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婵娟
摘要: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文本分析,较多学者的关注点在解读人物形象和分析文本的主题上,而较少关注文本的情节构思技巧。孙绍振提出“将人物打出常规轨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这一著名理论,为我们从情节构思角度来挖掘契科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魅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别里科夫非常规技巧情节是作者精心结构起来的具有严密因果关系的故事,它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主题是否鲜明、人物形象是否丰满的重要保证。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科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多年来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可见其艺术感染力。就笔者目力所及,很多学者对这篇小说的解读集中在人物形象经典性和主题经典性讨论上,而较少从情节构思方面来对文本进行解读。
首先,契科夫短篇小说的一大特点是从现实生活的琐屑碎事中揭示重大的社会问题。同样在这篇小说里,契科夫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套子”这一富有深刻含义的隐喻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作者主要选取了读者熟悉的生活场景,用漫画式的笔法勾勒出别里科夫的外在形象以及神经质的性格特征。他还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描写别里科夫的思想不仅辖制了学校,还辖制了全城。
其次,作者注重将人物放在相对人物自身非常规的环境中,来刻画人物形象。孙绍振提出,好情节是把人物打出常轨,让人物的深层心理、非常规心态暴露出来。并且会让这个人物的性格显得更加深刻,更为完整。
契科夫让这个胆小、怯懦并反对一切新事物的别里科夫和热情、时尚的华连卡恋爱了,而且还差一点就结婚了。原文中当别里科夫听到华连卡的歌声时,也不禁坐在华连卡的身边,并微笑着对她说:“小俄罗斯语柔和,动听,使人联想到古希腊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别里科夫也一样,他天然地喜欢华连卡。于是在同事和同事太太的怂恿下,别里科夫昏了头,决定结婚。从华连卡的性格来看,开朗、活泼、热情,与别里科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身就充满了喜剧、荒诞的效果。
如果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别里科夫恋爱后应该变得愉悦,然而他却因害怕承担责任,害怕出乱子,而变得更加消瘦和苍白。守旧顽固的别里科夫在非常规的环境中表现得越是胆战心惊,越是与正常逻辑偏离,讽刺效果就越是明显。假如别里科夫恋爱后,他为华连卡改变生活方式,脱掉套子,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中来,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么这篇小说的讽刺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在安排别理科夫恋爱这一非常规的情景后,作者又在其中穿插了漫画事件,正常人会认为这只是开开玩笑,而别里科夫“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他的嘴唇在发抖”“天下竟然有这么歹毒的坏人”。这两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他狭隘的心胸。
对这个心胸狭隘、守旧的“可怜人”来说,作者丝毫不给别里科夫喘息的机会,又紧接着安排自行车事件。对这个保守、拒绝一切新生事物的人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思想刮攃。契科夫将别里科夫推到了一个极端的环境,让他亲眼目睹自己的“未婚妻”骑自行车,自行车在那时还是一种新兴事物,在别里科夫的眼里却如同洪水猛兽一般。“他似乎心里乱得很,他老是心神不定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他还没放学就回家了,这是他生平第一回。”“怕出乱子”是他的语言标签,可是越是怕出乱子,乱子越是发生在他身上。
别里科夫想与华连卡谈话,却碰到了她的弟弟。在前文中已经埋下了伏笔,柯瓦连科从一开始就对别里科夫很反感。假如柯瓦连科如镇上其他人一样害怕他,被他的思想所钳制,那么可能就没有两者语言和行为上的冲突了。而正是柯瓦连科勇敢、富于反抗的精神,让两人的矛盾冲突激化。“一本正经”的别里科夫甚至拿出督学、校长、政府来要挟柯瓦连科,而柯瓦连科毫不犹豫地反击。柯瓦连科推倒了别里科夫,这一情景又恰巧被华连卡碰到,契科夫把别里科夫一次次推到极端环境中,没想到他竟然因为这件事而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
为什么让别里科夫恋爱?就是要将别里科夫夫打入非常规环境,让他胆小、怯懦、因循守旧的形象变得更加深刻、丰满。
再次,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里,文本的情节主要围绕别里科夫恋爱这一条主线展开的,省去了许多细枝末节。使整个情节异常的紧凑,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如两个性格差异这么大的人恋爱了,文本中只是寥寥数笔,至于活泼、热情的华连卡是怎么喜欢别里科夫的,文中交代“在校长太太的极力撮合之下,华连卡开始对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在这里甚至有些荒诞,也给读者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对于别里科夫的死,作者也是极尽夸张和荒诞,“哈哈哈”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作者就是运用这种紧凑、精简的结构形式拉开了与读者日常情感体验的距离,距离越大,讽刺效果就越明显。
契科夫作为一名卓越的短篇小说家,在情节的处理上技巧非常的娴熟。他选取日常生活的小事,让日常生活中的别里科夫可恶又可怜,而作者又将他打入非常规环境中,他的守旧、怕事、沙皇卫道士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而在情节的安排上,契科夫围绕一条主线,省去细枝末节,给读者以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补充,使得文本能“以少博多、以小博大”,创造“形象大于思想”的深刻主题。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安东巴·甫洛维奇·契科夫著,耿济之,耿勉之译.契科夫短篇小说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
[3]付胜云.论《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情节结构艺术[J].中学语文,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