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孟 杰
禅宗的遗迹之一禅行天下笔走少林
撰文/孟 杰
记得刚刚声闻少林,还是从李连杰的处女作《少林寺》得悉,而今已过多年,不管是李还是影片中的那座佛苑都依然盛名犹在,声声晃动乾坤。或许是年岁的新长,对于追星的热忱已没了少年时的执着,倒是钟爱少林的心情不仅没有淡下反而愈加的痴迷。
少林寺的初建很早,始于北魏时期的公元496年,之后因为印度僧人菩提达摩的入主成为了中国大乘佛教的滥觞,而这里的菩提达摩就是后来被称为“禅宗初祖”的达摩祖师,随着禅宗在中国的长足发展,少林寺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乘佛教的“禅宗祖庭”。佛家讲五蕴皆空,但是在俗世建筑的发展上却还是要跟着它的声名步步为营,跳不出三界,脱不得五行,故而那时候的建寺远远比不了后来的规模,也没有现下这样的来钱。
少林寺位于登封市少室山南麓之下,群山掩映之中,夏季郁郁葱葱,冬天白雪皑皑。清澈却不湍急的少溪河背寺而走,这样的走向本来极不利于庙门的聚财,但不知道是哪位大家施展神通,将景区的门开到了寅木方位,进寺的路又自东拐向东北,巧妙地化解了这一不利之处,到底有没有用不好说,至少现在的少林寺是日进斗金。山门背对五乳峰而开,左右配以硬山式的侧门和八字墙,整体配置显得高低相衬。 门前的院子中方外圆是寺庙的明堂,广阔有余,内中还种了数棵古树,又显出一种历经岁月凿刻的沉淀情状,令人未入庙门先“飨”荡涤身心的灵魂之宴。
山门两侧立着一对石狮子,高大而威严,不晓得挡住了多少不敬佛爷的魑魅魍魉。很多人会问,佛家不是讲究慈悲为怀,怎么还要立石像?很简单,“蛇蝎缠身应出招,我佛慈悲亦惩恶”。
少林寺的山门坐落在2尺高的砖台上,面阔达至三间,门扉却有点小,或许是源自“只度有缘人”的佛偈。门额是“少林寺”的牌匾,由圣祖康熙亲手所书,笔力雄健,有若虬龙。向上看去,石瓦青青,仿佛遮住了尘世的嘈杂,屋脊九条,表明山门是单檐的歇山顶建筑,这种规格的建筑在明清时期只被用于佛寺和宫殿,作为中土禅宗的发祥地,少林寺大可泰然受之。
李连杰《少林寺》剧照
少林寺山门
自寺门而入,总共七进的院落,此时才真正感受到少林寺的规模,门中供有佛龛,是“大肚佛”弥勒,既容天下难容事,又笑人间可笑人,端得喜人,龛后面立着一尊木质的雕像,手握金刚杵,原来是少林的护院神“韦陀尊者”,面相与弥勒佛形成鲜明对比,凶相毕露镇人心神,我倒是想不出他怎么会与昙花仙子演绎出“昙花一现,只为韦陀”的旖旎传奇。再过了甬道,一路碑石林立,我虽学过隶书,但却真心看不懂几个字。天王殿就在碑林之后,是三间重檐的歇山顶建筑,重檐的歇山顶应该是仅次于重檐庑顶的最高规格殿堂,可见少林寺的地位之高。天王殿,顾名思义,主供神便是四大金刚魔氏四雄了,四尊彩绘泥塑,威武雄壮,栩栩如生。穿过天王殿之后的甬道,更显古朴的大雄宝殿端立于前,石础木基,套房花窗,高高的门扇隔着盘香与人间的云幂,殿里的佛像甚多,释迦牟尼、弥勒还有药师佛,殿有屛墙,墙上挂着观世音像,两侧是侍立的十八罗汉,不过看来看去我觉得最数观音贴近众生。据说,观音大士不仅属于佛教,还在道教当中占了一席之地,在封神榜中受封为慈航真人,可见僧道一家的中国人眼里,对观音大士的热衷不是盖的。
大雄宝殿后面是武侠小说时常提及的藏经阁,我以为真的有武林秘籍,结果惹得一众大师轻笑不已,原来这里真正的用途是供僧众研经讲法的所在。左近有口大钟,听闻是万历年的遗物,重达650斤,不晓得敲响之后会不会把整个少室山的俊鸟惊飞,看到杨过骑得那种大雕。禅房和接待宾客的堂舍布于东南与西北,但我没有见到参禅的沙弥和接引宾朋的知客僧,这个年代应该是没有了吧。
方丈室在这一片建筑中最具龙气,因为当年乾隆爷曾经夜宿于此,可惜过了这么久,当初遗留的那点帝王气象早就被室中弥勒的用布袋装了起来,叫人寻求不得,何苦来哉。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佛像
以达摩老祖的名字命名的“达摩亭”建在了方丈室的后面,这是一个单檐庑殿式的小亭,与故宫体仁阁的屋顶结构有志一同,都属这种“五脊殿”,达摩殿相传是二祖慧能断臂染雪,立候达摩的地方,我的想象力有限,拧不开虔诚的阀门,但这种有关人文的东西总是充满着无尽的悠远,令我向往。东配殿在亭子西侧,里面有为人熟知的“达摩面壁影石”和“阿弥陀佛”石像,阿弥陀佛其实是一位接引使者,很多影视作品却经常将它乱用徒增无知。
千佛殿是少林寺内最后一座大殿,也是目前最大的殿宇,面积有几百平米,虽有一尊白玉释迦牟尼像主,但因主供佛为毗卢遮那,故又被称作“毗卢殿”,殿中存有诸多的壁画,幅幅精美绝伦,密密麻麻的分布在大殿的北面以及东西两侧,例如“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罗汉毗卢图”等等,衣袂飘逸、色泽炫目,被视为唐代壁画的巅峰之作,很有价值。毗卢殿以西是地藏殿,它是佛寺的主配殿,主要供奉的是西游记中以谛听为坐骑的地藏王菩萨,一手执九环锡杖,一手执明珠宝器,被视为佛门四大菩萨之一。佛门经文中记载,地藏王菩萨在九华山修行时曾大发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A.四大天王
B.藏经阁
C.地藏殿
D.立雪亭
E.千佛殿
少林寺以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塔林,这些以塔为林的尖顶建筑群是历代僧侣的魂灵所在,总计有230多座,占地面积竟有2.1万多平方米,各个朝代的建筑风格都被囊括其中,也难怪,毕竟少林寺由来已久。眼望这些造型古朴、鬼神莫测的人间罕迹,高高低低地端坐在生人不禁的塔冢之中任由世人瞻仰,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怀着亵玩的心态亲扶本该安息的佛心,没由来的让人一阵唏嘘,看着那些记录殁者生平功绩的塔铭,任何的欢喜都是不该有的业障吧。中国的民间将佛塔视为浮屠,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样的劝善之语,不过,这里的佛塔应是佛教流传中不可期的异数。在古印度,佛塔的最先用途是保存佛之舍利,但在后来的东传中土后,便又有了功德这类的善偈。
这片塔林里,最为珍贵的是建于唐代的“法玩禅师塔”,在可追寻踪迹的诸塔中,它是最为古老的一座砖塔,已在西北处安然1200余年,根据结构属于方形单层单檐式砖塔,塔门使用浮雕刻成,并用飞天、嫔伽(指天界的礼仪小姐)这类古典图案装饰其上,给人修成正果的清丽之感。
少林寺的塔林大略走过了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有的因为保护不善,已然不能推测具体的修葺年代,只是默默守着那厢,饱经岁月流逝而静静地留予“凿痕”。墓塔一般有塔基、塔身、密檐及塔刹构成,其中塔刹又由刹座、刹身、刹顶和刹杆组成,叠檐而起,分成一到七层,总体的高度都在1 5米以下,造型又分成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 ;柱体、椎体 ;有直线形、抛物线形 ;瓶体、喇叭形,可谓形象各异,不能言尽。 这些高低错落的塔在大小、层数不尽而同,主要是根据僧侣生前对于佛学的参悟、功德以及威望来确定,可见人人都有一个被衡量的价格,只是尺度或有差别,纵然脱得苦海,却也不能走出世俗。
自塔林的北面徒步而行,两旁是因为游人的步履而变硬结块的土层,沿着这样的道路走上不到三里,就能将纪念达摩初祖的庙堂尽收眼底,寺殿背倚着五乳峰,峰中怀藏着绽放清幽的山色,尽显清雅,不落窠臼,好像初祖庵的折屏等着春天持着凿刀前来镂花。初祖庵是木石结构的建筑,被业内视为价值最高、年代最久的瑰宝,我想也是少林寺最为珍视的镇寺之宝。
寺顶从属于单檐悬山顶构建,庵堂里梁架错落,斗栱比例适中,并圆角方斗的讹角斗与圆栌斗搭配使用,这些源自《营造法式》的技艺可以推断出它肇始便是要在宋代之后,大殿用八角石柱承重,共十二根檐柱、四根内柱,柱子与供奉用的佛龛腰身上都刻着人物、花草、山水一类的浮雕,与除去南面的三壁上留有的人物彩绘相得益彰,彩绘有23幅,绘的都是达摩以下的禅师,这么多的得道高僧聚在一处漾出朵朵佛花,荡得人心神俱静,万籁不鸣。庵院里还有千佛阁与面壁亭,以及传说是慧能手植的参天古柏,如果开辟四道篱笆墙,辅以菊花、山茶,我就隐居在此,每日撞钟唱佛,再也不离南山半步,可惜,少林的高层一定不允许我这六根不净的俗人赖在这里,这种想法看来根本不该萌芽,平白得惹人叹惋。
沿着山路登上五乳峰,就可以找到达摩当年面壁留影的洞穴,洞外立着万历年间的石牌,进入洞里,见到石像四尊,分别塑着是达摩及其弟子,相传达摩面壁十年,终于大成,将自己的影子留于壁上,不过,我逡巡四周也没有看到,不知道是后人杜撰还是毁于战火,反正都是缘铿一面的可惜。
曾经断臂求佛的慧可是达摩的衣钵传人,它的庵堂在少林寺附近的钵盂峰封顶,被成为二祖庵,规模虽然没有初祖的大,但因为慧可曾在此养伤,因而显得更加人性,院中凿有四口相距甚近的水井,井中出来的井水味道各异,呈酸甜苦辣四种,当地人便以此为井命名。
以上就是我所经历的少林寺了,至于有关武术秘籍的种种,我没有接触,更没有看到历代武僧勤奋练功踏出来的深坑,这些本来让我向往的圣境在途中成了我刻意回避的所在,人在长大,心也慢慢因为所见所闻而变得世故,变得暮气,少时的懵懂既然被英雄的梦想填补了空白,我何必非要给自己一个真实的阅历?我想,就算到了皓首的年岁,也该有一颗好似周伯通的童心才算精彩。
初祖庵
达摩洞
初祖庵大殿
面壁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