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方言合音词再探

2014-08-02 23:06陈亮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7期
关键词:韵母音节代词

陈亮

摘要:五河方言中的四类合音词以动词类和代词类为主,从合音词的声韵调与合音成分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五河方言合音词的构成形式,并概括其特点,这为进一步了解五河方言中合音词的整体概貌提供了一定的材料支持。

关键词:五河方言合音词构成形式特点一、引言

“五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淮河中游,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2°54′~33°21′与东经117°26′~118°04′之间。”[1]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的分区,其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笔者曾对五河方言四类合音词的用法进行过描写,以下则从合音词的构成形式及其特点这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五河方言合音词。为了论述方便,本文将形成合音词的几个音节合称为合音成分,并用“□”来表示无字可表的合音词。此外,本文所记录的合音词以新集镇语音为标准,部分语料则参考了先前研究成果,挂一漏万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二、合音词的音节构成形式

从合音词的声韵调与合音成分之间的关系来看,“合音音节的语音构成模式类型有直选类合音和选变类合音两种”[2],直选类合音就是合音词声韵调直接从合音成分中选取,选变类合音就是合音词声韵调从合音成分中选取后又有所变化,以下就从这两大合音形式来探讨合音词的构成情况。

(一)直选类合音

1.前声后韵前调式

[kɤ24][uo212]>[kuo24][ȵi212][ʨiᴀ31]>[ȵiᴀ212]

[tuo31][ʂɔ212]>[tuɔ31][pu212][ɣɛ52]>[pɛ212]

[tʂɤ52][xɛ31]>[tʂɛ52] [tʂɤ52][ʦæ̃31]>[tʂæ̃52]

合音近于反切,因而前声后韵后调式最为合理,而五河方言合音词则有较多取前字声调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合音词的语义相对集中于合音前字。如由“给我”合音而来□[kuo24]一词,当特意强调“给”的对象为“我”时,方言调查发现有部分人也发作[kuo212],当强调“给”这一动作或表示“给我”这个意思时,方言调查对象都发作[kuo24]。由于在方言交际中[kuo24]占主导地位,使用频率远高于[kuo212],因此在方言发展过程中,[kuo212]这一语音形式也就渐渐被[kuo24]所替代了。另外,[ȵiᴀ212]、[pɛ212]、[tʂɛ52]和[tʂæ̃52]也是由于合音词的语义相对集中于合音前字而取前字声调的。而[tuɔ31]取前字声调可能是受“少”脱落的影响,方言交际中还存在直接用“多”来询问数量的用法,但现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tuɔ31],多数地区甚至已基本不使用“多”来询问数量了。此外,□[tʂæ̃52]为“这”[tʂɤ52]、“早”[ʦɔ212]和“晚”[uæ̃212]三词的合音词,由于方言中已经出现了“早”[ʦɔ212]和“晚”[uæ̃212]的合音词“咱”[ʦæ̃31],故而现将□[tʂæ̃52]作为“这”[tʂɤ52]和“咱”[ʦæ̃31]的合音形式进行论述。

2.前声(或加前介音)后韵后调式

[ʂʅ52][xuɑ̃31]>[ʂuɑ̃31]

[pu212][iɔ52]>[piɔ52]

[tuo31][ʦæ̃31]>[tuæ̃31]

前声后韵后调式这种形式近于反切,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但这在五河方言合音词中仅有两例。此外,鉴于方言中已经出现了“早晚”的合音词“咱”[ʦæ̃31],此处把□[tuæ̃31]作为“多”和“咱”的合音词来论述。

3.前声韵后韵腹后调式

[ʨʻy52][ᴀ31]>[ʨʻyᴀ31]

[ʨʻy52][ʨiᴀ31]>[ʨʻyᴀ31]

这种形式的合音词由前字的声母和韵母及后字的韵腹和声调组成,上述所举的两个合音词的声韵调相同,由“去啊”和“去家”这两个词分别合音而来的。

(二)选变类合音

1.变韵母式

[tʂɤ52][kuɛ212]>[tʂɛ52]

[kɤ24][ȵi212]>[kĩ24]

[ʦə̃212][mɤ]>[ʦõ212]

[nᴀ52][i31]>[nɛ52]

[nᴀ212][i31]>[nɛ212]

变韵母式是五河方言选变类合音中最主要的形式,其中[uɛ]合音后变为[ɛ],省略了合音后字的韵头。[nᴀ]与[i]的合音接近[nai],但在五河方言中没有[ai]韵母,普通话中[ai]韵母在五河方言中皆作[ɛ],因此合音后产生了[nɛ212]和[nɛ52]。[kɤ24]与[ȵi212]合音后由于鼻化而产生了[kĩ24],[ʦə̃212]与[mɤ]合音时由于合音后字声母为双唇音,在合音时渐变为圆唇音而形成了[ʦõ212]。

2.变调式

[tʻᴀ31][ʨiᴀ31]>[tʻiᴀ212][mə̃][ʨiᴀ31]>[miᴀ24]

五河方言中,合音词[tʻiᴀ212]取212调主要是受到[ȵiᴀ212]的影响,而[miᴀ24]的声调则主要受到了“我家”的影响,五河方言中“我”和“家”组合时,可省略“家”的声母读为[iᴀ24]。

3.变声母韵母式

[tʂɤ52][i31] > [ʦei52]

“这一”一词,如果按五河方言直选类合音中最常见的合音形式,即前声后韵前调的形式合音,当为[tʂi52]。[tʂ]为舌尖后音,[i]为前高元音,为了发音顺利,方言发音时便将[tʂ]发为舌尖前音,而[i]发音时舌位经过[e]到达[i],因而发作[ei],产生了[ʦei52]。

4.变韵母声调式

[ȵi212][kʻæ̃52]>[ȵiæ̃24][ʨʻiɔ212][xɤ24]>[ʨʻyə52]

由于□[ȵiæ̃24]常与“给予”义的□[kĩ24]共同构成语句,就逐渐具有了“给予”义,而[ȵi212]与[kʻæ̃52]合音后取24调,也有可能是受到了□[kĩ24]的影响。[ʨʻ]声母只拼齐齿呼和撮口呼,在[ʨʻiɔ212]与[xɤ24]合音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撮口呼韵母而产生了[ʨʻyə24]。合音词□[ʨʻyə24]在五河方言仍有少数人使用,而多数人更倾向于使用□[ʨʻyə52],这可能是由于在方言交际过程中,人们认为某事巧合时,在表达上常常把语句重音放在合音词□[ʨʻyə24]上,长期受到重音的影响而使得其调值发生了改变。

三、合音词特点

合音成分通过直选和选变的方式形成合音词,这是合音词形成的共同形式和特点,而在五河方言合音词中,既有这种多数方言合音的共同特点,也有其自身特性。

(一)合音词音节声、调多取自合音前字,韵母多取自合音后字

本文主要涉及了五河方言中21个合音词,声母取自合音前字的比例为95.2%,变声母的比例为4.8%。声调取自合音前字的比例为57%,声调取自合音后字的比例为24%,变声调的比例为19%。韵母取自合音后字的比例为57%,韵母由合音前后字韵腹组成的比例为10%,变韵的比例为33%。由此看来,五河方言合音词声母来源最为稳定,除一例为变声母合音词,其余皆来自合音前字声母,而合音词声调和韵母情况则稍微复杂一些。

(二)合音词音节填充了方言中声韵调搭配的空白

五河方言在合音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声韵搭配形式,这也填充了方言语音系统中的空白,对改进方言的音系结构具有一定影响。五河方言中[ȵiᴀ]、[miᴀ]、[tʻiᴀ]、[tuɔ]、[kĩ]、[ʨʻyə]和[ʨʻyᴀ]这七个声韵结合形式,只有作为合音词时才能出现。其中[uɔ]在五河方言中仅有合音词□[tuɔ31]这一例,而[yᴀ]在五河方言中也仅有合音词□[ʨʻyᴀ31]这一例。这七个声韵结合形式在五河方言声韵调配合规律中都以个例出现,如[k]在五河方言中一般是不能和齐齿呼韵母相拼的,而合音词□[kĩ]则作为特殊例证出现,这也填充了方言语音系统中的空白。

endprint

(三)部分合音词形成之后出现双音节化现象

五河方言中双音节词合音之后形成了单音节合音词,这主要是受到了“急说快读”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合音词在发展过程中又再次与部分合音成分叠合,这又是受到了词汇发展双音节化趋势的影响。合音词形成之后出现双音节化现象的主要是动词类和代词类合音词,动词类合音词□[kuo24]和□[kĩ24]分别是“给我”和“给你”的合音词,意义分别是“给我”和“给你”的意思。在方言使用过程中□[kuo24]和□[kĩ24]的语义出现了向动词“给”转移的趋势,这两个合音词后还可以接代词形式,如“□[kuo24]我”“□[kĩ24]你”。由“□[kuo24]我”“□[kĩ24]你”这两个词组来看,其中的这两个合音词意义只相当于“给”,这与合音词形成时的语义有所不同,这也正是词汇发展双音节化后合音词自身进行的调整。五河方言中□[ȵiᴀ212]、□[tʻiᴀ212]和□[miᴀ24]这三个代词类合音词的双音节化情况与动词类合音词的双音节化情况也是一致的。此外,五河方言中这五个合音词双音节化之后,作为构词语素继续参与构词是有条件的,动词类合音词只能与合音后字或以合音后字开头的词组合,代词类合音词只能与合音后字组合,如“□[kuo24]我”中的合音词相当于“给”的意思,但它只能与“我”“我们”等词组合,代词类合音词只能与“家”组合。

(四)部分合音词与音变阶段的双音节词共存

合音词是“通过两音节不断同化、不断融合而成,中间有很多过渡形式,即连说音变阶段”[3],在合音词形成之前都会存在连说音变阶段,这也是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与合音词之间的一个过渡形式。五河方言中部分合音词形成之后,其合音前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就搁置不用了,而有些合音词则不然,合音词形成之后,其与音变阶段的双音节词在方言中依然共存使用。而在音变阶段又受语音、词义等方面影响,张占山和李如龙先生也指出“在官话方言里,意义的虚化常常伴随着语音的弱化、轻化,语音的弱化、轻化是意义虚化的标志,它们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结果和动因的关系”[4]。在五河方言合音词形成的音变阶段主要伴随的是弱化、轻化和脱落,如“去家”作[ʨʻy52][iᴀ]、“你家”作[ȵi212][iᴀ]、“多少”作[tuo31][ɔ]、“多咱”作[tuo31][æ̃]、“给我”作[kɤ24][uo]、“给你”作[kɤ24][ȵi]、“不碍(事)”作[pu212][ɛ],这些音变阶段的语音形式与其合音词在五河方言中是并存使用的。在音变过程中,这些双音节词的后字声调都为轻声,这也是弱化和轻化的结果,当然这些词在方言交际过程中如果作为语句重音或特别强调时,这些词的后字调值都为31。这些词在音变过程中还出现了脱落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后字声母脱落。

(五)部分合音词与其分化出来的新语音形式共存

在五河方言合音词产生之后,合音之前的多数语音形式都弃置不用了,但在方言交际过程中有时为了语境或降低语速的需要,就不能使用“急说快读”的合音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合音词都改用了音变阶段形成的双音节词形式,只有“这咱”“这□[xɛ31]”和“这□[kuɛ212]”这三个词语例外,它们采用的是合音词分化出来的新的语音形式,其中□[tʂæ̃52]分化出来的语音形式为[tʂʅ52][æ̃],□[tʂɛ52]分化出来的语音形式为[tʂʅ52][ɛ]。当然也可以把这些合音词分化出来的新语音形式仍归为音变阶段的双音节词,只是由于五河方言中的音变阶段双音节词多只变合音后字,而这三个双音节词的合音前后字都发生了音变,因此单独进行分析以示区别。

四、结语

合音作为语言中常见的音变现象,是在方言连说音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通过对五河方言中合音词的构成形式及特点的分析,揭示了五河方言合音词音节声、调多取自合音前字,韵母多取自合音后字等特点,探讨了合音造词过程中词汇单音节化和双音节化之间的关系。另外,本文对部分合音词产生的过程也进行了简单分析,这对于我们考证五河方言中的一些词汇来源也有一定的意义,最后也希望本文的论述能为进一步研究五河方言提供一些材料支持。

注释:

[1]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617页。

[2]孙红举:《论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西南大学学报,2014,第1期。

[3]孔祥卿:《河北辛集话的合音现象与合音词—兼谈普通话合音词“俩”“仨”“别”的来源》,南开语言学刊,2005年,第1期。

[4]张占山,李如龙:《虚化的终极:合音—以烟台方言若干虚成分合音为例》,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endprint

(三)部分合音词形成之后出现双音节化现象

五河方言中双音节词合音之后形成了单音节合音词,这主要是受到了“急说快读”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合音词在发展过程中又再次与部分合音成分叠合,这又是受到了词汇发展双音节化趋势的影响。合音词形成之后出现双音节化现象的主要是动词类和代词类合音词,动词类合音词□[kuo24]和□[kĩ24]分别是“给我”和“给你”的合音词,意义分别是“给我”和“给你”的意思。在方言使用过程中□[kuo24]和□[kĩ24]的语义出现了向动词“给”转移的趋势,这两个合音词后还可以接代词形式,如“□[kuo24]我”“□[kĩ24]你”。由“□[kuo24]我”“□[kĩ24]你”这两个词组来看,其中的这两个合音词意义只相当于“给”,这与合音词形成时的语义有所不同,这也正是词汇发展双音节化后合音词自身进行的调整。五河方言中□[ȵiᴀ212]、□[tʻiᴀ212]和□[miᴀ24]这三个代词类合音词的双音节化情况与动词类合音词的双音节化情况也是一致的。此外,五河方言中这五个合音词双音节化之后,作为构词语素继续参与构词是有条件的,动词类合音词只能与合音后字或以合音后字开头的词组合,代词类合音词只能与合音后字组合,如“□[kuo24]我”中的合音词相当于“给”的意思,但它只能与“我”“我们”等词组合,代词类合音词只能与“家”组合。

(四)部分合音词与音变阶段的双音节词共存

合音词是“通过两音节不断同化、不断融合而成,中间有很多过渡形式,即连说音变阶段”[3],在合音词形成之前都会存在连说音变阶段,这也是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与合音词之间的一个过渡形式。五河方言中部分合音词形成之后,其合音前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就搁置不用了,而有些合音词则不然,合音词形成之后,其与音变阶段的双音节词在方言中依然共存使用。而在音变阶段又受语音、词义等方面影响,张占山和李如龙先生也指出“在官话方言里,意义的虚化常常伴随着语音的弱化、轻化,语音的弱化、轻化是意义虚化的标志,它们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结果和动因的关系”[4]。在五河方言合音词形成的音变阶段主要伴随的是弱化、轻化和脱落,如“去家”作[ʨʻy52][iᴀ]、“你家”作[ȵi212][iᴀ]、“多少”作[tuo31][ɔ]、“多咱”作[tuo31][æ̃]、“给我”作[kɤ24][uo]、“给你”作[kɤ24][ȵi]、“不碍(事)”作[pu212][ɛ],这些音变阶段的语音形式与其合音词在五河方言中是并存使用的。在音变过程中,这些双音节词的后字声调都为轻声,这也是弱化和轻化的结果,当然这些词在方言交际过程中如果作为语句重音或特别强调时,这些词的后字调值都为31。这些词在音变过程中还出现了脱落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后字声母脱落。

(五)部分合音词与其分化出来的新语音形式共存

在五河方言合音词产生之后,合音之前的多数语音形式都弃置不用了,但在方言交际过程中有时为了语境或降低语速的需要,就不能使用“急说快读”的合音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合音词都改用了音变阶段形成的双音节词形式,只有“这咱”“这□[xɛ31]”和“这□[kuɛ212]”这三个词语例外,它们采用的是合音词分化出来的新的语音形式,其中□[tʂæ̃52]分化出来的语音形式为[tʂʅ52][æ̃],□[tʂɛ52]分化出来的语音形式为[tʂʅ52][ɛ]。当然也可以把这些合音词分化出来的新语音形式仍归为音变阶段的双音节词,只是由于五河方言中的音变阶段双音节词多只变合音后字,而这三个双音节词的合音前后字都发生了音变,因此单独进行分析以示区别。

四、结语

合音作为语言中常见的音变现象,是在方言连说音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通过对五河方言中合音词的构成形式及特点的分析,揭示了五河方言合音词音节声、调多取自合音前字,韵母多取自合音后字等特点,探讨了合音造词过程中词汇单音节化和双音节化之间的关系。另外,本文对部分合音词产生的过程也进行了简单分析,这对于我们考证五河方言中的一些词汇来源也有一定的意义,最后也希望本文的论述能为进一步研究五河方言提供一些材料支持。

注释:

[1]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617页。

[2]孙红举:《论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西南大学学报,2014,第1期。

[3]孔祥卿:《河北辛集话的合音现象与合音词—兼谈普通话合音词“俩”“仨”“别”的来源》,南开语言学刊,2005年,第1期。

[4]张占山,李如龙:《虚化的终极:合音—以烟台方言若干虚成分合音为例》,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endprint

(三)部分合音词形成之后出现双音节化现象

五河方言中双音节词合音之后形成了单音节合音词,这主要是受到了“急说快读”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合音词在发展过程中又再次与部分合音成分叠合,这又是受到了词汇发展双音节化趋势的影响。合音词形成之后出现双音节化现象的主要是动词类和代词类合音词,动词类合音词□[kuo24]和□[kĩ24]分别是“给我”和“给你”的合音词,意义分别是“给我”和“给你”的意思。在方言使用过程中□[kuo24]和□[kĩ24]的语义出现了向动词“给”转移的趋势,这两个合音词后还可以接代词形式,如“□[kuo24]我”“□[kĩ24]你”。由“□[kuo24]我”“□[kĩ24]你”这两个词组来看,其中的这两个合音词意义只相当于“给”,这与合音词形成时的语义有所不同,这也正是词汇发展双音节化后合音词自身进行的调整。五河方言中□[ȵiᴀ212]、□[tʻiᴀ212]和□[miᴀ24]这三个代词类合音词的双音节化情况与动词类合音词的双音节化情况也是一致的。此外,五河方言中这五个合音词双音节化之后,作为构词语素继续参与构词是有条件的,动词类合音词只能与合音后字或以合音后字开头的词组合,代词类合音词只能与合音后字组合,如“□[kuo24]我”中的合音词相当于“给”的意思,但它只能与“我”“我们”等词组合,代词类合音词只能与“家”组合。

(四)部分合音词与音变阶段的双音节词共存

合音词是“通过两音节不断同化、不断融合而成,中间有很多过渡形式,即连说音变阶段”[3],在合音词形成之前都会存在连说音变阶段,这也是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与合音词之间的一个过渡形式。五河方言中部分合音词形成之后,其合音前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就搁置不用了,而有些合音词则不然,合音词形成之后,其与音变阶段的双音节词在方言中依然共存使用。而在音变阶段又受语音、词义等方面影响,张占山和李如龙先生也指出“在官话方言里,意义的虚化常常伴随着语音的弱化、轻化,语音的弱化、轻化是意义虚化的标志,它们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结果和动因的关系”[4]。在五河方言合音词形成的音变阶段主要伴随的是弱化、轻化和脱落,如“去家”作[ʨʻy52][iᴀ]、“你家”作[ȵi212][iᴀ]、“多少”作[tuo31][ɔ]、“多咱”作[tuo31][æ̃]、“给我”作[kɤ24][uo]、“给你”作[kɤ24][ȵi]、“不碍(事)”作[pu212][ɛ],这些音变阶段的语音形式与其合音词在五河方言中是并存使用的。在音变过程中,这些双音节词的后字声调都为轻声,这也是弱化和轻化的结果,当然这些词在方言交际过程中如果作为语句重音或特别强调时,这些词的后字调值都为31。这些词在音变过程中还出现了脱落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后字声母脱落。

(五)部分合音词与其分化出来的新语音形式共存

在五河方言合音词产生之后,合音之前的多数语音形式都弃置不用了,但在方言交际过程中有时为了语境或降低语速的需要,就不能使用“急说快读”的合音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合音词都改用了音变阶段形成的双音节词形式,只有“这咱”“这□[xɛ31]”和“这□[kuɛ212]”这三个词语例外,它们采用的是合音词分化出来的新的语音形式,其中□[tʂæ̃52]分化出来的语音形式为[tʂʅ52][æ̃],□[tʂɛ52]分化出来的语音形式为[tʂʅ52][ɛ]。当然也可以把这些合音词分化出来的新语音形式仍归为音变阶段的双音节词,只是由于五河方言中的音变阶段双音节词多只变合音后字,而这三个双音节词的合音前后字都发生了音变,因此单独进行分析以示区别。

四、结语

合音作为语言中常见的音变现象,是在方言连说音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通过对五河方言中合音词的构成形式及特点的分析,揭示了五河方言合音词音节声、调多取自合音前字,韵母多取自合音后字等特点,探讨了合音造词过程中词汇单音节化和双音节化之间的关系。另外,本文对部分合音词产生的过程也进行了简单分析,这对于我们考证五河方言中的一些词汇来源也有一定的意义,最后也希望本文的论述能为进一步研究五河方言提供一些材料支持。

注释:

[1]安徽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617页。

[2]孙红举:《论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西南大学学报,2014,第1期。

[3]孔祥卿:《河北辛集话的合音现象与合音词—兼谈普通话合音词“俩”“仨”“别”的来源》,南开语言学刊,2005年,第1期。

[4]张占山,李如龙:《虚化的终极:合音—以烟台方言若干虚成分合音为例》,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endprint

猜你喜欢
韵母音节代词
r(re)音节单词的拼读规则
拼拼 读读 写写
单韵母扛声调
浅谈韵母的内部结构分析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看音节说句子
英语代词用法练习
单韵母读读读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