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炎
摘 要:四存学会成立以后,即着手进行一系列活动,推广颜李学,宣传自己的文化主张,其中包括编辑出版《四存月刊》,作为自己的言论阵地;创办四存中学,践行颜李学的理论主张;倾力搜求颜李遗著,整理出版颜李文献。这一切活动的实施,将近代颜李学的复兴推向了一个高峰。
关键词:四存学会;颜李学;四存月刊;四存中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2013402
四存学会成立于1920年,由当时的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牵头,其亲信张凤台、李见荃出面组织而成立。它以发扬颜李学为宗旨,而且不少人与徐世昌关系密切。四存学会的成立,与颜李学在近代的复兴密切相关。自晚清戴望阐发颜李学以来,颜李学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不断有学者起来赞扬它,赋予它种种涵义,四存学会的成立,正是这一影响不断扩大的结果。四存学会成立以后,即着手编辑出版《四存月刊》,创办四存中学,以培养颜李学的传人。并且对颜李文献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为颜李学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方便。
1 编辑出版《四存月刊》
《四存月刊》是四存学会的机关刊物,在四存学会成立不久即已开始出版发行。按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颜李学、论说、专著、译稿、演说、艺文、谈丛、附录。这些内容既兼顾了颜李学,又为四存学会会员发表其它论著提供了方便。
在《颜李学》一栏里,除刊登了徐世昌的《颜李师承记》、《颜李语要》以外,还刊载不少在当时难以见到的颜李著述,如《颜先生手抄礼文》、《李先生学乐录》等,对时人进一步了解颜李学,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论说》一栏,是四存学会成员发表自己意见的地方,其中不少文章反映了四存学会的文化态度。演讲是四存学会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演讲,四存学会宣扬了自己的观点,扩大了影响,而《演说》一栏,则保留了四存学会的大部分演讲。《专著》一栏里,连载了四存学会的一些著作,既有关于经学的著作,如《六经通义》、《左氏管窥》、《尚书大义》、《论语大义》等,还有体现颜李学实用思想的《农学述要》、《农学一隅集笺注》等书。其它如《艺文》、《译稿》等栏,也各具特色,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四存月刊》上发表文章的,基本上都是四存学会的会员,徐世昌也以《四存月刊》为平台,刊载自己的著述,除《颜李师承记》和《颜李语要》两本关于颜李学的著作以外,还有《弢斋述学》一书。由于和颜李学的密切关系,《四存月刊》上有大量的阐释、赞扬颜李学的文章,这些文章为我们今天研究四存学会的文化观,提供了不少帮助。此外,《四存月刊》上还有不少忧国忧民的时势评论,如吴廷燮在该刊上连续发表了《论新疆迪化之形势》、《论新疆伊犁之形势》等一系列关于边疆问题的论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表达了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担忧,并进而提出相关对策。
总之,作为四存学会的机关刊物,《四存月刊》为四存学会服务的性质很明显,至四存学会解散,它总共出版了23期,是今天我们研究四存学会所依据的主要资料。
2 创办四存中学
四存中学是四存学会实践颜李学的产物。颜、李二人一向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人才,四存学会继承了颜李学的衣钵,在四存学会成立的同时,四存中学也成立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四存中学是四存学会的一个附属机构,它的行动直接受控于四存学会,对此,在四存学会简章里有着明确的规定:“本会为四存中学之主体,凡校内功课规则,应由本会修定支持之。”,“四存中校每年额定款项应由本会分别支给,每季报销一次以凭考核,并得掌管其校内之基本金。”“本会对于四存中校校长有参与进退之权,校内开职员会议时得请会长派人加入参议。”
与四存学会一样,四存中学的指导思想也是颜李学,他的教育目的则以培养颜李学的传人为目标,“本校课程悉尊部章,而教授精神,则本两先生质朴耐劳,习行一贯之旨,期以约束身心,阐发至理。教科取材,亦悉本实用,立义以养成道德完备,知识充足,身体强健,能自树立之国民。”因此,本着培养全才的目的,四存中学所开课程已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的大部分知识门类,中西新旧兼顾,德育、智育、体育并重,想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比较全面的发展。与当时的其它中学相比,四存中学具有以下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首先是重视读经,研习古文。四存学会曾发出“读经救国”的呼声,“苟无经训,圣贤且失其根据之地,吾不知国将何以为国,人将何以为人。”所以读经有百利而无一弊,“……读一句得一句之益,读一经得一经之益,圣人复起,不易斯言也。”以此为指导,四存中学对经学的学习非常重视。四存中学所开课程专门有经学一科,“以讲明群经大义为主,使学生知政教、礼俗、学术、文艺,折衷于经,期造为有识能、有根抵之人,以收范身处世之功用。”毕竟经学独尊的时代已经过去,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经学的涵义,四存中学具体规定了很多读经之法。根据六经内容的不同,分为“择读”、“全读”、“缓读”、“诵读”几种,还有“读经便记法”、“读经诵习法”、“读经分年法”几种方法相互结合,以求更好的理解六经。
在强调读经的同时,四存中学对古文的学习亦非常重视。四存学会的会员大都是精通旧学之人,重视古文的学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国文学习的要旨是:“以崇德性、尚实用为主,凡性理之文,记述之文,以及富于思想多所论列,与人间往还酬酢之文,如尺牍公文及社会上应用文件,无论今古,均行选讲,务期各生读一文受一文之益,有以陶镕其性情,泛应于世物而为有用之人。其专力琢词,行气吟咏风月者从简。”
其次,四存中学非常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四存中学的首要课程就是修身科,可见它对道德修养的重视。颜、李二人通过记日谱的方式反躬自省,劝善规过,四存中学仿照颜、李二人的行为,让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在日记中记录自己行为和思想上的不足,老师也定期检查学生日记,帮助他们改过。通过这种写修身日记的方式,让学生反省自己每天的行为,有过错要引以为戒,加强道德修养。
再次,四存中学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四存中学本着颜李学“习行经济”的宗旨,对理论结合实践这一点相当重视。在四存中学所开课程中,除了当时常见学科外,还有农学一科。“颜李之学,皆主实践,农学一科,尤非实习不为功。……今拟于课外在农圃,同诸生实习农事,一面训以学理,一面教以耕耘。培植灌溉必躬亲,经验既富,理想自深,学与艺可一贯也。”该课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授,还要亲自去农田劳作,以期能对农事有更切实的体认。在四存中学的门前设有农圃一所,以供四存中学学生实习农事之用。
徐世昌本人对四存中学亦非常看重,查《徐世昌年谱》可以发现,徐氏经常检查四存中学学生的学业,这一习惯直到徐氏下野后也没有改变,可见徐世昌对四存中学有着很高的期望。尽管四存学会后来解散了,但四存中学却一直延续了下来,直到民国灭亡,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在1936年的北平市国文会考中,四存中学学生包揽了前六名,为嘉奖四存中学在全市国文竞赛中取得的优胜嘉绩,张学良将军特赠银盾一尊,上有题字:“会我以文”。总之,凭借先进的教学理念,四存中学为社会培养了不少的人才,对于这些贡献,我们应当予以积极的肯定。
3 整理出版颜李文献
一个人的思想能否被后人所知,作为其思想载体的文献资料是否能够流传下来,是一个重要条件。清初风行一时的颜李学在颜李二人相继去世不久便开始衰歇,以致湮没不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颜李著作流传不多,许多反映颜李思想的重要文献也随之消亡。
近代时期第一个出来整理颜李著作的是今文经学家戴望。戴望生活的年代,颜李学中衰已达百年之久,流传在世的颜李文献并不多,“每举颜李姓氏,则无人知者。会稽赵为叔,当世之方闻博学振奇人也,闻望言惄焉如己忧。于京师求颜李书不可得,则使人博野求之,卒不可得。戊辰春,京师大姓鬻书三十乘于乔氏,乔氏以薄录遗为叔,按薄而稽之则得焉。因喜过望,携书归,驰书达金陵。望既复全见颜氏书,而李氏书虽颇放失,视旧藏为备,于是卒次条为书。”就这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戴望找到了当时以难以觅见的颜李著作,结合自己旧日所藏的颜李文集,仿《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的体例,编辑成《颜氏学记》一书。
诚然,由于戴望所见颜李著作不多,《颜氏学记》还有诸多不足之处,但它基本上理顺了颜李学的创立、传授与后学、弟子们的主要情况,为后人了解这一学派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本子。在当时颜李之学知者甚少的情况下,《颜氏学记》对颜李学传播的贡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张舜徽先生评价说:“当时《颜李遗书》流传不广,人们不易看到他们的议论主张,戴氏本着阐幽表微的心意,将颜李遗言择要摘抄一遍,介绍给全社会,这在当时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后来学者知道重视颜李之学,大都是从戴氏书中受到启示的。”
在近代,对颜李文献进行最大规模整理的是四存学会。四存学会在成立以后,便着手整理颜李著作。《四存月刊》专门辟有颜李学的专栏,刊登了徐世昌的《颜李师承记》、《颜李语要》,张斌的《颜李嘉言类抄》,《颜先生手抄礼文》、《李先生学乐录》等流传不广的颜李著作。在《四存月刊》发行的同时,四存学会也出版了《颜李丛书》。《颜李丛书》的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王灏旧刻《畿辅丛书》,一是徐世昌私人所收藏的颜李著作。在四存学会整理颜李丛书以前,人们主要还是通过《颜氏学记》来了解颜李学的,《颜李丛书》行世以后,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颜李学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客观而言,四存学会对颜李文献的整理,可谓贡献良多。四存学会共排印了《颜李丛书》42种,这是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收集最全的颜李著作的结集。四存学会对颜李文献整理的贡献是应当积极肯定的。
四存学会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吸收了更多的社会英才加入到四存学会,提高了四存学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一系列活动的实施,扩大了颜李学的影响,使得颜李学一时之间,风靡海内,把晚清以来颜李学的复兴推向了一个高峰。
参考文献
[1]四存学会.四存学会简章第11、12、13条[J].四存月刊,1921,4(1).
[2]四存学会.四存中学校各科教授要旨[J].四存月刊,1921,6(2).
[3]孙雄.读经救国论自序[J].四存月刊,1921,9(6).
[4]戴望.颜氏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8:3.
[5]张舜徽.张舜徽学术论著选[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78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