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
【摘要】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高中教材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中阶段的诗歌学习,在理解背诵的基础上更侧重于鉴赏评价,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的,也给教师的教学任务提出了新的难题:如何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融入诗歌鉴赏评价的技巧方法,如何让学生不再见诗歌如畏虎,如何令学生体会到千百年前古人的情感……前人总结了很多经验,珠玉在前,不再赘述,仅在此谈谈个人的一点浅见。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6.161
学生从初中过渡到高中,学习观念正在转变,诗歌教学必须把握住这个契机,教给他们以全新的观念与方法。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知人论世”,而学生从初中带来的关于诗歌的知识或零碎,或片面,无法对一个时代、一个诗人形成完整的印象,因此他们眼中“见诗是诗”,甚至完全联想不到诗歌作者曾有的作品、风格、情感,只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诗歌含义,这当然会对深入解读造成巨大的障碍。这正是高中教师须着手改进的地方。而要彻底改观这一现象,我认为必须注重建立起学生对于诗歌的“全局观”。
一、结合教材诗歌单元的安排,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的历史发展脉络
所谓“论世”,乃是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对诗人作诗的意图、表达的情感作出合理推断。这里存在一个“盲区”,即: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在学习历史,对于历史背景的熟悉应不在话下。但实际上,历史课不能完全代替语文课上的时代背景介绍,即使是历史课的文化单元,也仅是走马观花,远不足以给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历史文化观。所以在语文课上,我们必须重视这一情况,从语文的角度来为学生阐述历史时代的不同风格。
其实,必修教材的诗歌单元,正是按照诗歌起源、发展、变革、繁荣的时间线,选取各时代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来安排的。必修二第一单元,每一课便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我们正该抓住这一特性,在讲解课文之时,带领学生尽量全面感受不同时代的文学风貌、写作风格。
到了必修三、四,诗歌单元的安排更是用心,特意将唐宋极为重要的时代独立出来,选取各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作品,更详尽地展示了时局变迁给诗人们创作带来的巨大变化。其中,同一朝代不同时期诗人的风格,同一诗人不同经历后的风格转变等对比,将“论世”的道理阐述得更为透彻。毫无疑问,这是教学过程中我们最应着眼的部分,借由课文安排,将唐朝的风貌,宋代的情趣深深烙入学生脑海,使他们能站在一个更全面、更宏观的角度来欣赏诗歌。
当然,除了必修之外,还应借助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作品来丰富学生的头脑,拓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二、应让学生深入了解一些著名诗人的一生经历,风格变化
鉴赏诗歌的方法,“论世”之外更有“知人”。了解一位诗人的生平经历,对于解读其诗歌有着显而易见的好处,尤其是一些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等。
从小学起,这些名家作品就不断出现在學生的眼中。但学生对于诗人本身往往是漠视的,他们很可能能完整地背诵一首诗,却根本不记得是谁写了它。或者对于某位诗人,只记得一首代表作,并将这一作品的印象粗暴代入这位诗人的其他作品中,——如,高中时期对杜甫诗歌的解读,侧重于“沉郁顿挫”之风格和“忧国忧民”之思想,导致学生在看到《绝句》《客至》一类清新明快的作品时竟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只是诗人当时经历所致,倘若对其生平有所了解,自然不会因此大惊小怪,也不会犯下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了。相对的,一些不常见的诗人及作品,倒一般不会发生这类误读。
要解决这一问题,追根究底要让学生对诗人生平不再“一知半解”,要全面彻底。
这就要求我们在介绍作者、讲解背景时,不能只着眼于正在教授的某一首诗歌,而应纵观诗人生平,了解诗人事迹,挖掘诗人精神内涵。诗人们的故事又往往不俗,或谐趣或豪壮,总有动魄惊心之处,在加深了解之时激发学生兴趣,何乐而不为也?当课业结束,更可让学生自行将学过的诗人作品按时间线整理出来,串联起原来散佚在他们头脑中的明珠,玓瓅光华,更显豪光万丈。
最后,若条件允许,还可扩展介绍该诗人影响下产生的流派及类似风格作者,既能加深整体印象,也能认识更多作者,面对未见过的诗歌时,可搜索的知识范围也愈广。
三、追溯历史挖掘意象内涵,帮助体悟情感
如果说知人论世,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经历乃是观其大略,那么诗歌所运用的意象,则是一首诗赖以寄托情感的血脉骨肉。纵然我们可从宏观上分析出大体一致的情感,但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时候,诗人选取的意象,就是表现其情感微妙变化的最佳解读对象。
到了高中时期,学生对于意象就不该只限于“知道”其含义,而应该试着去感悟、理解它们身后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便能真正与千年前的诗人取得情感上的共鸣了。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析意象时,不应大而化之,简单直白地灌输知识,而最好能从该意象起源入手,让学生从典故中领悟体会其含义情感,从而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比如“猿鸣”为何凄苦悲切,将母猿因失小猿而肝肠寸断的典故一讲,学生既受震动又复感动,怎会不能明白其鸣声的凄清愁苦之意?再如“砧”这一意象,还可同美术鉴赏课中的捣练图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弄清“捣衣”是为家人赶裁寒衣之意,易惹离人思乡怀人之情,又能获得艺术审美体验,这岂不是鉴赏最该带给人的赏心乐事?
许多意象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历代诗人的演绎,故事、意义、情感一代代沉淀,让其内涵越来越丰富厚重。我们不能做到如古代文人一般博览群书,所见到的诗歌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当我们精益求精,将常见意象研习透彻,对诗歌的欣赏水平一定能更上一个台阶!
诗歌鉴赏,首先是个人的审美情趣体验,然后才是应对高考的文字表达。心有所感,才能更好地诠释诗歌。只有建立好知人论世的基础,积累尽量丰富的文学常识,鉴赏评价的技巧方法才更有用武之地。而这一切,须在平时课堂上日积月累,才能慢慢铸成。
毫末能生合抱之木,抔土能起百丈之台,跬步能积千里之行。起点,就在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