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弘扬 传承经典

2014-08-02 00:54刘瑞玲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18期
关键词:燕子传统语文

刘瑞玲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如何突出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我们努力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营造课堂文化氛围,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课前搜集资料,感受传统文化

教材中所选择的优秀作品无一例外地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我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感受传统文化。如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教学前,我们首先让学生搜集有关描写“燕子”的古诗。学生们兴致浓浓,书店查找、网上下载,搜集了诸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杜甫《绝句》)、“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北宋·苏轼《蝶恋花·春景》)等许多首有关燕子的古诗词。通过课前展示,使学生们初步感知了燕子的魅力,同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结合学习内容,挖掘传统文化

教材中的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篇目,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字里行间流淌着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我从教材入手,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如从采用韵语形式编写的识字课中,使孩子受到人文陶冶,既学习汉字,又积累语言;从介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古代文字、艺术文化成就、民风民俗等课文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激发热爱中华文化和热爱祖国的情感;从编有成语、名言警句、古诗词名句、楹联、谜语、谚语、歇后语的“语文园地”和“回顾·拓展”中,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以及它的丰富多彩;从“综合性学习”中,丰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提高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组织学生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三、结合课文内容,传播传统文化

如《孔子拜师》一课,通过讨论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等问题,让学生抓住“闻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迎候”等词语,体会、感悟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同时渗透学无止境的精神,倡导和传播古人即有的思想,让其在今天仍闪耀睿智的光芒。

四、课后拓展延伸,积累传统文化

课堂中我们引领孩子挖掘传统文化,使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后充裕的时间则会给孩子一个拓宽视野,积累传统文化的广阔空间。临摹书法,可使孩子陶冶性情,提高艺术和道德修养;诵读诗词,可使孩子丰厚积淀,提高想象和审美情趣;趣味成语,可令孩子词汇丰富,提高语言和表达能力;书观名胜,可令孩子开阔视野,提高鉴赏和写作能力;品读经典,可使孩子增强内涵,提高人格和人文素养。为孩子设计妙趣横生的课后拓展作业,读、诵、品、背、观、书传统文化,使孩子在浩瀚的空间里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已成为学生课后的必修课、滋养课。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传递的是一种孝悌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传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让学生懂得了为国分忧,为民尽力……传统经典作品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

致力弘扬,传承经典,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成为有根有源有底气的世界公民。

猜你喜欢
燕子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燕子叫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燕子一家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