebec French,Toronto Working Papers in Linguistics 13[C].Toronto:Linguistic Graduate Course Union,1994.

[11]Kenstowicz,M.Salience and similarity in loanword adaptation:a case study from Fijian[J].Language Sciences,2003,29.

[12]Yip,Moria.The symbiosis between perception and grammar in loanword phonology[J].Lingua,2006,116.

[13]Rose,Yvan,Katherine Demuth,Vowel epenthesis in loanword adaptation:representational and phonetic considerations[J].Lingua,2006,116.

[14]Hsieh,Feng-fan.High infidelity:the non-mapping of Japanese accent onto Taiwanese tone[A].In:Feng-fan Hsieh & Michael Kenstowicz.Studies in loanword phonology[C].Cambridge,Massachusetts:MITWPL,2006.

[15]Luke,Kang-kwong,Lau,Chaak-ming.On loanword truncation in Cantonese[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2008,17.

[16]Kang,Yoonjung,Rice,Keren.Introduction[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2008,17.

[17]Silverman,Daniel.Multiple scansions in loanword phonology:Evidence from Cantonese[J].Phonology,1992,9.

[18]Yip,Moria.Cantonese loanword phonology and Optimality Theory[J].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1993,2.

[19]Steriade, Donca.The phonology of perceptibility effects: The P-map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constraint organization[A].In Hanson, K.and Inkelas, S.(eds.) The nature of the word[C], 151~179.Cambridge: MIT Press.2002, 2008.

[20]Peperkamp,S.,Dupoux,E.Reintepreting loanword adaptations:the role of perception[A].Barcelona: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CPHS[C].2003.

[21]LaCharité,D.,Paradis,C.Category preservation and proximity versus phonetic approximation in loanword adaptation[J].Linguistic Inquiry,2005,36.

[22]Iverson,G.,Lee,A.Perceived syllable structure in the adaptation of loanwords in Korean[D].Unpublished Ms,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2004.

[23]Kang,Y.Perceptual similarity in loanword adaptation: adaptation of English post-vocalic word-final stops in Korean[J].Phonology,2003,20.

[24]Davis,Stuart.Some Analytical Issues in Optimality Theory[J].Linguistic Review,2000,17.

[25]Feng-fan Hsieh & Michael Kenstowicz.Studies in loanword phonology[A].MIT working papers in lingusitics[J].2006.

[26]Calabrese,Andrea.Loan phonology[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Co,2009.

[27]Prince,A,Smolensky,P.Optimality Theory:Constraint Interac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M].Oxford:Blackwell,1993/2004.

[28]McCarthy,J,Prince,A.Prosodic Morphology I: Constraint Interaction and Satisfaction[A].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and Rutgers University[C].Report RUCCS TR-3,1993.

[29]Kenstowicz,M,Suchato,A.Issues in loanword adaptation:A case study from Thai[J].Lingua,2006,116.

[30]Peperkamp,Sharon.A Psycholinguistic Theory of Loanword Adaptations[A].In:Proceedings of the 3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ed.by M.Ettlinger,N.Fleischer and M.Park-Doob[C].Berkeley: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2005.

[31]Hsiao-hung Iris Wung.2006.Stress to tone:a study of tone loans in Mandarin Chinese[A].In:Feng-fan Hsieh & Michael Kenstowicz.Studies in loanword phonology[C].2005.

[32]Lin,Y.H.Variable vowel adaptation in Standard Mandarin loanwords[J].J East Asian Linguist,2008,17.

[33]Miao,Ruiqin.Loanword Adapt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Perceptual,Phonological and Sociolinguistic Factors[D].Stony Brook University,2005.

[34]Shih,Li-jen.consonantal and syllabic adaptations in English loanwords in Mandarin[D].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2004.

猜你喜欢
音系借词语音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电子制作(2019年14期)2019-08-20 05:43:38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电子制作(2019年9期)2019-05-30 09:42:10
对方正在输入……
小说界(2018年5期)2018-11-26 12:43:42
阿鲁科尔沁土语的汉语借词研究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英语元音/e/的语音特征及其音系功能
奇台方言音系及其演变规律
再談梵漢對音與“借詞音系學”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