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思乡的建筑

2014-08-03 07:18撰文
中华民居 2014年1期
关键词:公所湖广建筑群

撰文/周 媛

会馆思乡的建筑

撰文/周 媛

香港作家亦舒有本书叫《如果墙会说话》,讲的自然不是建筑,而是一幢楼里的人生起伏。

莫名地喜欢这本书,大抵是这里面藏着浅浅的厚重。那些砖缝瓦隙间藏着我们的故事,也寄托着浓浓的乡愁。

我们对某些传统民居的眷恋或多或少地因为它曾经承载着我们的乡愁。梁思成曾经动情地描述过:“我们家的一角城楼,几处院落,一座牌坊,一条街市,一列店铺,以及我们近郊的桥,山前的塔,村中的古坟石碑,村里的短墙与三五茅屋,对于我们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有意义的。它们都曾丰富过我们的生活和思想, 成为与我们不可分离的情感的内容。”

会馆,则是那缠绵历史中最能勾起思乡情怀的建筑形式。

湖广大会馆外墙

从湖广会馆开始

对会馆的认知是源于“湖广会馆”之名,那是对会馆的初体验。

不到10岁的小姑娘,并不知道“湖广”为何处,也不明白“会馆”为何物,但“湖广会馆”这四个字却不断地在耳边响起。

父亲在重庆东水门长大,那里有著名的“湖广会馆”。与父亲一同长大的伯父说,这里原来叫“禹王宫”,是他与我父亲一群小伙伴的主要根据地。

现在的他,早就过着闲云野鹤式的生活。有个自己的摊位,不忙着生意,先和朋友喝茶聊天。作为本土草根讲书人,时常被请回湖广会馆摆老龙门阵。他常说,讲这些所谓的历史,其实很多都是他和父亲曾经发生过的趣事,“你知道这里的小坑是怎么回事么?那是我们小时候打架时弄的。”

就是这样,曾经的漫不经心在时光的沉淀下就铸成了历史。

即将建成的重庆东水门大桥附近,有一排黄色外墙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毗邻现代化都市,却有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远离尘嚣感。它与两江水守望,见证一个城市的起起落落,也将一些文化慢慢沉淀下来。

这便是湖广会馆。

所谓“湖广会馆”包括广东公所、齐安公所、禹王宫,是一系列清初古建筑群及仿古新建筑群统称。会馆群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从乾隆到光绪又不断进行了扩建、新建和改建。

几次三番之后,这个建筑群也渐渐地沉淀出历史变迁的味道,传递出历史的厚重感。同时,经历了明末及清朝的几次移民潮,多地域的文化在此沉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湖广大会馆外墙

禹王宫是目前湖广会馆里最大一处建筑,用来奉祀大禹。清代的湖广省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湖北省和湖南省,历来洪灾不断。正因如此,湖广移民以祭拜治水有功的大禹来求得风调雨顺。禹王宫保留下来两个完整的戏台,看厅屋檐下的斗拱朝着长江,雕有龙头,也寓意着大龙锁江之意。禹王宫坐北朝南,大门面对滚滚长江,从踏进会馆门之初,便能觉其恢弘的气势。

与禹王宫相邻的是齐安公所,为湖北黄州人士所修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目前保留下来的建筑为清光绪重建。同传统会馆大门建在中轴线不同,齐安公所大门位于建筑侧面,斜向东方。问过方知,东方正是这些移民的家乡湖北黄州所在,朝于此,既有风水讲究,有寄托了移民对祖籍地的浓浓思念。

齐安公所的戏台是整个会馆建筑群内保存最为完整和精美的。戏台上的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故事内容若不清楚也可不去管它,只见雕刻画面中人体姿态夸张,背景表现又细腻无比。或有数十上百的人物形象雕刻在小小木枋之上,又如瓦片栏杆等细物精致动人,每一幅画面都似想要跳脱出来,在你面前大演一番方才罢休。西台两侧的撑拱上那展翅欲飞的凤凰,亦表达了移民对祖籍地图腾的崇拜。

广东公所最有特色的便是那牌楼式的大门。大门上方石碑用整石镂空雕刻,四周云龙缠绕,显出了高超的技巧。广东会所又名南华宫。这里是看戏、品茶、会友的场所,同时也是会馆建筑群的制高点,登高望远,江水滔滔,让人不由心生思古之幽情。会馆的戏楼可以同时容纳300人看戏,也是目前湖广会馆群里最大戏楼,台顶是八角藻井,相当于现在的音箱。

去的时候,冬雨绵绵,就着石阶坐下,有小花猫跑来傍身坐下,自顾自地添着爪子。便想起,也许在那么久以前,也曾有过这样的画面;在那么久以后,这里还会有同样的画面出现,而记录下这一切的,便是这高台楼阁,青砖石瓦。

我问馆内人,这里到底有几多新几多旧。他说,时代的运动,岁月的流逝,某些东西早已无从考证。他们在这里,只是很努力地想要保留住真正时代留下的痕迹,并认真还原过去那繁华的一幕。

尽管整个建筑群现存的外部造型和装饰由于多次改建已失去原貌,但若细细揣摩内部结构,一些历史的记忆或许就会慢慢浮现。会馆布局按清代建筑风格,采用四合院建筑形式布局,屋顶和风火山墙造型因各地信仰和风俗不同而呈现不同造型,显得丰富生动。会馆建筑群体既有山地建筑特色,又融合了湖南、湖北和江南一带的建筑风格。会馆里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许多熠熠生辉的精美镏金木雕,展现出诱人的魅力。

“湖广会馆”当然不是重庆一个地方的特产。在重庆和四川的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一个建筑群,见证着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

在成都平原的洛带古镇自古便是川东和东部各省的陆路要道和重要驿站,在现存的古镇中,尚保留了很多精美的雕刻装饰,这些雕刻也记录着当时湖广填四川的奇特文化。

禹王宫

历史上,原湖广人喜种植各类瓜果花卉,故此民间对这些图案倍加追崇。遂到新居后,依然不忘用于檐柱雕刻之上,一是美观,再者更寄托了思乡情谊。

随着湖广填川之势,与两湖接壤的江西西部的百姓,先后移民入川,一部分定居洛带的人与湖广人很快融合成一个新的群体,共同繁荣发展当地的文化生活。他们在修建新宅时,将原住地民间建筑装饰文化理念,结合他们新会馆檐柱装饰上的某些风格形式,运用于自己新的建筑装饰上……

广东面向大海,背靠内地,历史上一直与海外往来,素有开放意识。移民入川后在文化生活中与原住民和谐相处。在新修住房搪柱装饰上,为展示出自己不同的文化特色,将原地区的菠箩、金石榴等特产水果形态也设计到装饰图案中……

或许是当时建筑者的无意为之,或许建筑之初并没有如此沉重的含义,不过是将心中的图画信手捏来。就像若让我们绘出关于中华民居的图像,一定画出的都是家乡的样子,因为那是我们最熟悉最深刻的记忆。

齐安公所

广东会所

迁徙的乡愁

湖南会馆

“乡音”和“美食”是关于乡愁最信手拈来的载体。所谓“乡音无改鬓毛衰”便是说的这个理儿。而对于异乡游子来说,一道家乡菜便可以慰藉思乡之情,所以重庆崽儿会满世界地寻找小面和火锅,而东北人对于小鸡炖蘑菇总是情有独钟。

说到底,都是我们骨子的乡愁。而看上去都颇为严肃的建筑群体,其实也在细微处藏着这样温婉的情感。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每一次移民除了带来政治与经济上的变化,也对各地建筑注入了新的色彩。

会馆便是移民带来的产物之一。它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也是异乡人在客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承载着某种情怀。

安徽芜湖人在北京设置的芜湖会馆揭开了各省在京师建立会馆的风潮。漂泊在外打拼的异乡人,总有那么一个时刻想要坐在家乡的楼房里,吃着家乡菜,说着家乡话。家乡,对于移民来说是遥远而美好的词语。正因如此,他们才将有着家乡元素的建筑一点一滴的搬进了居住的异乡。

我们总有着这样的感觉:似乎会馆长得都那样的相似。这便是会馆的气质——沿袭着本土的风格,在异域他乡才有了家乡的标识。

为了烘托出浓郁的故土氛围,有些地区的会馆会完全采用故乡的建筑技术与装饰特色,将会馆打造成与本土建筑风格截然不同的异地情调。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建筑也一样。为了让会馆更有家乡的感觉,异乡人也算用心良苦了。江西吴城的广东会馆,其建筑材料则是广东商人借送蔗糖之船,将故乡的砖瓦运来以慰思乡之情。而北京的福建汀州会馆更是一反北方建筑的浑厚、富丽与庄重,以造型优雅,分隔自由,色调朴素等特点而独树一格。尤其是对顶棚的装饰,完全放弃北方华贵藻井之设计,采用南方民居中秀丽灵巧的“轩”,富于变化。位于四川成都的陕西会馆,始建于康熙二年。相传由于该会馆地处低洼之初,又不能就地取土,于是陕籍乡人返回故土背来泥土,用以修筑会馆。会馆建筑采用北方风格,布局严谨对称,正殿为重檐歇山顶,以黛色筒瓦覆盖,正脊两端以龙形兽吻。房屋构架为梁柱式,木窗制工精细,斗拱累叠,彩绘艳丽,与川派建筑之清雅风格形成强烈对比。

这些会馆大都尊崇着原乡的建筑特色,借此寄托思乡之情。在会馆这庞大的建筑群中,只取一枝,便已能嗅到芬芳。会馆中大多还保存着精美的雕刻,这些雕刻已将建筑者的情感镌刻于这些木或石之中,不再转移。

建筑便是这样,忠诚的记录着历史,记录着彼时的民风民俗。

虽已经没有了当年商人齐聚,举首望明月的情怀,但会馆依然存在着并且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现在的会馆,有些已是茶馆,迎着老茶客们家长里短;有些会时常举行社区书法展览,吵杂,但生活味十足;有些,已随着历史有了新的归宿。

任何一个建筑都是“死”的,它自被创造出来开始便被固定在某一处,动弹不得。但任何一种建筑形式都是流动的,随着人类的迁徙,一些本来带有某种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开始在每一个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并滋生出别样的色彩。

这便是一种迁徙,一种传承,也是一种重生。

四川洛带古镇湖广会馆

猜你喜欢
公所湖广建筑群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清代江南行业公所公共性探究
湖广“苗疆”地区“改土归流”进程考论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外洋会馆图记”之发现暨“十三行”正名考
台纽约侨社要改挂五星红旗
袖珍公园——高密度建筑群与户外公共空间矛盾的良药
明清湖广鱼鲊贡杂税研究
清代“湖广总督”为何只管湖南湖北
浅谈土压平衡盾构下穿密集建筑群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