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艳波
摘要:刘姥姥是一个“芥荳之微”的小人物,她以村庄老妇的眼光见证了贾府的兴衰,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贾府的面貌与风尚。通过刘姥姥所展现的贾府风尚,是作者所崇尚的儒家理想的社会道德风尚的体现。
关键词:刘姥姥身份贾府衣食风尚儒家理想在《红楼梦》众多的人物中,刘姥姥是一个“芥荳之微”的小人物,出场次数也不多,主要的只有三次,即三进荣国府。但她鲜明的个性、丰满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者从她的眼中看到了贾府的另一个侧面,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进行了众多的讨论,这里笔者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刘姥姥的身份
刘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或者说,她是什么出身呢?有人认为她是一个破落的小地主,因为她见过世面,察言观色,能说会道,敢于去侯门深似海的贾府走动,说明她有过类似或接近的生活经历。比如书中写她早年也曾和女儿去过金陵王府。但笔者认为刘姥姥是一个地道的农民。
为什么说刘姥姥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呢?我们先看一下书中的介绍:“这刘姥姥乃是一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因女婿接来养活,“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来。”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她是孤身一人,除嫁给狗儿的女儿外,没有其他儿女;其次,她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许她以前的生活会比现在好些,但绝不是“地主”或“小地主”。虽然她早年曾和女儿去过金陵王府,但这并不能证明她“阔”过。如果她是一个破落的地主,她就不会那样心安理得地亲耕垄亩,自然舒坦地操持井臼了。她的女婿王狗儿才是一个真正的破落小地主的后代,“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京官”。虽然他也不得不躬耕垄亩,但当生活窘困,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吃闷酒”、“闲”寻气恼,把烦恼和苦闷发泄在自家人身上。而且平时也是“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有钱就瞎生气。”他是不能自然地、心平气和地过穷日子的。而对此刘姥姥是怎样的态度呢?她劝女婿:“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你皆因年小的时候,托着你那老家之福,吃喝惯了,所以如今把持不住。”可见,刘姥姥总是以一个地道的本分的村庄人的思想观点看问题。如果她是个破落的地主,在劝女婿的时候,她就会说“想当初我”怎样,“而现如今”又怎样等语,以自身的经历来劝说女婿。然而她没有说一个这样的字,只是说“咱们村庄人”等等。至于她的能说会道、察言观色,那是一个久经世事沧桑,有着积年人生经验的老人在生活中磨练出的智慧,一点儿也不足为奇。
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本质特征是从他(她)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行动、生活场景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刘姥姥在她主要的三次活动中,即三进荣国府,处处体现了一个村庄人的本色,与贾府穷奢极侈的生活方式显得格格不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姥姥唯一与其他农民不同之处,便是她与金陵王府那拐弯抹角、八竿子打不着的所谓亲戚关系。即王狗儿的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力,便连宗认作侄儿。正是这种所谓的“亲戚”关系,把刘姥姥从贫穷的农村带进了侯门深似海的贾府,使她成为贾府兴衰的目击者和客观见证人,并通过她的所见所闻和切身感受,把贵族和农民的日常生活集中地加以对照,从而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
二、刘姥姥眼中的贾府
当刘姥姥第一次走进贾府之时,她这个有着积年人生阅历的老人家也被贾府的奢华震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以,连平时流利的口齿也结巴了。我们且从刘姥姥眼中看看贾府的日常生活吧。
(一)贾府的饮食
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时,只见到了凤姐,并目睹了凤姐的一顿便饭。“又见两个妇人都捧着大漆捧盒,进这边来等候”,经过“半日鸦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以致“引得板儿吵着要肉吃,被刘姥姥打了一巴掌”。板儿要肉吃绝非仅仅是因为嘴馋,而是贫困的生活所致。刘姥姥之所以来贾府,绝不是为开眼界见世面来的,而是因为冬天将近,而家中过冬的东西还未置办,在贫困的迫使下,不得已,“舍着这付老脸去碰一碰”,撞撞运气。试想,他们连温饱都保证不了,一年又能吃到几回肉腥呢?而这不过是贾府的管家奶奶凤姐的一顿普通家常便饭罢了。管中窥豹,贾府的奢侈挥霍也可见一斑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在贾母的盛情款待下,见识到了那要“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还有“茄鲞”。据凤姐介绍,要把茄子削皮、切碎,用鸡油炸了,用各种着料并鸡汤煨干,外加糟油一拌,再盛在瓷罐子里封严,吃时用炒的鸡爪来拌。如此繁琐的工序,如此的恣意挥霍,难怪刘姥姥说:“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刘姥姥的话是颇有讽刺意味的。在这个农村老妇眼里,这已不是一般的享受,而是罪过。
(二)贾府人的衣着
刘姥姥初进贾府,差点闹出笑话,把“遍身绫罗、插金戴银、花容月貌”的平儿当成了凤姐。这又怎么能怪刘姥姥呢?贾府中一个有体面的丫头便穿得如此,而刘姥姥家中的冬衣还未置备呢?其贫富悬殊是多么巨大而鲜明啊!而凤姐的穿戴又是什么样呢?注意,刘姥姥见到的只是凤姐的家常穿戴。“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这是何等华贵的装束呀!面对着这位“粉光脂艳”的贵妇人,刘姥姥连仰视的勇气都没有了,只有纳头便拜的份儿了。
作者对贾府众多人物的衣着有过很多细致的描写,我们无须赝言。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中,作者只摄取了一个镜头,让这位农村老妇也让读者见识见识这个世代公侯之家的挥霍与豪奢。在潇湘馆,贾母因嫌黛玉窗上纱的颜色旧了,要凤姐用软厚轻密的“软烟罗”纱给黛玉换上。刘姥姥却念佛道:“我们想他作衣裳也不能,拿着糊窗户,岂不可惜?”贾母道:“倒是做衣裳不好看。”对连温饱都保证不了的刘姥姥来说,她怎敢奢望用纱作衣裳呢?而在贾母的眼里,却是好看不好看的问题,只不过“白收着霉坏了”倒是有些可惜,而给丫头们做些背心穿以了之。这不免使人想起“没有面包就吃蛋糕”的笑话。两个阶级生活的悬殊程度是多么鲜明而巨大呀!
三、贾府的风尚
贾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公侯之家呢?笔者认为,它虽奢侈无度,但它仍传承了儒家“富而好礼”“富而无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儒家思想,或者说,它体现了作者曹雪芹的社会理想。
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凤姐给了二十两银子。一方面如作者所说:“得意浓时宜周济”,不过是凤姐不好叫她空手回去的一点意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贾府毕竟是个“富而好礼”之家。它虽挥霍无度,但对待下人“皆是宽柔以待下人”;对穷亲戚如刘姥姥,如王夫人所说:“今儿既来了瞧瞧我们,是他的好意,也不可简慢了。”“怜贫惜老”“富而好礼”是贾府的风尚,也是作者理想的体现。曹雪芹从织造府公子而成为“举家食粥”的寒士,这中间未必就没有向富有亲戚借贷的过程,而其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作者必然会有深切的体验。因此,与其说是对凤姐、王夫人等人“富而无骄”的暗喻,不如说是作者理想的世俗风尚的表现。它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人们心理深层的厚重积淀。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作者的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有了进一步的、更为深刻的体现。贾母作为贾府最尊贵的老太君,却“富而好礼”,对刘姥姥热情款待,在大观园宴饮中多方照顾,甚至亲自携刘姥姥游玩了半日,一一告诉她花草、树木、山石的名目。还称赞刘姥姥带来的瓜菜好吃,赞叹刘姥姥的健朗,并自嘲为“老废物”与之相比。这是她对下辈亲友的一次破格礼遇。刘姥姥也没用妒富羞贫的小家子气,而是大方随和,畅心取乐凑趣。
凡此种种,并非是贾府的表面文章,因为他们实在没有必要在刘姥姥这样一个农村老妇面前大费周章地伪装。刘姥姥游大观园,是作者精心描绘的一幅合于儒家理想的“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社会风俗画。它再次展现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颚.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M].华艺出版社,1993.
[3]张锦池.红楼梦考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王立道,甘大祥等编.中外文学人物荟萃[M].重庆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