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与历史在马背上飞驰

2014-08-03 07:17撰文
中华民居 2014年1期
关键词:马背上马帮茶马

撰文/周 媛

马与历史在马背上飞驰

撰文/周 媛

从学成语开始,“马”便是一个不容易绕开的词语,“走马观花”、“马不停蹄”、 “策马奔腾”……说到底,便是一种奔腾的象征,一种热情的释放;当然也有“老马识途”和“路遥知马力”这样的沉稳与温情。

对马这样的动物,世间评价倒也算是中肯——忠诚、善良、昂扬。

马同人类的关系,算得上是悠久和亲密了。在交通尚不发达的年代,马便是人类被延长的腿,拓展着人类活动的空间和可能性。

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汉字的字典里,设有“马”部的汉字的,《尔雅》45个,《说文解字》120个,《玉篇》270个,《康熙字典》500个,《汉语大字典》760个……可见,马在中国人生活中早已随处可见。

中国人尚马。在古时,马的地位仅次于龙,但与龙不同,马是真实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的。传说中的龙马,虽指龙,但以马为形。

马的天性乃奔跑驰骋,初期与黄河流域的农耕环境难以融合。野马被驱逐,加上真正被驯化的马为数不多,于是,马并没有受到人类的重视。在那个时期,蚕、牛、羊、蛇等都受到人的崇拜,偏偏马被遗忘。

产生于黄河流域的《易》中,并没有关于马的记载。

当草原部落终于驯养了马群后,马背上的民族才兴起,而马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才变得越来越多。

同牛一样,马最初的用途也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动者,哪里有此刻这样的意气风发。

当然,或许是某个机缘巧合吧,人类发现了马的力气虽不及牛气冲天,但马的速度倒是给人另一份惊喜,渐渐地才有了马背上的民族,才有了万马奔腾的壮观。

说马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不算夸大其词。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以战争作为诸多的拐点,而在冷兵器时代,马与战争密不可分。从匈奴人到满洲八旗,从成吉思汗到皮萨罗,马的介入使游牧民族面对农耕民族具有不可战胜的优越性。于是有人说,马的出现使人类成为一种狂热的战争动物。

尽管这样的说法有失公允,但或许正是马的出现,人类才进入一个战争时代,从此创造了国家和统治。

事实上,整个人类发展史,几乎都离不开马:没有马,或许丝绸之路的历史会有另一种演绎方式;没有马,我们心中的英雄忽然就少了气势……

茶马古道上的马蹄声

除了丝绸之路,在我国西南地区还有条著名的商贸通道——茶马古道。这条民间国际商贸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从形成开始,就一直回荡着清脆的马蹄声。

茶马古道南起普洱经昆明、大理至丽江,以丽江为中转站,再经两条路线往西进入西藏。一条由丽江、中甸、德钦经四川里塘、巴塘到西藏,也可经过西昌、雅安、康定、甘孜、德格到西藏、青海,历史上称为大北路。另一条从丽江经维西、德钦逆澜沧江而上进入西藏,然后再由西藏远至缅甸、印度等各国。

对历史稍有了解便知,过去这两条线路都算不得是一马平川之地。相反,这里曾经人迹罕至,路途艰难。今日所见的茶马古道,便是这些骡马、这些“马锅头”和“马脚子”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印记。

风餐露宿、举步维艰,是能够勾勒出当时的画面。还好,有这些善良的马匹陪着驯养他们的人赶路,陪着他们踏出历史的痕迹。

如今,规模化的马帮已不再常见,但偶尔能见到稀疏的赶马人,略带作秀地走过,游客们忙不迭地拿出相机拍照留念。对于上了年纪的居民而言,他们想起的或许便是自己曾经的马帮岁月,还有陪伴着自己的那匹老马和那串飘得很远的马铃儿声。

猜你喜欢
马背上马帮茶马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元:马背上也要白衣飘飘
马帮“驮起”脱贫路
茶马古道
马背上的笑声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穿越秘境而来的茶马古道
马背上的大蘑菇
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