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之社会心理视角论纲

2014-08-02 06:10杨仁厚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心理研究

杨仁厚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需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社会心理研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但仍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才能最终实现的崇高目标。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需要为它提供强大、坚实、积极的社会心理基础。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81(2014)01-0084-05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富内涵和本质特征是什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什么条件和措施?什么是社会心理?影响社会心理状况的因素有哪些?社会心理如何作用于社会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社会心理究竟包括哪些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社会心理是不是有了充分的供给和保障?党和国家多年来坚持、提倡和弘扬的作为理想社会心理重要基础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什么挑战?如何把我国较为复杂的现实社会心理朝着民族复兴所需的理想社会心理方向引导?如何充分利用我们拥有成功经验的政治教育、理论宣传和新闻传播机制,同时又与时俱进对它们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利用现有社会心理资源去构建有利于民族复兴的社会心理?这十大问题,都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开展了不少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是,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步到来,我们需要深入推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社会心理的研究。

一、研究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开展我们的研究,使我们能够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加深远,现对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状况进行一些梳理,包括基本文献和基本观点:

1.文献基本情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的文献比较多。国内文献比较丰富:论文层面,张文木首开先河[1],袁国友、黄河紧随其后[2]。1997年后对伟大复兴的研究正式起步,到2013年8月底,CSSCI论文约200篇;著作约60本,最早的是梁枢主编的著作[3],最新的是杨超主编的普及读物[4],绝大部分著作是政策解说或普及读物,具有学术特色的主要是彭有祥、郝延兵、王德复、朱哲、姜义华、周联兵、周天勇等人的著作[5]。国外文献也不少:论文领域,有日文资料(佐佐江贤一郎、高原明生、土野繁树),有俄文资料(鲁亚宁、杰亚朵夫、古普里亚洛夫),更有英文资料(王铮)

①①这些外文论文资料均来自因特网,均有原文,有标题、内容和出处,由于篇幅所限和出于简洁考虑,不逐一列举,有兴趣的读者可与作者联系。

;著作领域,译成汉语的主要有库恩的《中国30年》、 库济克等的《2050年》、雅克的《当中国统治世界》、魏柳南的《中国的威胁?》,英语著作有黄建荣的《中国复兴的动力》、王铮的《难忘国耻》、Schell和Delury的《富强》,德语著作有 Fischer的《挑战中国》和Kynge的《中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社会心理研究的文献比较少。主要有:彭泗清对沙莲香中国民族性研究的述评[6];杨宜音关于国内外对社会心理领域价值观研究的概括总结[7];方文以群体资格为中心,阐述了以中国近几十年变化为基础的转型心理学[8];吴晓明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论述了当代中国的精神建设及其思想资源[9];翟学伟以众多的论著展示了社会心理研究本土化的执着追求[10];周晓虹对中国人心理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等等。这是都是直接有助于我们研究民族复兴所需社会心理的重要论文。著作方面:周晓虹的《传统与变迁》揭示了江浙农民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变化;姜义华的《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论述中华民族传统中值得珍视的七项价值;沙莲香主编的《社会心理学》为我们研究民族复兴社会心理提供了新近的学科知识基础;翟学伟的《关系与中国社会》展示了中国人社会心理的独特性;亨廷顿、哈里森主编的《文化的重要作用》,英格尔哈特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英格尔斯的《国民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社会心理促进机制,直接的研究还非常少。只能看到些相关文献。政治教育的相关论文主要有郝利红《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创造思考》、冯刚《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沈壮海《软实力的价值之轴》等。著作包括赵晖的《社会转型与公民教育》、郑永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陈立思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冯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2》等。理论宣传方面,欧阳坚的《加强改进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沈崴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格局建设探析》、郭学旺的《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机制创新的思考》、张运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机制构建探析》等值得重视,著作主要是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薛国林等的《形象塑造与社会认同》、刘海龙的《宣传》、王建成等的《雷锋宣传史》。新闻传播方面的高层次论文不少,高档次著作也很多。

2. 代表性观点评析

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研究中,中国人所涉主题和内容主要是伟大复兴的历史、复兴领域、复兴的目标、复兴的有利条件、复兴面临的挑战(西方的优势和遏制、自己创新能力不足、人口资源环境土地约束、软实力还太软、硬实力不够硬)、复兴的实质、复兴的影响、进一步复兴的行动计划。外国人的“研究”所涉主题主要是中国复兴的国际影响,特别是担心中国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和地位。目前的研究中,人们最为关注的还是军事、技术、经济以及体现为幅员和人口的基础等硬实力。即使谈及软实力,更多的也是政治制度、管理模式、政策创新、客观的文化繁荣。至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心理、主观心态或者说民众性格,学者们涉及还很少。所以需要大力加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社会心理的研究。这不仅是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社会心理的研究中,观点还比较零散、比较模糊,还没有公认的社会心理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都没有“社会心理”条目,历史唯物主义通论有“社会心理”,但内涵单薄,地位不高。关于社会心理的地位,有社会心理唯名论者(例如F.H 奥尔波特)和社会心理唯实论者(例如E.A 罗斯)的争论,笔者坚持社会心理唯实论。关于社会心理的内部结构,著名专家沙莲香主编的《社会心理学》框架不够明朗,笔者坚持社会认知、社会感情、社会态度等三大要素说。社会心理三大组成部分中,人们关注最多的往往社会态度,社会认识次之,社会感情人们最不重视。人们对作为过程的社会认知非常重视,但对作为认知结果的社会知识往往缺乏系统深入的阐述。至于中华民族复兴究竟需要哪些具体的社会心理,笔者尚未看到明确的总结和概括。

对社会心理促进机制研究观点的基本情况是:第一,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我国有优秀的传统,但它对民族复兴所必须的创新精神研究甚少。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研究也不够。对教育方法的新趋势有一些注意,但还不深入。教育者自身状况、教育对象分化、教育环境变化、教育内容选择等对效果的影响研究得还不多。第二,理论宣传研究。中国很少有宣传研究著作。张运泉主张宣传机制包括提高宣传主体素质、贴近宣传客体需要、找准宣传介体、优化宣传环体等。王建成、薛国林总结了正面人物宣传的规律和教训。阿伦森提出了影响宣传效果的五对矛盾[11],研究宣传技巧时必须认真考虑。刘海龙对宣传有担心和怀疑,未能积极地观察宣传[12]。第三,新闻传播研究。中国人倾向于把一切都看成宣传,西方人则热衷于从传播的观点看一切。众多的大众传播领域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效果研究,尤其是有限效果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明安香提醒,民族复兴的基本标志就是本国传媒实力的崛起[13]。

二、研究的内容

在充分了解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规划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心理基础研究的内容,包括选择研究对象和确立研究目标。

1.选择研究对象

把握总体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逐渐实现的理想,更是有待进一步实现的目标(中国梦)。如何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质是什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层次应该怎么规定?为了实现这个极其伟大、极其崇高的目标,我们需要采取的宏观措施有哪些?其中,思想文化——精神文明措施处于何种地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理想社会心理是什么?中华民族成员现有的社会心理状况是什么样的?如何促进中华民族所需社会心理的形成、完善和发展,以便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社会心理促进机制很多,作为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的积极心理促进方式,政治教育、理论宣传、新闻传播等基本机制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心理过程可以发挥哪些积极作用,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具体运作方式?

确立研究对象。主要是三个层次:第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复兴的背景(必要性、可能性)、含义(本质、指标)、历程、目标、措施(指导思想、经济措施、政治措施、社会措施、文化措施、生态措施、外交措施)。在政策层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方面面已较为明确,但在学术研究层面,还有不少问题有待探讨、值得研究,特别是本质——实质、主要维度、国际含义和国际影响等问题;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社会心理。包括与民族复兴有关的社会认识、社会感情、社会态度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心理应该是中华民族传统积极心理、西方现代化中的积极心理、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心理、国家发展实践中的积极心理的有机综合,应该是一般社会心理、民族共同性社会心理、民族复兴社会心理这样一个递进的三层结构,应该高度重视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和自信心态;第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社会心理促进机制。社会心理的促进机制(途径、措施、方法、政策)很多,包括自我促进(含学习促进、反省促进、活动促进、阅历促进等)、社会促进(自发的环境促进及活动促进)和国家——政治促进,这是自觉的(有目的有组织的)促进机制,其中包括经济——交换型促进机制、行政——控制型促进机制、信息——游说型促进机制。其中,只有信息——游说型促进机制,是自觉且专门的促进机制,最值得研究,它包括政治教育促进机制(侧重于道理阐述)、理论宣传促进机制(侧重于感情调动)和新闻传播促进机制(侧重于信息提供)。

2.确立研究目标

本研究是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内的综合研究,以基础研究为主,为此应该在学术思想理论方面做出些探索,达到一定目标。

第一,多视角地全面深入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多视角主要是指,在过去历史学(主要是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政治学的基础上,增加比较研究、未来研究、政策(行动——规划)研究。全面性,主要是指在原来比较受重视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外交诸领域的基础上增加传媒领域、社会领域、心理领域、国际形象等指标领域。深入性,是指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特征、指标权重、战略智慧、心理基础、国际影响等开展具体的研究。

第二,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虽然有的人不理解、有的人不喜欢,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实是当今中国很得人心的话语体系,它是理论、制度、道路、行动、旗帜的统一,既是一套具体观点的体系,也是一种通用的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性(最重视现实的基本国情)、全面性(涵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外交)、多源性(传统中国智慧、西方现代文明、社会主义经验、发展实践知识)、人民性(人本性——民本性——群众论)、改革性(避免保守和激进)等优点,使其有理由成为值得高扬的话语体系。既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条件和基础,也可以说它的胜利就等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然还可以说它是研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好话语体系(综合性视角)。

第三,加深对社会心理和民族复兴社会心理的理解。受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知识习惯的影响,社会心理总是处于“二等知识公民”的地位。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基础、结构和作用的阐述也语焉不详。这个传统必须改变,社会心理并不仅仅是俗人所理解的心理现象(具有偶然、暂时、表面、错觉、短暂等特征)。它是有基础的、深刻的,内容丰富,作用重大,既有短暂性,也有持续性,应该独立于个人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平起平坐。至于民族复兴社会心理,人们的研究就更少。根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环境和中国现实的具体国情,自信心理、创造心理、成就心理、贡献心理、爱国心理、和平心理、危机心理等应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的基础社会心理。

此外,通过对民族复兴社会心理促进游说——信息机制的研究,我们也会从一个特定领域完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理论、大众传播学的研究。首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促进民族复兴所需的社会心理,这个努力是系统性的,包括教育主体的培养、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途径的统筹、教育对象的分析、教育效果的锁定。通过这个努力,必然会提高和加深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认识。其次,强化理论宣传研究的地位。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宣传的名声并不很好,以至于不少人轻视它、怀疑它、警惕它。但宣传的本质在于以醒目的渲染形式,在提供基本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让宣传对象形成一定的态度,以便为更高的宏大目标奠定心理基础。再次,加强大众传播学的应用。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经济的,即媒体提供社会经济生活的信息,换取读者的购买和商家的广告投入。但是,大众传媒有责任间接促进民族复兴。

三、研究的方法

1.理清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要实现的伟大目标。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但是彻底实现的任务还非常艰巨,首先是复兴的前提还面临困难,受到严峻挑战;其次复兴的核心面临资源减少及创新不足的制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规划。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诸多基本政策中,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非常重要,不仅本身就是重要指标,而且对其他指标发挥着精神引导和智力支撑的作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心理,民族社会心理的好坏会对民族复兴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华民族目前的社会心理已有很多积极表现,但从民族复兴理想看还存在不足。为了今后更好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我们必须重视社会心理建设,引导我国社会心理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使之在复兴事业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第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社会心理的促进机制很多,但从专门、自觉、历史经验积淀、中国人民习惯等方面看,侧重道理阐述的政治教育机制、以感情调控为核心的理论宣传机制、主体内容是传递信息的新闻传播机制,最值得我们重视。第四,在具体的促进过程中,活动(政治教育、理论宣传、新闻传播)主体选择特定的内容和手段,并且作用于客体,但客体并非完全被动,它对内容和手段往往是有选择地接受,主体、内容、手段、客体共同决定促进活动的效果,理想的效果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社会心理,从而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选择研究视角

由于研究对象范围广层次多,本课题的研究视角可以包括一个主视角和两个辅视角。主研究视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角。它具有国情性、综合性、多源性、人民性、改革性等优点。这个视角与目前流行的主权国家——国际政治视角、 意识形态视角、文明论视角、发展——现代化理论视角相比,具有根基深厚、视野广阔、博采众长、理论为民、中和平衡等优点,值得我们认真采用。辅研究视角之一是转型社会心理学。这是方文教授提出的主张。他以群体成员资格为中心,阐述了在中国建立转型社会心理学的背景、目标、核心构念、紧迫议题、前景。笔者对转型社会心理学做如下特定限制:这是研究中国几十年变迁而建立的社会心理学流派,它所关注的转型包括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信息化,以及人民富裕、民族复兴、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关注的重点不是社会转型下的个人心理,而是具有独立形态的社会心理。辅研究视角之二是综合性信息主义。这是肖峰教授提出的主张[14],笔者十几年前也注意到。它高度注意信息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高度重视信息传输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目前高度重视网络信息的作用,用信息的观点去看世界、看社会、看心理,特别重视所获信息对个人社会心理的影响。为此,我们才选择了这三个具有相似特征的机制来开展研究。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传递信息,当然信息的具体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

3.确立研究路径

第一步,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状况进行梳理,然后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反作用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用理论、政治学理论中的政治文化理论、国际政治学中的软实力理论为指导,强调精神、文化、思想、制度、文明等软实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特别是注意社会心理的基础性作用。第二步,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认识论,以及普通心理学中的情感论为基础,以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知识建设、情商建设为指南,结合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心理唯实论,构建民族复兴所需社会心理的框架,包括特征、内容、层次、重点等。第三步,以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知理论、态度形成理论、情感形成理论为基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理论、宣传研究中的效果理论、传播学中的诸多效果理论,联系三项机制运行的社会大背景(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全球化、生态化可持续、心态化——后物质信念),开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社会心理促进活动的研究。

4.采用具体方法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论部分,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在资料获取方面主要是文献法,辅之以少量的观察法和体验法;在观点提炼方面,主要还是演绎推理,辅之以简单的归纳法和灵感法(从个案越级跃升到一般结论);在解释方面,主要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权力分析,再辅之以价值分析、博弈分析、习惯分析;评价方面,坚持发展、改革、稳定、开放、和平、和谐等标准。研究社会心理的方法主要是:在获取研究资料环节,主要通过文献法和观察法;在形成观点结论环节,主要采用推理法;在现象解释环节,主要采用环境与个人互动、中观环境为主的方法;评价中采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规范研究方法。在对三大促进机制的研究中,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文献等方式收集资料,采用统计分析、逻辑推理等方法获得结论。将通过研究,揭示过去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社会心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并提出今后加强、完善、改进的进一步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文木.我国的西部开发与民族复兴[J].中国国情国力,1992(5).

[2]袁国友.延安精神与中化民族的复兴[J].创造1996(6);黄河.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思维现代化.科学学研究,1996(2).

[3]梁枢,孙丽萍.信息时代与民族复兴[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

[4]杨超.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3.

[5]彭有祥.全球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郝延兵,杨志荣.海上力量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王德复.民族复兴新论:国民性重铸与改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朱哲,权宗田.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软实力.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姜义华.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周联兵.当代中国公民社会与民族复兴.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周天勇等.艰难的复兴:中国21世纪国际战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6]彭泗清.中国民族性格研究的新进展:评沙莲香《中国民族性(二)》[J].中国社会科学,1991(2).

[7]杨宜音.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J].中国社会科学,1998(2).

[8]方文.转型心理学:以群体资格为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2008(4).

[9]吴晓明.当代中国的精神建设及其思想资源[J].中国社会科学,2012(5)

[10]翟学伟.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J].社会学研究,1993(4);个人地位: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中国社会科学,1999(4);关系与权力:从共同体到国家之路——如何认识传统中国人与中国社会总纲.社会科学研究,2011(1);等等.

[11]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0-83.

[12]刘海龙.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371-374.

[13]明安香.传媒全球化与中国崛起[M].北京:利: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

[14]肖峰.论作为一种理论范式的信息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7(2)

责任编辑:刘遗伦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心理研究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