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斌,李永光,马军波,刘 莉,孙 俊,徐焱鹂
心理干预对鲁甸地震灾民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影响
周晓斌1,李永光2,马军波2,刘 莉2,孙 俊2,徐焱鹂1
目的 评估心理干预对地震后灾民心理应激症状的影响。方法 结合访谈、心理量表测评结果将灾民分级。一级、二级受害者以及有明显创伤后应激症状(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PTSS)的人员为重点干预对象,采用个体访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于三级以上受害者及存在一定程度PTSS的人员,主要采用小组晤谈的方式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干预前后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civilian form, PCL-C)对灾民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果 地震后60.4%的灾民出现了PTSS,心理干预后创伤评分明显降低(t=22.33,P<0.01)。结论 有计划地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震后灾民的PTSS。
心理干预;鲁甸地震;创伤后应激症状
2014-08-03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6.5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8.09万间房屋倒塌,22.97万人紧急转移,受灾总人数达108.84万人。地震损毁的不仅是房屋,还有人们的心灵世界。心理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在近期实现创伤的软着陆,远期帮助灾民重建心灵家园。虽然经历过汶川、玉树、雅安等地震的洗礼,灾后心理救援有了一定的经验,但还未形成模式,各救援单位救灾的程序、方法和水平差异巨大[1]。地震后,筛选出现心理应激的灾民,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给予个体化的心理干预,1个月后再次进行心理评估,现将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如下。
1.1 对象 心理救援对象为震中龙头山镇的121名灾民,其中男25名,占20.7%,女96名,占79.3%,汉族占73.6%,少数民族占26.4%(其中回族占90.6%),未成年人占62.8%,成年人占37.2%。所有干预对象在初次访谈中均出现创伤后应激的主观症状,且PTSS评分为阳性。
1.2 方法
1.2.1 个人访谈 结合访谈、心理量表测评结果将灾民分级,把一级、二级灾民以及有明显PTSS的人员列为重点干预对象,每人由一位咨询师专门负责,建立“社工-心理健康”档案,以个案访谈的形式为主,进行为期1个月的干预和回访。访谈频率一般按照地震后1周内1次/d,第2周2~3次,以后逐渐过度到1次/周,访谈时间为每次1 h,但具体时间会根据灾民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所涉及的心理咨询技术主要包括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家庭治疗、催眠、短程焦点治疗、绘画治疗和心理危机干预等。
1.2.2 小组晤谈 对于三级以上受害者及存在一定程度PTSS的灾民,主要采用小组晤谈的方式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紧急事件应激晤谈[2](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是经典的危机干预团体方法,此次采用的小组晤谈在CISD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包括5个基本步骤:破冰——事件描述——负性情绪释放——放松技术——正性理念置入。
1.3 心理评估方法 采用PCL-C[3]对龙头山镇灰街子及骡马口的安置点灾民进行了心理评估,分别于干预前后测量,间隔1个月。
2.1 心理干预改善创伤症状 地震发生后,部分灾民出现不同程度PTSS,主要表现为灾后1个月内出现的记忆闪回、回避和激惹。经过1个月的干预后,PTSS明显减少,回避行为和睡眠障碍改善明显,症状好转率为60.3%。
2.2 心理干预降低创伤评分 共发放了125份PCL-C量表,回收有效量表121份,有效回收率为96.8%。结果显示,地震后60.4%的灾民出现了PTSS;干预后与干预前对比,PTSS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36,P<0.01),量表得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3,P<0.01),见表1。
表1 鲁甸地震121名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评估结果 (n=121)
注:①χ2检验,与干预前相比,P<0.01;②配对t检验,与干预前相比,P<0.01
地震会造成灾民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应激障碍,经过1个月心理干预,无论是主观评估还是PCL-C评分都显示灾民PTSS有明显好转,证明心理干预有效。而心理干预1个月后仍有7.4%灾民存在PTSS,可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说明灾后心理救援需要长期坚持。
地震心理救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救援团队不仅要有扎实的心理学背景,更要组成一支全能的战斗队,有计划、有策略地应对包括非心理学范畴的问题,才能顺利完成灾害心理救援的任务。笔者结合本救援队鲁甸地震的实践,从组织领导、干预策略和存在问题等3个方面探讨地震后心理救援的方法。
第一,突出团队合作。由于救灾任务的特殊性和危险性,形成强有力的组织显得尤为重要。进入灾区的第1天,物资、通信、电力、交通等中断,救援人员基本的生存和安全保障是救援继续的前提,后勤保障包括食宿水电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到位。到达现场后,领队需要与临时指挥部取得联系,掌握第一手灾情资料,了解灾民分布情况,选择灾民联络人担任小组长,安排人员分工,同时展开工作的可能还有宣传人员。因此,不建议志愿者单独行动,只有组成团队、分工协作才能胜任救援任务。咨询师团队成员需要优化配置,突出全面精干。比如一个10名人员组成的团队中,应该有1名有心理学背景的领队主要负责全面指挥协调,2名后勤保障人员,专业咨询师中应该由至少2名有经验的老师各带领2个可同时独立开展工作的小组,每组包括2~3名志愿者。最好纳入1名有督导资质的治疗师,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同辈督导。对咨询师的基本要求: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接受过心理咨询实际操作培训,包括精神分析、行为-认识、家庭治疗、团体咨询、短程焦点治疗、催眠,心理危机干预等,并接受自我体验和督导。出发前进行简短的会唔,目的是统一认识,明确小组及分工,培训志愿者,组建通信平台,以便工作开展。
第二,判定灾民受害等级,根据阶段性特点有针对性干预。根据受到群体事件的影响程度不同,一般将群体受害者分为5个等级:一级受害者,突发公共事件中直接卷入社会安全事件中的人员,包括死难者家属及伤员;二级受害者,现场目击者或幸存者;三级受害者,参与营救与救护人员;四级受害者,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区域的其他人员;五级受害者,通过媒体间接了解突发事件的人员。
经历地震的人员一般会经历冲击期、防御期、解决期和成长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心理危机干预要切合时机提供必要的援助。一般来说,心理危机干预最早的时机在灾难发生后的24~48 h,但在生命救援的“黄金72小时”内,心理援助往往与生命救护并驾齐驱[4],很难把两者区分开来。由于这段时期是心理应激的冲击期:人们的心理稳态被打破,处于震惊、恐慌、愤怒、不知所措的情绪之中。咨询师要以母亲的角色来“抱持”受灾人员的退行,帮助其脱离灾难现场,给予生命的支持和关爱,提供必要的食物和住宿,使用适当的拥抱、握手等肢体接触,用简单温和的语言告诉他“你现在安全了,我在陪伴你”等。
灾后1周内是防御期:受害者表现为努力恢复受损的认知功能,控制焦虑紊乱的情绪,常使用否认和合理化的防御机制。咨询师需要认识到,灾民出现隔离状态是对自我的保护。咨询师需要扮演教师的角色,宣传心理学知识,用一般化的技术矫正不合理的认知,如告诉他“你现在出现的这些情绪和症状是经历地震的人都会发生的正常现象,如果你没有这些表现,我反而会为你担忧”。这时可选择合适对象组织小组晤谈。
大约1周后相当于解决期:正常情况下,多数受害者开始接受现实,设法解决问题,不过一部分人会演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个时期咨询师的专业陪伴尤为关键。咨询师可以利用安全岛、保险箱等稳定化技术使创伤带来的痛苦体验安全着陆,进一步建立关系,了解其家庭结构,探讨其社会支持系统,调动内在正性资源等。正常情况下的稳定化需要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才考虑暴露创伤[5],如果咨询师因其他原因无法继续与受害者长期合作,也可以视情况提前进行暴露疗法。暴露的方法有传统的系统脱敏法,对创伤图片处理优势明显的眼动脱敏再加工[6],对改变认知有独道之处的叙事疗法等。
1个月后相当于成长期:一般人会变得更加成熟、独立、积极地应对危机,如果应对不良就会出现酗酒、打架、吸毒、放纵等消极行为。咨询师需要像一位牧师,帮助受害者找到积极应对的措施:如准备周年哀悼,保持对现实的感受性;寻找生命中有意义的事件,给予持续关注;帮助制定日程表,鼓励增加对生活的控制感;也可以组建同质性团体治疗小组[7]。
第三,统一心理救援力量,提高救援效率。灾情发生后,各股心理救援力量向灾区聚集,有健康教育所、红十字会、中国科学院、共青团委12355、军队等机构,也有众多非政府组织,还有多家慈善机构。这些组织的领导力量、到达时间、支援范围、专业水平、帮抚计划相差甚远,难免在初期造成协调混乱、重复访谈、余留死角、信息闭塞等问题。由于借鉴了前几次地震的经验,这次心理救援采用了与公益组织合作的模式,得到了慈善机构从物资到人力上的资助,使心理救援得以长足维持。对心理力量的统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难题,整合的具体措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总结。
综上所述,地震心理救援需要领导重视、团队协作、优化配置咨询师梯队、预先心理评估,然后分级别、分时期、分方式干预,为提高心理救援的效率,必须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借鉴优势,开拓创新,把灾后心理救援建设成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1] 姚志林,李艳丽. 汶川大地震灾后基层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4,32(3):173-174.
[2] 陈文军,浦金辉,徐志鹏,等.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对灾难救援人员的早期心理干预疗效[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9,4(6): 417-419.
[3] 李 娟,胡晓琴,刘潇霞,等.汶川县中学生地震后1年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 2010,31(10):1201-1203.
[4] 汪 茜, 彭碧波,史 宇,等. 地震现场心理干预方法探讨[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2):101-103.
[5] Powers M B, Halpern J M, Ferenschak M P,etal.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rolonged exposure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 Clin Psychol Rev, 2010, 30(6): 635-641.
[6] van den Berg D P, van der Gaag M. Treating trauma in psychosis with EMDR: a pilot study[J]. 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 2012, 43(1): 664-671.
[7] 王宁霞,翟 瑞,沈 莎.团体心理辅导对四川震后中学生心理重建的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 2011,32(7): 788-789.
(2014-08-11收稿 2014-09-05修回)
(责任编辑 张亚丽)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victim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in Ludian earthquake
ZHOU Xiaobin1,LI Yongguang2,MA Junbo3,LIU Li2,SUN Jun2,and XU Yanli1.
1.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2.Department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 Yunnan Provincial Corps Hospital,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s, Kunming 650111, China
LIU Li, E-mail:liuli72065@sina.com
Objective To evaluat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post-traumatic stress victims after the earthquake. Methods The victims were classified basing on interviews and psychological scale assessment results. Level one and level two victims and the ones had obvious PTSS were mainly intervented,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 was applied on them. Group psychotherapy was applied on level three and above victims and also the ones existed a certain degree of PTSS. PCL-C was used to estimate symptoms of victim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It showed that 60.4% victims suffered PTSS after the earthquake, and the trauma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after th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22.33,P<0.01). Conclusions Well-plann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uld evidently alleviate PTSS of earthquake victim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Ludian earthquake;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10.13919/j.issn.2095-6274.2014.10.003
武警部队高层次技术专家人才培养对象项目(130326)
周晓斌,硕士,住院医师, E-mail:doctorzhouxiaobin@163.com
650111 昆明,武警云南总队医院:1. 内一科,2. 医务处
刘 莉,E-mail:liuli72065@sina.com
R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