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领域面临的深层变化

2014-08-02 08:33张殿波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4年13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城乡关系开放型经济

摘要:十八大后,中国经济发展内涵面临诸多新变化,集中体现在发展机遇期的变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变化、城乡关系的变化和开放型经济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折射出新时期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许多要素条件发生了改变,需要根据这些改变,及时制定新阶段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经济发展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关系;开放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19-0005-03

1 机遇期内涵的变化:从“抓住机遇期”到“仍处于战略机遇期”

机遇期是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特定的快速发展时期。机遇期的构成和一个国家的国际环境、要素禀赋、政策机制等因素密不可分。中共十六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宝贵的机遇期。指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机遇期的再次确认。2007年以来的五年时期,我国对有关机遇期的特点、重要性进行了系统总结,有效整合了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行为的统一性。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以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求矛盾出现为标志的资源禀赋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中日关系恶化为标志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越来越尖锐。生态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社会管理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等层出不穷。机遇期是否仍然存在,机遇期的内涵是否发生变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十八大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新时期对当前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这个判断清晰地指出了机遇期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仍然在发生作用,澄清了当前人们对机遇期认识的误区。但是,从十年前的“抓住机遇期”到十年后的“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机遇期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它表明:第一,我国仍处在有利的发展机遇期;第二,我们的发展机遇期已经开始流逝,需要倍加珍惜。如今,支撑当年界定的机遇期的国家环境、要素禀赋、政策机制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说支撑过去黄金发展期的关键是和平友好的国家环境、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路线的话,那么支撑新机遇期的关键会逐步转变为合作与共享的外部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改革开放。能否对战略机遇期的构成要件进行整理和再造,能否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能否继续发挥我国的要素比较优势,能否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新的制度红利,这是中国战略机遇期存在与延续的关键。

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内涵的变化: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到“坚持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根据具体国情提出的重大决策,它也是创造出“中国崛起”和“中国速度”的核心内容,是执政党近三十多年来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束了新中国建国以来长期存在的内耗和争斗,将国家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当中,投入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中,投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综合国力有了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有了根本改善。可以说,经济建设取得如此辉煌成果与“中心论”是不可分割的。坚持这个中心,就可以排除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切干扰,就可以集中精力和智慧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存在忽略政治、精神、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现象,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存在不同步现象,经济发展中对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的破坏愈加突出,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不匹配。许多社会矛盾和群众怨气都归结到在坚持经济建设中心论的过程中,对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的忽视。

当代条件下,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何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事关国家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十八大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同时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不仅解决了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解决了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就是将经济建设、科学发展纳入到统筹考虑的体系中,将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经济法发展的综合性目标。因此,在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赋予了许多新的含义。

3 经济体制改革内涵的变化:从计划和市场关系到政府和市场关系

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最大标志,也是转轨时期中国面临的最大难题。从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市场对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宏观调控为制度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注定要在各种争论中摸索。随着市场规模和体系的不断壮大和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时期的制度活力体现在哪里?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到底如何划分,政府调控和计划经济的差别在哪里?这是新时期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从“姓资还是姓社”、“计划还是市场”到“政府和市场”关系,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不同时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随着时代特点在不断

调整。

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内涵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尊重市场规律;二是如何发挥政府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政府如何看待自身角色,扮演好市场经济中应该担当的角色。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在不断增强,过去政府担心、包办的心态需要调整,需要深入思考新时期怎样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确保各种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享受公平、公开、平等的市场待遇,确保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权益,重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需要深刻反思,这些年来,政府作用的发挥,哪些是越位行为,哪些是缺位行为,哪些是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行为。未来五年,应该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真正在创新政府职能、改革政府管理体制上下功夫。

4 经济结构调整内涵的变化:从投资需求拉动到消费需求拉动

经济结构调整不是新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始终在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工农业之间、轻重工业之间进行着优化调整。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头四十年我们一直进行的是计划经济的结构调整,调整的方式和手段以政府行政命令、计划执行为主的话,那么这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则是进入到市场经济时期的结构调整,调整的内容逐步转变为市场供求关系、经济效益等,调整的手段越来越依赖市场机制中价格、供需关系等。

过去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路径主要经历了从投资需求为主,到投资需求和对外需求为主的转换的变化,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内容也在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增长的依赖路径进一步转换为国内需求为主,投资需求和对外需求的比重不断降低。尤其是2012年,我国的国内消费需求首次超过投资需求和对外需求,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首位因素。这种情况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我国资源要素禀赋发生重大变化的倒逼形成的。国际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的动荡不稳,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人民币汇率短期内的大幅升值,这些因素,有些是阶段性因素,但更多的是长期性因素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长期变化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路径必须加快转换到以国内需求为重点的新路径上来,这是未来中长期我国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这四大重点中,需求结构问题是首要重点。

5 城乡关系内涵的变化: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乡关系在当前正面临着新的重大变化。如果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城乡关系被定位在城市带领乡村,工业引导农业的关系,强调前者对后者的引领和反哺。强调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但在新阶段,城乡发展关系从不对等发展逐步向平等和公平的发展推进。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提法微妙的变化透射着三农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三农”问题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推动,如今生产要素发生了变化,从初期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投入到中期的以农业科技投入,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点是要解决农村人才依赖问题,保护农村的各类权益问题,创新农业生产方式问题和变革农民的生活方式问题。农村发展已经进入到从硬件投入为主到软硬兼施的新阶段。从基础设施的加大投入到农业经营体制的深刻变化,从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到靠制度和体制创新的新阶段。从“三化同步”到将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相结合。通过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十八大后,“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发展将逐步调整过去的外生增长模式,愈加从其内部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逐步壮大农村发展的内生能力,借助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历史性机遇,深化农村内部改革,全面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水平,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6 开放型经济内涵的变化:从区域单项开发开放到区域综合发展、合作带动

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通过开发开放,推动局部地区率先发展,进而通过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更广大区域的开发开放。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确定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首批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之后,各类开发开放区域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态势。这些开发区对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市综合实力提升起到巨大作用,以滨海新区为例,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其综合实力已经达到国内特大城市的经济能级,对所在城市的增长贡献率超过50%。

近两年来,区域开发开放在保持着过去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很多新变化。一是开发开放区域的重点内容和优惠政策不同于开放之初的普惠特点,更多的是提倡区域通过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探索区域发展新路,从而有别于过去中央地方集中资金、技术和各类要素聚集的传统做法;二是各类开发开放区域都在某一领域和某个方面承担着改革创新职能,那种一般性的以增长为目标的开发开放区域已经不被重视和认可,而以综合配套改革、城乡统筹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试验区和改革区受到很大重视;三是区域开发开放在新的时期,重点已经不是捷足先登,不是率先发展,而是合作和带动。十八大报告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强调,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这是对新时期各类先行先试地区的基本要求,如何提升开发开放区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如何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如何形成各类功能区、城区的协调发展是未来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于连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层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11-04-28.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www.gov.cn,2012-11-17.

作者简介:张殿波(1974-),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标准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标准化。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改革城乡关系开放型经济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研究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浅析赣江新区给南昌带来的红利
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相互关系的价值基础
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特点及启示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内蒙古开放型经济发展策略
论政府权力在经济领域的界限
王莽币制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及当代启示
新常态下如何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