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丽萍
摘要:提到音乐,我们大部分国人会以为就是电视广播里的流行歌曲、各种地方戏以及信天游、民间小调等。倘再被问到聆听音乐的目的和价值何在,大部分人的答案无非如下几种:用来欣赏、休闲、放松心情或者无聊的时候打发时间的。作为造物主对人类最大的眷顾--音乐,它的意义不止于此。
关键词:音乐 理解 艺术性
音乐是某个高人的专利吗?普通人难道就听不懂音乐吗?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合理吗?这三个问题给了笔者深深的触动:既然音乐是上苍对整个人类的恩宠,而我们又都有可用来聆听的双耳。那么,它就不该成为某些人的专利,普通人应该也能听得懂音乐,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旧是一个缺乏音乐鉴赏力的民族,我们依然没有属于自己的高品质的音乐。
一、平民音乐缺乏艺术性
我们的音乐大多是平民音乐。平民音乐的心态基本上就是——咱们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特征是:以热闹为宗旨。去过乡镇的人们如果稍稍留心可能会发现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特性,就是戏台多。这些戏台以免费、喧闹、重口味、粗糙为特色,锣鼓一响,十里八村的人都听得见。这些戏剧很难带给人精神上的提升,无法和西方的贵族音乐相比,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音乐。
二、戏剧以外的音乐缺少共鸣性
除了戏剧不能带给国人真正的音乐鉴赏力之外,我们的流行音乐以及民间小调等音乐形式,内容大多很粗糙,庸俗,包含的价值观常常是混乱而无序,表达的情感也往往显得狭隘和纠结,这些音乐形式只能给人带来情感的宣泄和排遣,甚至和负面情绪共振,不仅不能展现人性美好精神的光芒,无法提升思维和情感,还往往让人沉溺于痛苦,不能自拔。
三、普通民众很难有机会触碰到高雅的音乐
我们所熟知的大型音乐《弥赛亚》的作者亨德尔,他是英国的皇家作曲家,他的音乐华丽贵气,宁静祥和,充满喜悦和感恩。他每年都会举办以普通民众为受众的大型音乐会,有时还办好几场。西方像这种为社会民众整体艺术鉴赏所作的事情其实远远超过我们国家,所以,他们的音乐并没有成为贵族的专利。相比而言,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作为非常少。民众不仅没有什么音乐鉴赏力,而且对于音乐等艺术的认识也很奇特。整个社会的严重物欲化,使得音乐的目的和价值不再是高雅的精神享受,而是博得某种物质殊荣的工具,将本来很好的艺术享受变成负担和折磨。
四、 音乐学习的目的
和教育的目的一样,音乐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调出人類灵魂中最高尚的部分,帮助实现“人”的教育。
(一)取悦自己,提升生活的品质
音乐应该成为我们精致人生的朋友和伙伴。所以,音乐应该是用来取悦我们自己,而不是取悦他人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只是欣赏和聆听音乐带给我们的美妙神奇的心灵体验,却并不一定需要通过乐器的学习来培养音乐素养。但我们大多数人通常却陷入了这种误区: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音乐修养,家长们往往就会选择让孩子们非常辛苦地学习至少一门乐器,然后就走上了考级等这样的音乐应试教育道路。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们,真的就会欣赏音乐了吗。
(二)培养细腻、精致的灵魂
真正好的音乐可以培养出我们非常细腻和精致的感受力。一个对人细腻的人,那么他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一定会处理得很好,即会做人;一个对物细腻的人,那么他可能会成为科学家或工程师之类的人才,他做事的能力也会比较强。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最终还是帮助我们实现“人”的教育。
(三)提升个性、心理、品质的手段
音乐一定是要有选择的,高尚的、内涵丰富的音乐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个性、心理和品质。比如,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可以培养帝王之气和大格局与大胸襟,而我们女人容易受伤其实也是因为我们的格局不够大,整天都是围绕着家庭这个小圈圈转。而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涵养和深度。如果一个孩子个性急躁,那么也可以通过这个曲目的欣赏来加以改变。当我们可以聆听各种丰富的、多层次的音乐,那么也就可以培养出我们丰富的人格。
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音乐陪伴
音乐可以发掘人类灵魂深处的高级意识,摆脱人类低劣情绪和心理的困扰;进入到更高的心理和个性境界,以及更精细的“思维密度空间”目的状态。所以我们要:
1.与高尚音乐共振,不与低劣的情绪共振。
2.聆听丰富的、多层次的音乐。
3.聆听可以穿越时空、参透人性的音乐
4.聆听令人内心充满宁静和喜悦的音乐。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关注“人”的教育、关注“心”的教育,应该重视心灵的净化与提升!而不是把人当“机器”的教育。但我们今天的应试教育似乎把我们当成冷冰冰的机器,除了灌输知识之外,却根本就不重视心灵世界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